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性肠疾病的治疗

2009-03-23 02:40刘国权
中国疗养医学 2009年3期
关键词:炎症性结肠炎菌群

刘国权

炎症性肠疾病(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是一种原因不明的非特异性炎性肠道疾病。发病年龄多在10~40岁,目前在我国已由少见疾病转为常见疾病,其中以溃疡性结肠炎为多,是胃肠道疾病和慢性腹泻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病人的身体健康,在诊治方面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IBD主要由遗传易感体质决定,肠黏膜免疫反应异常是发病机制的关键,肠道菌群紊乱是肠黏膜免疫损伤的重要激发因素,环境、精神因素可能是发病的重要诱因,病人表现为反复发作,目前控制复发的主要方法如下。

1调节肠道菌群

1.1抗生素目前治疗IBD常用的抗生素为喹诺酮类(如环丙沙星)和甲硝唑,它们不但有抗菌作用,可能还有免疫抑制作用,给药途径以口服为主。

1.2益生菌益生菌是肠道正常寄生的细菌,包括嗜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及其他非致病菌,其保护肠道的机制是多方面的,它们可促进肠道菌群平衡,调节肠黏膜免疫功能,调节肠道屏障功能和通透性,使肠道炎症反应下调。

2减少食物抗原

进食易消化食物,少量多餐,以减少肠黏膜炎症反应。

3调节肠黏膜免疫状态

3.1氨基水杨酸类制剂可抑制由天然或获得性免疫引起的肠黏膜炎症反应,一般用柳氮磺胺吡啶作为首选药物。

3.2免疫抑制剂氨基水杨酸类制剂对激素诱导的缓解预防效果较差,推荐使用硫唑嘌呤或6-MP。

4改善病人心理状态

抑郁及长期认知障碍可能是疾病复发的远期危险因素,生活中的突发事件及应激因素对疾病有一定影响。

5戒烟

吸烟促使CD发生,而UC较少发生,这种现象是由于吸烟促使UC表现型向CD转化,因此所有CD病人必须戒烟。

6掌握好手术指征及手术方式

手术本身是一个应激事件,术后可促使IBD活动,因此,在疾病活动期应尽可能采用药物治疗。外科手术的指征为:内科治疗无效的完全性肠梗阻、出血、穿孔及高度怀疑的癌变,伴有或不伴有巨结肠的重型结肠炎。

近年来,随着对炎症性疾病认识的加深,在发病机制和治疗方面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目前仍然没有有效的根治手段。病人多经历长期的治疗过程,随着病程的延长和病情的反复,肠梗阻、肠瘘以及癌变的发生率增加。因此,医生定期的随访和病人定期的复查对于防止上述并发症和控制病情的发展极为重要。

(收稿日期:2008-03-06)

猜你喜欢
炎症性结肠炎菌群
ErbB3在炎症性肠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蒙药治疗慢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我是一个小小的菌”
结肠炎的小常识
吃辣条会诱发炎症性肠病?
炎症性肠病患者能生宝宝吗
空腹生吃鱼腥草治结肠炎
长期腹泻可能是什么病
细菌群落的“资源共享”
出生环境影响肠道菌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