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加沙战事报道三点感悟

2009-03-24 05:30马晓燕
中国记者 2009年2期
关键词:战事电视记者分社

黄 恒 马晓燕

以色列军队2008年12月27日开始在加沙地带实施“铸铅行动”,先是大规模空袭,继以上万军队展开地面进攻,这是1967年中东战争以来,以色列在加沙地带的最大规模军事行动,引起全球关注。

新华社耶路撒冷分社是一个年轻的团队,记者平均年龄只有30岁,对大多数记者来说,这是他们第一次参与战争报道,加之这场战事又有与常规战争完全不同的特点,大家边干边摸索,这场仗打下来虽然辛苦,却也对记者职业有了新的感悟。

感悟一:预判很关键

“铸铅行动”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打一步看一步,以方决策层也没有非常明确的战略目标,这就使分社的新闻报道遇到了较大困难,即很难事先确定战事中主要转折性节点,如开战、地面进攻开始、宣布停火的时间,从而策划组织稿件。

例如,以军开战时间12月27日是周六,那是犹太教安息日,笔者12月25日在和新华社中东总分社的编辑交流时已详细说明,战事可能很快打响,但当时判断最早也应在28日,给雇员布置的稿件也是28日前交,分析是否可能开战,没有想到两天后便开打了。其实别说新闻媒体,就连哈马斯都没预料到以军会在这天违背犹太教义发动军事行动。

针对这一问题,西方通讯社有“人海战术”,美联、路透在以色列就有1 10人左右的记者队伍,他们可以布点守候、堵截突发新闻,可以让电视转播车全天处于直播状态,随时准备切入突发事件的画面,但我们的分社人手有限,不可能仿效这种模式,只能实施“精确打击”,这就使得预判更加重要。

事实上,在整个报道过程中,分社稿件基本准确预测了战事进程:以军1月3日发动地面进攻,当天还是周六,笔者和摄影记者殷博古一直守在加沙边境,果然天黑之后,以军开始行动,分社因此才有可能于第一时间在第一现场完成相关摄影和视频新闻报道;以方宣布单边停火前一天,以军对加沙地带发动了行动开始后最猛烈的进攻,但分社又准确判定,这是以军“最后的疯狂”,转而开始将重点关注在随时可能出现的停火上,最终以方宣布单边停火的消息快于三大通讯社。

感悟二:必须上前线

通过这次报道深深感到,战事报道,不同于会议报道和一般灾难性事件报道。与后两者相比,它具有信息复杂化、持续时间长两大特点。特别是前一个特点,战场情况瞬息万变,各种信息真真假假,一方面要广泛收集,另~方面要认真筛选,否则很可能导致预判错误,事倍功半。

自开战以后,笔者每天都要花三至四小时仔细研究各种媒体报道,甚至在评论、专栏和网络留言板上寻找蛛丝马迹的信息,相互比对,吸收观点,再与分社其他记者展开讨论,与加沙分社交流动态,最终确定第二天工作计划。这样看似多花费了一些时间,但效果要比跟在各种事件后面疲于应付效果要好得多。

更重要的是,笔者认为,在战事报道中,特别是对分社首席来说,后方信息收集和筛选工作绝对不能代替前线实地考察,因为现代战争本身就包括网络战和宣传战,仅靠二手材料很可能误入歧途。事实上,在开战前,大多数身处耶路撒冷的本地媒体都倾向于双方谈判:但只要身处加沙边境,便会感到截然不同的气氛,得出双方非打不可的结论。

在这次战事报道中,尽管以军吸取2006年以黎冲突的教训,实施严格新闻管制,开战后划了一道宽3公里以上的军事封闭区,禁止记者进入,但笔者几乎每天都和分社摄影记者一起在边境地区观察,不时渗透进入军事封闭区,多次穿越以军阵地。另一方面,记者通过实地观察可以得到诸多细节,比如听炮声频率、数坦克数量、看士兵军靴、找军车前窗悬挂的不同部队徽章,把这些细节拼接在一起,可以得到大量的信息,从而大体判断下一步军事行动的方向。

在这种实地考察中,笔者发现,一名文字与一名摄影的搭配非常合适。一方面,当有人干预摄影记者拍摄照片时,文字记者可以想办法先上去打岔,从而为摄影记者赢得更多时间,另一方面,摄影记者手中的长镜头使文字记者的视野更远。记者在边境看到不少外国记者使用的是800毫米,甚至1000毫米的镜头,我们也应准备此类镜头以备战时报道需要。另外,由于战地情况复杂,两人行动在安全上也比较有保障。

感悟三:视频影响大

此次战事爆发之时,正是新华社视频专线开始试运行之际。此前,分社曾做过有关希伯伦犹太定居点与当地阿拉伯居民冲突的视频新闻,但与这次战地视频报道比起来真是小巫见大巫。以军发动地面进攻当晚,数十位来自全球各地的电视记者,站在一块小土坡上,穿着一样的防弹衣,面对镜头,操着不同语言出镜,背后是隆隆炮声和不时升腾而起的火焰,作为他们中的一员,笔者体会到了文字记者所难以体会到的感觉,那就是更真切地讲述新闻。

笔者深深感到,在战争报道中,摄像机有着相机和文本无法比拟的优势。事实上,在以军新闻封锁的情况下,电视记者因为设备庞大,调试时间相对较长,很难比摄影和文字记者深入到更靠近加沙的地方拍摄,但就最后效果而言,在电视画面中,只要有滚滚浓烟为背景,有出镜记者,对观众的震撼力便已十分巨大,记者所代表新闻媒体的影响力便可以迅速扩大。笔者在录制视频节目时,一位来自意大利天空电视台的电视记者曾对笔者说:“最重要的不是发生了什么,也不是我是谁,而是我手里的麦标。”

猜你喜欢
战事电视记者分社
中国船级社举办第五届检验业务技能比武大赛
电视记者编辑的职业素养
木兰从军
中国最早记载的一场战事竟因盐而起
对电视记者现场报道的技巧探析
秦淮河水冷,战事几回伤
法新社进入朝鲜
电视记者采访中的点面结合策略探析
交通运输部副部长何建中到CCS雅典分社调研指导
电视记者采访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