对话中发现变化 沟通促进传播

2009-03-24 05:30马建国
中国记者 2009年2期
关键词:伦敦英国北京

马建国

刚刚过去的2008年,中国历经冰雪灾害、四川地震、北京奥运会等震惊中外的大事。期间,作为新华社驻伦敦记者,笔者做客英国广播公司BBC访谈节目,应邀到爱丁堡大学与英国电视著名主持人和美国《新闻周刊》记者辩论、在泰晤士河畔与英国同行对话,从中发现,日益扩大的中国影响力已使英国媒体不可能忽视中国,而在关注中国的同时,西方媒体却仍然戴着自己的“有色眼镜”,但变化也在悄然发生。

“中国”成了英国媒体热点

不能说英国媒体365天都关注中国,但没有哪家媒体能够忽略中国;不能说英国媒体客观报道了中国进步的每个脚步,但在他们习惯的“质疑”、甚至有些偏见的报道中,中国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日益增加的影响确实日益彰显。

谈到北京奥运会,在惊叹北京奥运场馆建设速度和辉煌,奥运会组织工作井然有序的同时,英国人会发一些不同的议论,同时也毫不掩饰地叹息,“中国人把奥运会的标杆抬得过高,四年后的伦敦奥运会无法企及”。

英国有对中国经济的正面报道,但即使是所谓客观、正面的报道,字里行间也总有一些“定语”词汇或短语,一些“背景”段落,不经意间使读者把中国经济与“问题”联系起来。

2008年终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亚洲研究中心一次小型圣诞聚会上,与十多位英国中国问题专家的对话似乎从另外一个角度证实了笔者对英国同行关注中国的判断。

他们说,中国这样的新兴经济体被英国媒体如此高频率地报道,尽管其中带有偏见或让中国人感到不习惯甚至反感的定语,但“中国”成为高频词汇本身就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了中国在全球地位的提高。

向世人讲述中国发展背后的文化渊源

8月23日,笔者应邀作为嘉宾与BBC主持人嘉文·艾斯勒、巴基斯坦一家报社的驻伦敦记者、《华盛顿邮报》驻伦敦记者和德国《世界报》驻伦敦记者就北京奥运会等相关话题进行现场讨论;10月27日,笔者还应邀专程到爱丁堡大学与英国著名电视主持人林夕(LINGSEYHILSUM)、美国《新闻周刊》驻上海记者邓肯(DUNCANHEWIT)以“21世纪媒体与发展中的中国”进行辩论。

在全球直播的英国BBC电视台做嘉宾短短半个小时访谈让我有机会告知英国同行:北京奥运会成功的背后有中国人热情好客的文化渊源,而西方人拿着放大镜看所谓中国人权问题、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等,这些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则从更大视角有自己的解读。

BBC主持人关注的北京奥运话题首先是:北京奥运会巨大成功之后,伦敦奥运会预算只有北京的一半,伦敦能不能与北京竞争?中国人投入多,一方面是中国人热情的体现,一方面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展示。报道不同的国家,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特别重要,不然,难免偏颇和走形。

热情好客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中国改革开放已经30年,经济发展有目共睹。我是1963年出生的,小时候有时就会挨饿。而即使在那个时候,如果在一个穷困的农村某家有亲友来访,哪怕家里恰好没有鸡蛋,他也会到邻居家借几个鸡蛋给客人吃。这种热情是中国人对客人的尊重,中国人的待客之道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今天中国人待客已不用再借鸡蛋,能够第一次接待世界各地如此多运动员,中国人花的钱是值得的,也不会浪费。

伦敦奥运会预算已经从最初的24亿英镑提高到93亿英镑(当时汇率大约是1英镑兑换14元人民币)。英国仍有不少人为伦敦奥运会的钱发愁。

在与BBC一位编辑聊天中,我告诉对方,中国改革开放30年之后,不要说北京市民和全中国的国民,就连居住在海外的华人都把北京奥运会当成自己老家的大事。北京奥运会漂亮的“水立方建筑”所花费的1亿多美元就来自中国大陆以外华人的捐助,这里面有多年居住在英国、美国,中国香港、台湾,法国、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南非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人的钱。

与英国电视“名嘴”PK

爱丁堡大学组织的主题为“中国:与世界对话”讲演实际上是笔者在古色古香的爱丁堡大学总部大厅与英、美两位同行在200多苏格兰学者和市民面前的更具学术性的智力PK。

英国电视“名嘴”林夕是BBC获奖记者,曾在北京常驻两年多,而邓肯则作为BBC记者在北京和上海常驻多年,现在是美国《新闻周刊》驻上海记者。与这些“中国通”讨论媒体与中国这个话题,某些西方同行抓住中国某些技术性失误或连中国政府自己都正在力图改变的不足之处不放,而笔者则从文化角度讲述中西文化的差异,让听众从中华5000年文化中了解中国何以在改革开放30年内发生如此地覆天翻的变化,一跃成为GDP全球第四的经济大国。

邓肯说,包括他在内的“老外”,特别是多数当过记者或仍然在当记者的“老外”,习惯于“看问题”,习惯于用怀疑的眼光看问题,在他们的眼里,问题才是新闻,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的发展是惊人的,中国高层显然注意到了西方记者对中国的报道和评论。

笔者的回答是,市场经济是一个民主经济,民主在中国有自己的形式,中国的民主、法制也正在发生着可喜的变化,中国政府正在大力推进的“以人为本”的人与社会、经济与环境、中国与世界和谐发展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也正是中国高层对包括西方媒体在内的世界人民关注的问题的一个最好回答和行动。

像世界任何国家一样中国也有问题。有位黑人青年向我提问关于出口非洲时一些廉价劣质商品问题。

对此,我回答说,中国是个大国,是个有讲面子文化的古国。中国人不想让任何劣质产品走到国外,那样太没面子了。但中国是个大国,出口官员几乎不可能对所有商品都检验到位,还有非法出境的产品。除了管理问题外,市场经济中,有些唯利是图者也会把不符合质量要求的产品运到别的市场。正如有的比喻所言,中国要开放,要打开窗户透透新鲜空气,期间就可能会飞进苍蝇、蚊子。这些劣质商品可能就是那些苍蝇和蚊子。

如此回答在会场引起一片掌声。林夕女士也站起来与笔者拥抱,对我们成功的辩论会道贺,并开玩笑说,我们进行了一个“和谐的辩论”。

猜你喜欢
伦敦英国北京
英国的环保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欧盟同意英国“脱欧”再次延期申请
淘气大侦探暴走伦敦
北京,北京
去往伦敦
英国圣诞节
伦敦畅游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