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彩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多媒体课件在语文教学中被广泛运用,多媒体课件的大容量,形象性,多样化,丰富性,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但透过繁华应作冷静的思考:如何使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学科中发挥更好的功效?我们要对当前语文教学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有更科学的认识。
一、正确处理好对话关系
语文新课标注重对话教学——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通过对话来实现语文教学的多重目标。在当前条件下,多媒体课件则有其致命的缺陷:人机对话,缺乏人文性、缺乏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因此,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中要密切关注对话关系。尽量避免把指令输送到多媒体,然后让学生根据多媒体画面的提示进行思考、学习,之后教师又通过多媒体画面来提供答案,中间只是教师平淡的过渡性语言的提示。比如,在制作《背影》的课件时,在让学生体会父子情深的学习过程中,我只是在该片断中输入话题“在朴素的描写中蕴含了人间最美的情感:父子之情,你能在品读中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美好情感的吗?”此片断非常注重教学的对话关系:“品读”,注重学生与文本对话;“说说”,注重师生与生生对话,注重学生与作者之间的对话。最后,我在话题的下区显示结构性的板书作结束。正确处理好对话关系,意味着课件只是语文教学的辅助工具,绝不能成为教学的主导,更不能成为教学的主体。
二、正确处理好文本的“含蓄”与课件的“形象美”
很多课文,特别是经典散文、诗歌,需要我们慢慢去咀嚼、品味,其中的意境是需要师生共同发挥想象,用心去感受领悟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享受语文的朦胧美,这样的朦胧美如果用具体、生动的画面去代替,会破坏作者给我们创设的美妙意境,给人一种画蛇添足的感觉。我曾听过一位老师的多媒体课《天净沙·秋思》,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说说这首散曲的意境。还没有让学生思考,老师就急忙出示画面引导,画面是事先从网上下载的:一棵老树,枯藤缠绕,树枝上有几只乌鸦,树下有条小溪……一个瘦弱的老人骑着瘦弱的马,在荒芜的古道上前行……暂且不论画面的质量和内容,先说老师的做法就犯了语文教学的忌讳,即限制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即使画面再优美,也是画者的理解,并不能代替学生的理解。文学作品的主题往往是多重指向的,如果教师将原本朦胧的意境美落实了,那就失去了文学的魅力。其实只要老师稍微改变一下思路: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根据自己的理解画一幅画,另一组则根据自己的理解将散曲改写成片断散文。等学生完成了练习之后,老师再出示画面和片断散文。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充分挖掘了文本的含蓄美,同时还体现了课件的形象美。
三、正确对待课件的探究性
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信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制作课件时,老师可以事先制作一个资源库,把与课程有关的信息和知识存入资源库,上课时让学生带着问题到资源库进行查阅,并在老师设置的留言板上留下自己对相关问题的处理和解决意见(当然这得有硬件设施的配备)。比如,在上“口语·写作·语言交际:了解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和孟子”时,可以事先在资源库中存入大量相关信息,然后师生共同确定学习的主题,此后学生根据各自的主题到资源库中寻找自己要的资料。等课上完之后,老师又根据学生反馈的问题在留言板上留下自己对相关问题的处理和解决意见。这既有利于老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取长补短。
同时,由于人机对话的课堂容易缺乏师生情感交流,因此,在语文课件制作时,老师与学生的合作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我们在制作课件时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课件制作之中来,让学生认识到在多媒体教学中,他们不仅是接受者,还是制作者、参与者。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而不是一项技术,因此更需要我们科学地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它走进语文,而不能让它主导语文。□
(作者单位:江西省德兴市万村学校)
编辑 王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