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波
大学生就业报道的负责之举
媒体的大学生就业报道应当为大学生进行心理减压,积极促进就业。但是,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媒体的就业报道却有些偏差。
如“2009年近600万应届毕业生面临就业挑战”“今年底到明年大学生就业形势更趋紧”等,类似这种众所周知的事实信息,新闻性并不大,一再报道会对大学生造成更大心理压力,不利于学生冷静看待就业形势;又如“1300名硕士竞聘30个卖猪肉岗位”“女生毕业不急找工作,网上征婚想当全职太太”等,有些报道盯住大学生就业的无奈之举或就业误区,不是正确引导,而是当作吸引眼球、提高点击率的噱头。
就业报道怎样才能受到身受困扰的大学生欢迎,一些主流媒体的做法值得借鉴。《中国青年报》1月10日载文《大学生“屈身就业”遭家长围追堵截》,报道有的父母对子女就业的种种限制,揭示了大学生从小习惯父母干涉,潜意识已形成依赖意识对就业的负面影响;《文汇报》同日载文《先就业再择业再事业》,就就业、择业中的热门话题,新东方董事长俞敏洪对话大学生,鼓励学生改变心态,勇敢迈出就业第一步,读来颇受启发。
新闻媒体进行就业报道,只有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才会采用负责任的新闻视角,正确引导学生辩证认识就业形势,帮助学生坚定信心,从挑战中找到机遇,从而实现顺利就业。当然,就业压力缓解不可能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因此,更需要媒体对大学生就业给予更多关心和支持。
巧合,还是凑数?
彭友茂
一份晚报刊登一则消息:《醉汉让人哭笑不得二十天打了110次“110”》。这题目出现在一版的标题“集纳”里,可见这是一篇重量级的社会新闻。
标题里有两个110,有意思。不过。我看到这个标题时,第一反应就产生了疑问:打110次——110次,这个醉汉好像怀抱着计算器打的——多一次他也不再打,少一次他就追加上,不多也不少,打就打它个好“数”成双。
疑问归疑问。有此疑问,我也不敢贸然下结论说“110次”这个数字就一定是消息作者凑来的。因为,世上任何事都会有巧合,醉汉打“110”打了110次这事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只要公安局“110”指挥台的接警记录有案可查,如果消息作者内文里交代清楚。谁都不会有疑问。
问题正出在内文里没交代清楚。文里说,醉汉“从2008年12月10日开始,每天早晨起床就开始喝酒,喝完酒拨打110报警电话,到12月31日,他已经打了110次“110”。
说起来,追问醉汉拔打“110”的次数是不是110次,并不是非弄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可。我想说的是:消息的写作——乃至所有新闻品种的写作,都要讲究真实。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真实也是对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还有,新闻的真实性,既体现在所采写事件、人物大的方面的真实上,也体现在所报道内容局部和细节的真实上。有时候,内容大的方面真实,站得住脚,某一细节不真实,也会因小失大。因此,记者在新闻报道里,不可忽视细节的真实性,对细枝末节的处理也不可粗心大意。对某些新奇提法、敏感数字,见报后容易引起猜测或造成误会的。可早有预料早加提防,防患于未然。
记者关注点不要走偏
张沛灏
某报1月7日的一篇娱乐报道标题是“郭晶晶与霍震霆出席活动戴30万钻饰胜吴敏霞”。内容为:“中国运动员教育基金慈善晚宴”在港岛酒店举行,郭晶晶穿着黑色斜肩晚装,佩戴Carder赞助的首饰,她的Love系列的颈链、耳环与手表总值30万5千元。跟郭晶晶的逾30万首饰比较,吴敏霞戴的Trinity系列耳环与颈链总值只是2.7万元,较为逊色。嘉宾刘璇戴上卡地亚价值近40万元的兰花系列钻饰。
看了之后,我对这名记者采访新闻时的观察之细、制作新闻标题的功夫之深“深为钦佩”。但是,作为引导社会舆论的媒体来说,用怎样的倾向性报道新闻?用怎样的导向性引导舆论却需要研究。如果记者和媒体把关注重点放在明星们的吃喝穿戴、情感绯闻上,则不仅会诱导明星把注意的重点放在争奇斗艳、争强好胜上,而且也会让明星们的粉丝把模仿的重点放在比打扮、比消费上。
对于记者和媒体来说,明星们的消费作为明星逸事,作为花边新闻,报道一下未尝不可;但是,一定要把握分寸、把握角度,把握倾向。媒体重点关注的应该是明星们的业务水平,是明星们的职业道德,是明星们的慈善举动。如果把报道重点放在明星们的能力和品德上,放在对国家的热爱、对社会的责任上,不仅能够让明星们自我审视,还能够引领公众把关注点放在明星们的职业道德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上,把注意力放在明星们的业务素质和职业水平上,让明星们发挥良好示范效应。
“无名氏”,叫我们怎能“不会忘记”?
