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希成
【摘要】当前,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最热点的话题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改进课堂教学形式、激活学生的思维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思维的空间;思维的自主性;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创造性
如何在数学课堂上激活学生思维?采取何种数学活动和形式?是数学内容的载体和实现目标的手段。在课堂上要让学生自主地参与活动,通过让学生动手做、动脑想、动口说,使学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探索求新,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 组织数学活动,激活学生思维的自主性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倡导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一节数学课,如果老师动得多,那么学生可能就只是一个听众,静的机会多,失去了亲身经历的机会,学生的主体地位很难显现出来。教师应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转化知识的呈现形式,做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培养学生思维的自主性。比如:排队是我们学生天天都在经历的生活事例,通过这个活动,可以使学生更为自主地了解基数和序数的知识。人民币的认识这一课,我创设模拟的商场让学生在组内进行买卖活动,在自主活动中学生不仅认识了人民币,而且也学会了简单的兑换。这样,在做中学,学习更现自主性。孩子们实实在在地体会到生活中的数学,切实感受数学与自己学习生活的密切联系,使他们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身边的事物。因此,自主参与活动是帮助学生积极思维,掌握知识的法宝。
2. 组织数学活动,激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数学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注意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诱发学生思维的源头就是课堂,在组织数学活动过程中,我们要激活学生的思维、思路和行为。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学活知识,用活知识。
3. 组织数学活动,激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和分析、整理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例如,教学“角的分类”一课时,我为学生提供了十个角为学具,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先量出各个角的度数,然后各小组进行讨论,把十个角进行分类。汇报时,学生各抒己见,发现划分的标准不一样,得到的种类也不同。在这一操作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多角度的创造性思维。当学生按照三角形角的特点分为三类时,我要求学生根据三类角的特点,大胆地为它们取名字。学生争着回答,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对于取对名字的学生我及时加以表扬,大大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把学习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活动,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灵活,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了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又如: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时,我设计了一道策略开放的实验题,“求一个地瓜的体积”。有的学生提出:这种形体未曾学过无法计算。这时,我鼓励学生:只要用心思考,相信你们一定会有办法的。经过小组学习活动,学生举手答到:把地瓜放进装水的正方体杯中,水上升的体积就是地瓜的体积;有的说:先称一称地瓜的重量,再把地瓜切成正方体,然后测量棱长计算体积并称一称重量,最后比较原有的地瓜重量是正方体地瓜重量的几倍,体积就是它的几倍;还有的说把地瓜煮熟,压成正方体后再测量计算等。待学生说完后,我让他们拿起准备好的正方体容器、地瓜和小刀,根据自己的设想进行实验,以求验证。可见,开展这样的实验活动能给学生提供展现个性的机会,为鼓励学生创新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类似这样的教学活动,有利于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想只有老师的教学创新,才能点燃学生的创新之火。
课堂上组织数学活动,改变了一种静态的教学,给了数学课堂一种蓬勃的生机。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在自主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给学生动手的机会,思考的空间,创新的余地,让学生灵活的运用了数学的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信,有效的组织数学活动,激活学生的思维,将会成为伸展儿童生命灵性的根基。
收稿日期:2008-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