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汝东
纵观世界数学教育,从20世纪70年代的传统式,至今天的数学新课程改革,“问题解决”仍是数学教育的中心。问题数学的心脏,数学知识、思想、方法、观念都是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没有问题就没有思维。因此,数学教学设计的中心任务就是要设计一个(一组)问题,把数学教学过程组织成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应努力将问题设置到某个情境当中,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当中感受问题,探索问题。
实践证明,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引起学生的思维,数学学习中适当的问题情境,应该具备2个条件: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联系,学生有条件,有可能去思索和探究;有新的要求,使学生不能简单地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问题。
问题情境的创设与新课程的实施
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些基本理念:1)构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注个性选择;2)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改变学习方式;3)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4)与时俱进,话“双基”;5)重视数学的应用,发展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
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学好数学的基础,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包括:数学教育必须集中于发展数学能力;用动态的观点认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是数学思维能力所追求的目标;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核心——提出数学问题;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解决数学问题与应用数学的能力;强化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表达与交流数学问题。
要想提升高中学生的数学成绩,就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即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应用数学的能力。从根本上讲,应该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但是,由于中学生所处年龄,他们的依赖性比较大,能自觉去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的人比较少。所以,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的重任,就理所当然地落在教师的肩上,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课堂有限的时间,精心创设好问题情境,提高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创设迷惑的问题情境就是创建一些问题,而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这些问题是不能够成立的或是矛盾的,使学生感到困惑,从而引出新的知识。如在讲到异面直线时,先找出同在一个墙面上的各组直线,问学生各组直线是什么位置关系,学生均能轻易作答。当取异面的一组直线时,问:“这两条直线是什么关系呢?平行吗?还是相交呢?”学生均摇头感到很迷惑时,教师就引入新的概念——异面直线。创设此类问题情境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积极思维。
创设类比的问题情境很多数学知识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类似之处。创设类比的问题情境,就是对这些类似的知识加以对比,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在讲完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后,研究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时,可以先让学生指出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关系,再要求学生回答互为反函数的两函数的图像有何关系,最后要求学生试着画出对数函数的图像,并说出它的性质。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帮学生复习旧知识,自己总结新知识,体味成功,确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创设应用的问题情境就是将书本的知识,跟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提出的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如余弦定理的引课:“A同学家离学校100米,B同学家离学校500米,那么A、B两同学家相距多远?” 此情境的创设最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属于开放性问题,学生经过讨论、分析、抽象、提炼、概括引出课题——余弦定理。创设此类问题情境,能够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到数学无处不在。只要勇于发现、善于捕捉,不仅能加深他们对本课的印象,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创设变换的问题情境就是通过对数学与聚合式子中的字、词、句、式进行增加、减少、变换形成新的问题。如题:Rt△ABC中,AB=2a(a>0),求直角顶点C的轨迹方程。这是求曲线方程的一道题,只要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很容易解决。若把题目稍加改动:△ABC中,AB=2a(a>0),求点C的轨迹方程。这就变成一道开放性题,学生可以发散思维进行多角度讨论。创设此类问题情境,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钻研精神,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创设一题多解的问题情境就是特意设计一些有多种解法的题目,通过对各种不同解法加以比较,为学生创建一个和谐、竞争的氛围,让他们在竞争中感受到解题的乐趣。在问题情境的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实施新课程问题情境的创设,一方面,令数学课堂的教学趋于趣味性,令学生逐步喜欢数学;另一方面,教师对问题情境的创设,对问题的分析及解决过程,实际上也是给学生起到一个示范的作用,逐步引导学生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从而形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是笔者对于创设问题情境,实施新课程理念的一点粗浅看法,根据不同的环境和对象,还可以创设更多的问题情境以便实施新课程的理念。
(作者单位:河北省玉田县林南仓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