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豪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听说读写的实践,重视在实践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自学能力,就是指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完全独立地进行自主学习的一种能力。但是,这种能力并不是每一个学生天生就会具有的,在具体的学习中,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以使每一个学生都具有这种自主学习的能力,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为更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智力,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有益的尝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对于某些事物表现出一种乐于接触的态度,或是力求参加与此类事物有关活动的一种积极的意识倾向。它能够促进学生积极地去寻求知识,并且乐于去开阔视野,激励他们用心去钻研、学习,有效地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想要培养学生学习的自学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是很重要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作品,有许多生动的形象和感人的事迹,教师要挖掘语文教学的趣味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培养自学能力做好铺垫。
树立学生自学的信心
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想方设法帮助学生摆脱“你讲我听”的思想束缚,给他们充分自学的机会。当然,这需要教师有整体把控的能力,对每一堂课都做到计划周密计合理。如:在学习新课文的时候,先要求学生在私下查字典,预先解决一些生字生词,将不明白的句子、难理解的段落标示出来,阅读相关的课外书补充一些必要的知识。此外,在课堂上,对于非必讲的问题,安排一些时间让学生自主去分析课文,理解课文,然后在反复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主动地、自觉地去读书,积极地动脑子思考。教师要适时加以引导,扶持学生自学解决。此外,也要注意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学习的机会,让每个人都动手、动口、动目、动脑。教师要有意地创造一些条件,让各种程度的学生都有自主学习的机会。对于自主学习上有进步的学生,教师应该及时肯定、表扬,让他们这种喜悦转变成自学的动力,牢固地确立起自学的信心。
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
能力的核心因素是方法。为提高学生的自学的能力,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将学习的“钥匙”——自学方法,教授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手拿“钥匙”,去打开语文的知识宝库,自动地读懂各类文章。
提倡课前预习叶圣陶先生指出:“一篇精读教材放在面前,只要想到这是一个凭借,要用来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好习惯,就自然非教他们预习不可。”在预习中,首先要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初读课文时,按教师提示自学,深入理解课文时围绕思考练习自学。在预习中画出重点词句,寻找出不理解之处,进行质疑,甚至可以对知识本身质疑,这就能使学生产生查阅的动力、争论的欲望、获胜的信心。
鼓励学生质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内驱力。课堂上要让学生思,必先教有疑。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启发学生想象,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激励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如在教学《谁是最可爱的人》时,学生提问“马玉祥为什么去冒险救朝鲜小孩”“他们这样做不觉得苦吗”“文中排比句有什么作用”“第十五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等一系列问题,笔者都不急于解答,而是让学生互相议论,自主探索解决。这种教学方式既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习惯。
引领学生自主感悟文本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东西,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学生只有通过反复朗读,从朗读时语气的轻重缓急、声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喜怒忧伤中体味情感,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受到熏陶,自由地进行阅读。如在引导朗读《圆明园的毁灭》时,先让学生选择文中最生动、最感人的语句进行自由品读,然后交流共同欣赏,使学生在阅读中自主感悟到文本的深刻内涵。
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明代学者顾炎武说:“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这点明了合作学习的意义。学生自习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将问题交给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共同解疑。教师要深入各组,参与讨论,并做必要的启示和点拨,引导学生再读书,在读中解决重难点,把读和议有机地结合起来。
总之,自主学习是在新课程理念下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教师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必须积极营造适合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环境,时刻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根主线,课堂教学才能焕发生命的活力。
(作者单位:河北省巨鹿县后辛庄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