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红明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地方电视台参与跨国新闻采访报道、开展国际传播的机会将越来越多。地方电视媒体只要精心策划,扎实准备,锐意创新,采取有效措施逐项化解面对的各项难题,同样可以做好跨国新闻采访报道,在提高国内国际传播能力方面有大作为。
2007年,广西广播电影电视局首次携手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凤凰卫视组织开展了“中国一东盟合作之旅”大型广播电视联合采访活动,从4月24日至6月9日对东盟10国进行了历时50多天,行程2万多公里的联合采访。在整个采访活动中,广西电视台前后方密切配合,各新闻栏目联动,共播发消息230多篇,专题25集,其中多篇作品被中央电视台采用,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报道荣获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大型跨国新闻采访活动的困难
一、策划操作跨国报道的经验欠缺。记者知识储备尤其不足。
在国外采访,记者人生地不熟,知识储备有限,语言沟通又有障碍,开展工作远不如在国内得心应手。如果没有一份设想周全且可操作性很强的采访报道策划方案,全靠记者到国外以后去抓瞎,碰到什么拍摄什么,势必影响采制新闻的质量和出片的效率。广西电视台以前也曾经派记者参加过一些跨国新闻采访报道,但采访内容大多是广西在国外举办的经贸与文化交流活动,内容相对比较简单,画面传送的压力也不是很大,报道从策划到具体操作,都比较容易把握。“中国一东盟合作之旅”跨越10个国家,历时50多天,这样大型的跨国新闻采访报道在广西电视台尚属首次,报道组不管是在策划方面,还是在具体操作层面,都欠缺经验。
另外,东盟各国政治体制不一,经济发展不平衡,文化多种多样,与中国交流合作的程度也不一致。记者要按照中国对东盟各国的外交方针政策,把握好报道口径,用采访促外交促合作,任务非常艰巨繁重。
二、用网络传送画面费时长,抢新闻时效难度大。
目前,从国外传送电视画面回国主要有卫星传送和互联网传送两种方式。前者费用高,传送时间相对固定且需要提前预约;后者价格便宜,但受到传送地点网速制约,节目传送时间没法精确把握,有些需要赶时效的片子传送画面的压力很大。地方电视台受到经济实力制约,本着降低节目制作成本的原则,在国外采访一般都倾向于选择用互联网传送画面。广西电视台记者以前在东盟采访也用过这种方式并取得了成功,但那些采访活动都是在东盟各国首都进行,网速有保证。合作之旅采访团深入到东盟各国除首都以外的城市和乡村,各地网速快慢不一。加之采访活动前半阶段采取车队开进方式,在路上花费的时间多,抵达宾馆往往是黄昏乃至晚上。在这种情形之下,电视新闻报道要抢时效,比其它媒体面临更多的困难。
三、增强新闻可视性不容易。
合作之旅紧扣中国一东盟“合作”这个重点,采访内容侧重于经济层面,兼顾文化风情。为追求采访活动的高规格,凸显报道的权威性,一个不可回避的内容就是尽可能广泛地采访东盟国家级领导人、部长级高官、中国驻东盟各国大使、东盟商界与学界名流、华人侨领等,了解他们对中国一东盟区域合作的态度,他们为此做出的努力,他们对深化区域合作的意见和建议等等。在采访时间比较匆促、挖掘人物背后的故事与捕捉细节画面的可能性不大的情形下,这类以人物采访为主的题材,电视媒体在表现上不占优势,按照传统套路制作出来的新闻,可视性不会很强。
经验与对策
一、精心策划报道方案,记者火速“恶补”东盟知识。
