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活与实”

2009-03-20 04:15冯品钰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09年3期
关键词:探究过程课堂教学

冯品钰

新课程倡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方式的变革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这两种方式的变革都是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我在关注课改变革的过程中,深切地意识到落实的重要性,并在课堂教学中“活与实”关系的处理方面进行了实践。

“活与实”问题的提出

对于课堂教学中“活与实”的关系,大家会有多种理解,我是在分析传统教学方式优劣的基础上,提出此问题的。

以《苯酚的取代反应》教学为例,传统教学步骤如下:第一步,以复习苯和溴的反应引入并强调反应的条件和产物;第二步,教师演示苯酚和浓溴水的反应,给出反应产物;第三步,师生共同从反应试剂、条件、产物、速率几个方面对比以上两个反应;第四步,教师整理反应方程式并得出结论;第五步,学生巩固练习。

我认为,这一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如下优点:新课引入是从总结已学的内容入手,提出新问题,符合学生思维发展规律;课堂节奏紧密连贯,推进顺畅,学生完全跟着教师的步子走就可掌握知识。

反思这一传统教学方式中学生的表现,就会发现其中存在的一些弊端。特别是对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学习方法的习得带来的重大损失。在教学过程中,当新问题出现时,学生由于缺少方法,难以找到问题的入手点,继而影响了解决问题的信心。教师们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学生在做题时,特别希望遇到一些熟悉的题型和熟悉的解题思路,当碰到新问题时,学生脑海里浮现的往往是老师当时是怎样讲的,是一种简单的重复和回忆,而不是自己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分析出什么。这一现象应该引发教学的深度思考:单纯的知识讲授,强调的是知识的接受与解题能力的提高,其价值导向上易出现学生更多地关注考试用得上用不上的问题。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强调课堂教学的探究,采用让教学探究过程中“活起来”的方法,加强师生的互动和交流,不仅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还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活与实”的进一步理解

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发现,传统教学更注重知识传授的实,而忽略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采取的方式也不够灵活,新课程倡导“实与活”兼顾,那么我们怎样理解“活与实”的关系呢?

1.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认识“活与实”

所谓教学的“实”,是指学生应该掌握的中学化学中教学的基本内容,也就是学生在完成了整个中学化学的学习后,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本思想。新课改中教材的各版本,无论怎么改,化学的主干知识和基本思想方法都没有改变。这说明,主干知识是培养学生形成化学学科素养的起点和必需的东西。其中学生应掌握的基本方法包括:逻辑思维方法、科学探究方法、科学研究方法、学习方法等。学生应掌握的基本思想包括:物质结构决定性质,守恒思想、量变引起质变等现代化学观点。这些基础的教学知识,该是“实”的,该是让学生实实在在掌握住的。

“活”是指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即化学学科能力,包括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化学实验和探究的能力。简言之,就是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对学生而言,“活”和“实”的关系体现为基础与能力的关系,只有扎实基础才能发展能力。正如钟启泉在《现代教育学发展》一书中指出:所谓人的智力发展,就是使每个个体掌握人类历史上积累起来的文化成果,把它化为自身的东西后,作为自身的智力再现出来。

2.从教师教学的角度认识“活与实”

“实”是指学生所有应当掌握的基础知识、方法、能力和情感等。对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都是我们的课上应该落实的,是体现在三维教学目标中的。

“活”是指课堂教学的设计、实施教学的方法,组织学生活动的形式等。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而言,“活”和“实”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是过程与结果的关系。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更倾向“实”,在“实”上更下功夫去解决。“实”作为教学目标,是学生能力的提高,是学生情感态度的最终实现,是教师努力的方向,是我们教学的感觉;“活”是为“实”服务的,是教师面对三维目标要采取的形式。“活”体现了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是教师教学水平、教学艺术的体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效果就是实,如果离开了“实”,“活”也就没有意义。

“活与实”的实践应用

理解了“活与实”的相互关系,在教学实践中怎样运用好呢?我认为,优化教学设计是起点,加强教学过程是重点,适度整合教材是难点,丰富教学素材是关键,预设探究问题是创新点。

1.优化教学设计

教学是以设计为先的。优化教学设计,是新课改尤为强调的。教师在备课中,要多挖掘一些方式方法,让课堂变得比较活,在这个基础上,围绕着实字去落脚。以《溴乙烷水解反应》的教学设计为例,此课需要落实的是溴离子和阴离子的反应和实验中的酸化问题。其教学实验设计分成以下四步:溴乙烷中加入硝酸银;氢氧化钠中加入硝酸银;溴乙烷中加入氢氧化钠再加硝酸银;溴乙烷中加入氢氧化钠,再加硝酸酸化,再加硝酸银。这样的设计,形式变了,现象也变得非常丰富,对比的过程中,“实”也充分体现。

2.重视过程教学

新课程改革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结果。我们的课堂应展示给学生形成知识的思维过程,并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过程性强化。例如,在高一必修教材1中对电解质的教学,教师本可以直接告诉学生酸碱盐是电解质,但在强调过程重要性的思想指导下,教学过程的安排做了如下的变化调整:首先完成氯化钠固体不导电的实验,然后向固体中加水,再做导电性实验,溶液导电。这样的调整,增强了学生的探索性,学生经过讨论发现氯化钠固体中存在离子,但不能自由移动,所以不导电,加水之后,离子可以自由移动,在闭合回路中可导电。经过这样的过程,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了理解知识的清晰过程,培养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3.适度整合教材

新教材中的必修教材知识点分散,尤其是有机化学知识有所涉猎但不系统,相同的知识在不同的选修模块中也有涉及,因此,教师要十分重视适度整合教材,并将此作为教学难点来把握。例如,糖的知识在必修1、选修1、选修5都提到,但侧重点不同,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对教材适度整合的能力。教师可作如下处理:高一时对醛的知识做重要的讲解,介绍葡萄糖的性质;高二时介绍葡萄糖是体内重要的供能物质时,再讲其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并系统介绍糖类物质。这样处理后,高二的理科生既对所学感兴趣,还对知识有系统深入的了解。

4.丰富教学素材

教师要十分重视教学过程中引用材料丰富的问题。化学教学来源于生活,又能指导生活,只有将生活中丰富的素材拿到课堂上来,学生才感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课堂自然也就活了。例如《生活中的化学》中讲药物和食品添加剂,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们搜集家庭常用药和食品标签,分成小组介绍自己的药物分类、药效及副作用,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和作用。

5.巧妙预设问题

美国学者布鲁巴克所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问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寻找探究点,在适合探究的环节巧妙设计问题,来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要将学生的“思维参与、情感参与、行为参与”有机结合起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当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学生探究,因此,教师要在适合探究的问题上进行巧妙的设计。例如,苯结构的探究,先给出苯的分子式,提出第一个问题:推测苯的结构;学生假设并讨论之后完成苯与溴水、苯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反应,实验结果与学生的假设不符。再提出第二个问题:苯是否可以为环状结构。学生在教师启发下讨论得出苯的结构,并经实验验证。最后,师生一起重温凯库勒发现苯的过程。这样的问题设计,使教学目标在轻松并充满新奇的探究过程中达成。□

(作者单位:北京市育才学校)

编辑 王宇华

猜你喜欢
探究过程课堂教学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