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萍
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是新形势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建设以推动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的重要途径。其内涵是创新城乡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建构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组织链,发挥两级组织和党员作用,实现城乡两级“组织共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调发展”,从而为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提供强大的政治基础和组织保障。自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统筹城乡基层党建以来,这项工作正在被实践、被创造性地向前推进。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实行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人们思想观念上的城乡二元思维,以致形成一些今天看来是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必须破除城乡二元思维,站在科学发展的高度理解和认识统筹城乡基层党建的意义和内涵,树立新形势下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思想、新观念,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使党建工作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实现新的历史跨越。
一、破除城市先进、农村落后的思想观念,加快城乡基层党建一体化建设
在一般人的眼中,农村似乎永远落后于城市。然而,如今的先进与落后,已经不能简单地以城市或农村来划分,发达地区的农民,已今非昔比,经济条件蒸蒸日上,生活水平与质量不断提高,农民的眼界、思想、精神境界也随之提升。构建城乡统筹的党建机制,已经是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
当下,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已初露端倪。从地域范围看,城乡相互融合、渗透的趋势已越来越明显;从市场角度看,城乡之间的依存和联系已越来越密切;从城乡格局看,一体化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农村形成了不少新型社区。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已是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客观趋势。所谓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就是建立包括城乡共建的组织设置体系,建立城乡互动的基层干部人才工作体系,建立城乡一体的党员动态管理体系,建立覆盖城乡的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工作体系,建立城乡共享的党内激励关怀帮扶体系。实现城乡党建资源共享、党建要素统筹调配、党员管理服务工作“无缝对接”,建立覆盖城乡基层组织的党员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城乡基层党建全覆盖,增强基层党建工作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影响力和推动力。
二、破除城市与乡村是两个相互独立的生活圈的思想观念,建立城乡互帮互助的党建机制
过去,城市与农村似乎是两个不同的生活圈,双方在语言、生活方式上都不尽相同,由此形成两个彼此颇有差距的群体。随着城市化发展的推进和交通的改善,农民的生活圈极其广阔地拓展了,农民、农业人口已经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和各个行业。原先城市与农村两个独立的生活圈现象已经被打破,许多地区特别是发达地区,城市居民与农村村民在地域范围上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工作领域中已经是相互交融、相互支撑,城市居民与农村村民的自然融合,为建立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奠定了现实基础。
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体现的是一种建立互动性的党建机制,是将城市与农村双方的优势与长处,相互交流与融通。城市有信息、管理、教育、科研、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农村则有土地、资源、人力方面的长处,实现城乡基层党建的统筹发展,是有效整合城乡各种资源,加强城乡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统筹城乡基层党建的一个重要要求和目的,是增进两级组织间的互动与协作,通过具体的互帮互助措施,实现党建要素的彼此影响、党建工作的相互促进、党建水平的共同提高。为此,必须把单向帮扶与双向促进结合起来,实现城乡“你为我发挥作用提供空间,我为你加快发展提供动力”相得益彰的城乡组织互帮互助的工作机制。诸如探索“村企联建”、“村与园区联建”、“村与社区联建”、“跨区域联建”等党组织设置方式,大力推行机关联乡村携手共建活动,大力推行支部联实体合作共建,建立起“支部主导型”、“支部引导型”、“支部服务型”、“支部参与型”等多种模式的党建联合体,促进城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通有无。
三、破除城市与乡村具有不同价值观念的传统思维,拓展城乡交流的平台与渠道
城市和乡村,过去由于生活环境不同,生活方式不同,自然会形成一些不同的思想观念。相对来说,农村较为封闭,城市较为开放,农村人待人处事比较传统,城市人比较灵活。但这些差异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活环境的改善,正在被逐渐消除。农村人的思想不断开放,知识文化日益增多,审美情趣、道德观念、以及价值追求和城市人正在一步步接近,甚至有些方面相差无几。
城市与农村的融合是大势所趋,双方完全有条件携起手来,互相促进,共谋发展。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就是要采取多种途径和方式,充分发挥两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开拓城乡党建共建、资源共享的平台与渠道。要以农村村民服务站、街道党员服务中心和机关“双联双推”活动为载体,搭建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的工作平台。要树立城乡互促共进的大党建工作理念,打破组织分割,变“单位党建”为“区域党建”,变“条块分割”为“流动共享”。进一步丰富“结对共进”活动形式,安排部分经济强企与经济薄弱村结成帮扶对子,以“三级联创”活动为载体,积极推行村企联建、村居联建,以及机关党组织与农村党组织结对共建。建立党员领导干部党建工作联系点,实行区级领导干部联系村和区直部门包联村、社区等制度,使农村组织在帮扶中实现发展,使城区组织在帮扶中发挥作用。
四、破除城乡之间体制机制的传统隔阂,推进城乡和谐发展
城乡之间的传统隔阂主要是由长期以来实行的城乡二元化政策措施造成的。诸如:农业户籍不能向非农户籍流动;农村的孩子有些学校不能报考,有些行业招工不录取;城市有较为完备的医疗卫生教育体系,农村则极其薄弱或根本没有;城市企事业职工有退休养老金,农村人口却没有,等等。这些实际上是极不公正的。形成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原因,从客观上讲,主要是过去国家没有足够的资金提供给农村发展教育卫生事业和养老事业,却又不得不依靠农业,获得工业和城市发展的资金。据统计,建国后国家通过农业税和工农业产品不等价交换即“剪刀差”,实现了农业剩余向工业向城市大规模转移。从1952年到1978年,国家以“剪刀差”形式从农村提取建设资金达9494.9亿元,相当于同期农业净资产值的57.5%,即农业产出的一半以上。改革开放以后的1979年到1994年,国家以“剪刀差”的形式,使农村再向国家贡献了大约15000亿元,平均每年为938亿元,是改革开放前的5.3倍(引自《上海农村经济》2008年第三期《城乡一体化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三农”为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发展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如今国家发展的战略已经从重工、重城转变为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发展已经成为科学发展的主旋律。
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就是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城市反哺农村”的战略措施。坚持以城市为中心,整合项目、资金、人才等各种资源优势,集中向农村倾斜,形成城市反哺农村、多方帮扶共建的生动局面,为农村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注入强大的生机和活力。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开展帮建活动,以致富项目、清洁能源、医疗保障、科技知识、绿化美化、道路硬化、文化活动、民主管理等为内容,在组织领导、资源配置、人才流动、教育培训、考核激励等方面建立健全配套完善的管理运行机制,保障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工作顺利开展。
同时,随着利益主体多元化、社会群体复杂化、人员流动自由化的发展趋势,要努力辟建各种形式的党建新载体,如依据劳动力经常性流动趋势,探索建立劳动力转移党组织;依据产业相近原则,探索建立产业链党组织;依据非公有制企业的不断发展,探索建立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等等。通过横向整合或纵向拓展的方式,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建立不分城乡的基层党组织,以城乡基层党建一体化促进城乡和谐发展。
城乡统筹发展是我国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要求,是实现全面小康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点工程,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是其中的引领性、基础性的重要工作,加大力度着力构建,才能加快形成城乡统筹发展的良好局面。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闵行区委党校副教授
■ 责任编辑:周奕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