张传发
记者从2008年11月14日召开的河北省公安机关奥运安保总结表彰大会上获悉,在北京奥运会安保期间,河北省有9名警察因公殉职……某某说,在表彰大会隆重召开之际,“我们不会忘记,奥运安保期间,全省有9名公安民警因公殉职,用宝贵的生命诠释了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无限忠诚。此时此刻,在欢庆胜利之际,我们格外怀念那些牺牲的战友,相信他们的英灵也在为奥运安保工作取得的辉煌而欣慰。”
“不会忘记”得有个前提,首先要告诉大家,这9位英烈的姓名,然后,我们才有“铭记在心”的可能。可是这9位英烈,他们一个个姓甚名谁,读者在这“长”达五六百字的报道里连个“影子”都找不到。退一步说,记者报道这则消息目的之一,就是让人们“不会忘记”的。但又为什么如此惜墨如金呢?
这9位英烈既已将生命都献给了2008北京奥运,我们没有理由只让他们的事迹仅限于“本单位”和“本次表彰大会”,他们的英名本应该名扬四海的。很多情况下,这种舍本求末的现象还常有发生,很多表彰活动的相关报道,那些被表彰的有功之臣往往被“隐名埋姓”,参加表彰会的相关领导却“排排坐”。
还有,这9位英烈“因公殉职”,他们到底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因公殉职的?只字未提,又是一个谜,又是一次“惜墨如金”!
所以,从感情上说,从逻辑上说,面对“无名氏”,叫我们怎能“不会忘记”?
慎重报道十四岁少女获超模冠军
贺威
十四岁的女孩获得第十九届世界超模大赛西南赛区冠军,一时间媒体报道铺天盖地。很多报道中都冠以这位女孩“成都美女…‘美少女…‘美女”的称谓,还有大量展示这位女孩的新闻图片。这些文字和图片绝大部分都转载自四川一家媒体,且没有表露出赞成或反对的倾向。
接受教育应是未成年人的主要任务。媒体通过大肆报道他们参与成年人的时尚活动,而又不加以任何指导性评论,很容易形成错误舆论,使未成
年人仿效。对于未成年人的家长和其它监护人来说,也助长他们为让孩子出名,不惜牺牲文化知识学习时间的浮躁心理。渲染“低龄美女”还助长了庸俗的“美女经济”风气,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是一种不负责的态度。
针对一些选美、选秀活动选手低龄化趋势,国家广电总局发布规定:全国性或跨省(区、市)赛事分赛区活动不得在当地省级卫视播出;参赛选手年龄必须在18岁以上。这条规定禁止了这一类选美选秀活动在省级卫视的播出。报纸、新闻网站等其它媒体现在则完全要靠社会责任感进行自律,低调报道或不报道的同时还应该鲜明地表达反对,通过观点积极引导受众形成正确的判断。
创办农业卫视更是一种责任
曾革楠
前段时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批准陕西电视台开办“陕西农林科技频道”,这将是国内第一家专业从事农林科技推广的卫星电视频道。频道将在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十省市区的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落地。
据了解,目前国内有电视频道2000多个,但没有一家专业从事农林科技推广的卫星电视节目。虽然有的省级电视台也有自己的农业科普栏目,但由于加密以及农村没有开通有线电视网等原因而导致农民无法观看。无论是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还是农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来看,这些都远远不够。
其实,农民电视台少的原因也不难理解。因为农民不是目标收视群体,因为农民消费能力不强……可在我看来,电视台不能斤斤计较于“经济账”。在当前新农村建设的语境下,农民迫切需要一个专门的电视台,详细完整地为农民解读中央政策、法律法规,报道各地的“三农”新闻与致富经验,替农民说话,为农民办事并为农民提供致富信息。
从这个意义上说,创办农业卫视更是一种社会责任。毕竟,农民电视台就是成千上万所农民教育的免费学校。我相信,随着陕西首家农业卫视的开播,必将为展示乡土社会、为农民提供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提供一个平台,为农民提供一扇集科学技术、致富信息、文化娱乐为一体的“窗口”。
警惕报道中的“洋腔洋调”
田建平
现在一些报道中,字面上用的是汉语,但是行文中却一派“洋腔洋调”,西方句式、西方语法、西方语言逻辑充斥整篇报道。这种用汉字写成的“洋腔洋调”式报道,读起来令读者感到十分别扭、费解。同样意思,用中国话一说即明,而用“洋腔洋调”一写,仿佛转了九里十八弯,得琢磨一会儿才能整明白说的是什么意思。
在此不妨以南方莱报的一篇文章为例,如其中句子“冷战这件事,我们假设出很多敌人,假设出所有可能发生的事情,但事实上这件事情没有在事实中发生……”,什么叫“没有在事实中发生”呢?难道还有在“事实外”发生的该事实吗?
我不反对在报道写作中吸取并借鉴西方语言表达上的长处,但如果吸收的不是长处,而是短处,甚至整得不伦不类,既破坏了汉语的正常表达,又破坏了西方语言的正常表达,那么这样的“洋腔洋调”就应当引起新闻工作者的警惕和反省,一定要坚决改掉这一“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