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站在最前线

2009-03-24 05:30
中国记者 2009年2期
关键词:喀布尔前线伊拉克

洪 琳

驻外记者一直是我的梦想,从高考填志愿到毕业找工作,我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这个梦想。记得1993年刚入台时,国际台时任台长张振华对我们说:“不怕英雄无用武之地,就怕有了用武之地,你自己却不是英雄!”当时在台下,我便盘算着“英雄”和“用武之地”对自己究竟意味着什么:“英雄”就是驻外记者,“用武之地”就是风云激荡的报道前线,我的梦想就是要成为站在“用武之地”上的“英雄”。

“出征”阿富汗

2002年初,我申请赴硝烟未散的阿富汗采访。经台里批准,我在春节前赶到喀布尔,采访我国大使馆复馆这一重大事件。在喀布尔的短短4天里,我克服停电、停水、通讯、交通、安全等诸多难题,在第一时间发回了使馆复馆的新闻和专稿,并为《世界新闻报》连续撰写了在阿富汗采访的12篇见闻。

去阿富汗采访需承担很大安全风险,尤其是在当时战争刚刚结束的情况下,这也是后方一直慎重考虑的原因,大家都清楚当时有多名外国记者在阿富汗殉职。去阿富汗走陆路不安全,记者只好求助于联合国机构,他们出于向阿富汗提供^道主义援助的考虑,向南非一家公司租了两架小飞机,这是一家专门开辟通往危险地区航线的公司,但他们的飞机很小,只能把你运到喀布尔而已,安全只能听天由命。

到了阿富汗,飞机并不是徐徐降落在地面上。喀布尔机场虽然刚刚修复完毕,但还不是很平,明显感到一种急促的颠簸。在飞机滑行过程中,所有人都紧盯着窗外看,因为这里曾是美军轰炸最猛烈的地方。十几架被炸毁飞机的残骸在诉说着这里曾发生的一切,而小心翼翼的排雷工兵则提醒你,阿富汗依旧还是一片雷区。由于天气原因,我乘坐的航班比预定时间晚了一天抵达喀布尔;而通讯条件的限制,我又无法及时与我国赴阿富汗工作小组取得联系,没有人来机场接我,这让我感到有些担心,毕竟这里的治安还存在很大问题,机场之外究竟是什么样,我自己心里一点也没谱儿。出了机场,很快有人凑上来自我介绍,我找了一个留着大胡子,但看上去性情温和的人当翻译,他的侄子是司机。翻译很热情,连声赞扬中国是朋友。这名叫穆哈法德的翻译还说,他知道中国大使馆要复馆这件事。在得知我是国际台记者后,他同样表示出很高兴的样子,并称愿意以优惠价格让我租他的车。从他开的价钱看,他的高兴绝不是装出来的。

“移师”伊拉克

2003年初,我正在老家与亲人欢度春节时,突然一天晚上接到台里通知,要我准备前往伊拉克周边国家报道随时可能打响的伊拉克战争。我第二天便买票赶回北京,并利用行前短暂的时间搜集资料,商量报道计划。从3月7日到4月24日近50天的时间里,我一直在约且报道伊拉克战争的前前后后。

3月20日清晨,伊拉克战争开始,我在第一时间抢发消息,连续发回三条最重要的快讯《巴格达上空响起防空警报》《巴格达发生巨大爆炸》《白宫宣布解除伊拉克政权武装的军事行动已经开始》,在抢发开战消息后,我连续不停地为国际台中英文广播和电视节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做了多篇口头报道。紧接着,又在20分钟内为《世界新闻报》战争特刊头版赶写了文章,报纸的这篇主打文章既包括开战消息、战况进展等最新内容,也有巴格达战争前夜、我国驻伊使馆情况等读者关心的内容。这篇文章不仅被《世界新闻报》刊登,还被许多地方报纸采用。

整个伊拉克战争期间,我不仅为国际台的广播、电视、报纸做了大量口播、写了大量稿件,还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电视台做了多次现场电话连线报道。由于战况随时都有新进展,我大部分情况下是连线前才从导播那里知道要回答的问题。整个战争报道期间,我一直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工作,口头报道语速紧凑、现场播报感觉很好。

身陷危机、险难时

驻站这几年,我一直没有离开危机事件报道,尤其是战争报道,阿富汗战争、印巴冲突、伊拉克战争,到了所有我可以到的最前线,印巴克什米尔前线、阿富汗、伊拉克边境。在这些地方,工作、生活条件都非常艰苦。比如去阿富汗难民营,那种扑面而来的热浪确实让人窒息。但到后来,我已经很少开空调,算是非常习惯当地生活,外出采访已经不会感觉特别热。在这些艰苦的地方,如果暂时做不到让工作、生活的条件满足你,你就必须得想办法适应它。

条件艰苦还是可以克服、适应的,但驻站期间的恐怖威胁则丝毫不可疏忽。2004年4月,7名中国人质在伊拉克遭绑架后仅一天便被无条件释放。国人都很振奋,因为在伊拉克这样混乱的国度,中国护照一时间被称为护身符和通行证,1名日本人质甚至说自己是中国人。但没想到,一个月后,中国援建巴基斯坦瓜达尔港的工程技术人员5月3日在巴遭遇汽车炸弹袭击,爆炸造成中方人员3死9伤。6月10日,中国工人在阿富汗又遭到恐怖袭击,造成11人死亡。10月9日,两名中国工程师在巴基斯坦部落地区遭绑架,营救行动中一名人质不幸遇难。巴基斯坦、阿富汗都是我负责报道的范围,恐际威胁就笼罩在我的周围。但我克服困难、危险,一直热情饱满地在危险的最前线履行着记者的神圣职责。

2005年1月13日,我从斯里兰卡灾区一回到巴基斯坦,当晚就收拾行囊卸任回国了。离开巴基斯坦时,看着简单的行囊,我热泪盈眶。12年前,我就是这样走出校门。如今,我从另一个“大学”毕业。四年多的经历,汗水、泪水,都承载在这简单的行囊中。这期间,我到过印巴冲突的前沿阵地,到过硝烟未散的阿富汗,到过伊拉克边境,到过核查旋涡中的伊朗,到过斯里兰卡的海啸灾区,我努力站在最前线为听众、为读者做报道。我希望,自己的下一段人生旅程同样精彩。

作者简介

洪琳,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前驻巴基斯坦首席记者,曾亲历报道了阿富汗战争、印巴冲突、伊拉克战争、伊朗核危机、中国工程人员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遭遇恐怖袭击、印度洋海啸等重大事件。2005年11月8日,荣获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2008年5月4日,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猜你喜欢
喀布尔前线伊拉克
伊拉克立法反对以色列
奔赴在前线的青年志愿者
追踪潮流前线,一定不能错过这几个公众号
激战正酣
伊拉克战争关键人物今何在
跟踪导练(四)4
伊拉克战争中美军的作战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