“中国一东盟合作之旅”大型广播电视联合采访活动从开始策划到最终实施都以广西方为主导。广西电视台报道组参与了活动的全程策划。早在活动开始筹办时,报道组就经过多次商量,确定这组报道在策划思路上要体现“国家主题、广西元素”的基本原则。在2006年10月活动筹办初期,报道组就在搜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拟定采访报道方案第一稿,对整个采访活动路线、每天的采访内容进行初步设计。为了让方案更具可操作性,2007年3月初,广西电视台新闻中心负责人和合作之旅采访团领导小组成员分成两组,用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分别奔赴东盟10国踩点,寻找采访线索,测试电视画面的传送情况。先遣组回来后,广西电视台报道组根据踩点情况对采访路线、内容等进行较大改动,使之更合理更切实可行。经过多次研究论证与修改完善,等到4月下旬采访团出发前夕,报道组拿到的采访报道方案已经是第9稿。尽管这份方案已经很周全很完善,报道组在采访期间还是会根据情况的变化,随时对方案进行调整。在持续50多天的采访中,报道组每天都会坚持在晚上开半小时策划会,研究审定第二天的采访选题,有些原定选题会放弃,一些刚刚了解到的新线索,也会被补充进来。像《穿越南北分界线感受越南解放日》《泰国庆祝传统节日御耕节》等新闻,都属于临时增加的题材,为整组报道增色不少。
做好跨国新闻采访报道,记者增强知识储备非常重要。广西电视台报道组在活动策划初期就分工合作,每人重点负责搜集几个国家的资料,进行汇总,供报道组成员研读、查找。通过搜集、研读相关资料,报道组成员对东盟各国国情有了更全面更深入了解。
二、多管齐下保画面传送,争分夺秒抢报道时效。
这次合作之旅,报道要在确保真实、准确的前提下抢时效,关键还在于画面传送要顺利快捷。报道组想方设法做好各个环节的工作。很多新闻稿件的框架,记者都是借助笔记本电脑,在坐车行进途中边构思边写。为缩短编辑画面花费的时间,报道组在随身携带设备多的情形下,还专门携带两套便携式编辑机,记者每完成一个采访回到宾馆,立马就可以根据稿件框架,编辑画面,节省了把大量采访素材上载到电脑非编软件、再进行编辑所花费的时间。在传送画面这个环节,报道组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措施。正是得益于报道组多管齐下,很多重点采访报道都赶在当晚广西卫视19点35分开播的“广西新闻”播出。
整个合作之旅的报道,广西电视台报道组坚持以新闻为主、专题为辅的原则,按计划、分阶段、有重点地推出。在合作之旅一路推进的过程中,报道组每天推出采制的最新报道3条约7分钟左右,每周整合素材,推出一期15分钟左右的新闻专题。在活动结束回到南宁后,报道组再整合全部素材,推出11集系列电视新闻专题《中国一东盟合作之旅·记者再报道》。这样既打造了报道的规模效应,也有效地减少了节目传送压力,为抢新闻时效创造了条件。而对于有些根本来不及传送画面的新闻,报道组尝试用记者电话连线演播室的方式,在第一时间口述报道。在持续50多天的采访当中,广西电视台几档主要新闻栏目做到了天天有3条以上新闻播出,很多报道还抢在同行其它媒体前面。
三、创新报道手法,增强节目可视性。
这次合作之旅,广西电视台报道组采访到8位东盟国家级领导人、25位东盟各国部长、中国驻东盟各国大使以及大量的东盟商界、学术界名流与华人侨领。为尽量增强报道可初性,报道组对这类人物题材分别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对东盟国家级领导人,每位采访对象单独发一篇报道;而东盟部长级高官、中国驻东盟各国大使、东盟商界学术界名流与华人侨领接受采访,则不予以单发,而是把采访内容并入不同主题的经济与文化报道。在东盟国家级领导人的报道当中,报道组着力捕捉富于表现力的细节。一些经济与文化类题材,报道组带着思考走进采访现场,用全新视角来感受、来表现东盟国家独特的政治、经济和人文内涵。
在新闻报道形态上,报道组注重发挥电视优势,锤炼出镜记者的口头表达能力。每篇报道都要求记者有现场出镜,有的讲述记者的所见所闻,更多的对新闻事实进行画龙点睛般的深度点评,提升报道主题,赋予地方电视媒体的新闻报道以一种国际化的视野,带给入耳目一新的感觉。在系列电视新闻专题《中国一东盟合作之旅·记者再报道》当中,几位出镜记者还走进演播室,为观众深入解读新闻事件,讲述新闻背后的故事与细节叫及记者亲历采访的感受。这是广西电视台在新闻传播上首次采用记者再报道的方式,在广西电视新闻报道上也堪称一大创新,以报道手法的新颖、对信息的深度加工和节目很强的可视性深受观众好评,并引起国内同行关注。
(作者是广西电视台“资讯晚报”栏目制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