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2008年,汉字书写危机成为国内众多有影响力的报刊关注的焦点。因此,专家呼吁:救救汉字,写好汉字!甚至有人主张针对汉字书写的“病症”下一剂“猛药”。王德全老师的这篇文章,从课标要求出发,阐述了行楷在基本功、速度、实用、审美等方面的优势;从一线捕捉到学生书写中的具体问题;尤其是多角度地提出了改变学生写字质量不高的现状应采取的措施。作者从高处着眼,呼唤魅力书写的回归:书写是生活的需求,而它一旦成为一种文化享受并产生审美魅力,也就成为一种精神渴望。这样,人们就不再以应付的态度去书写,汉字在我们笔下依然挥映历史与现代文明的光辉,焕发出永恒的青春魅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7—9年级学段的目标中,对写字提出的要求是: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课标为什么要求在楷书的基础上写好行楷呢?行楷兼收正楷和行书之长,书写便捷,收放自如,起承转合,顺势而就,不卑不亢,不呆滞不浪荡。它体现了传统书法艺术的特征:稳健的线条、和谐的布局、平衡的结构、潇洒的笔墨;兼顾了基本功、速度、实用、审美等因素。所以7—9年级的学生非常适宜。写字是识字的继续,是巩固识字的重要手段,经过“认—读—写”的往复,并在其往复过程中加深理解,才能熟练运用。吕叔湘说:“正因为语文的使用是一种习惯,所以一旦养成一种坏习惯,例如某一个字老念错,某一个字老写错,改起来也不容易。”(《文字改革》1963年4月)钱梦龙告诉我们“字要规规矩矩地写”。
写字教学不仅关系到文字运用和学生书写水平的提高,而且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汉字形体健美,给人的视觉上的满足不是拼音文字所能取代的,作为国粹,被誉为我国第五大发明,历经数千年的铸炼与沉积,演绎出软硬笔书法、碑雕印刻、灯谜游戏、喷绘打印等,形成了自身的书写文化体系。一个汉字就是一幅想象丰富的画,自然风物人情世态尽在其中。写博大精深的方块字,有怡情宜性、涵养艺术匠心之功,同时,一种民族自豪感会涌遍全身。写一手漂亮的楷书和行楷,也装点了自己的“门面”,会给人一种美好的人生体验,激起一种积极向上的奋斗情怀。
但是,学生书写的现状并不使人乐观,看看学生的作文和试卷等,我们会觉察到书写问题的严重性。首先,是“正确”方面的问题。书写的基本要求是正确。针对书写现状,一位教师抱怨说:“评改一篇作文,光纠正错别字就累得眼疼,我是只顾得评‘字,没‘文可评了。”试卷中的古诗文默写题,学生在会背的情况下,总是写错。其次,是“规范”方面的问题。用什么规范?要求写正楷的,用正楷规范;要求写行楷的,用行楷规范。面对学生书写不规范的现状,也有老师说:“现在的学生好像越来越不会写字,这么潦草!”把字写得缺胳膊少腿,又“龙飞凤舞”,那是既不正确也不规范的。不是有老师在公开课上因不按笔顺写字引起学生哄笑吗?其三,是“整洁”方面的问题。目前,学生做作业盛行一种用改正纸纠正错别字的方法,我们常看到一篇作文上会有白块块密布,那就是用于纠错的改正纸。试卷上涂改的现象也不少见。其四,是“熟练”与“速度”方面的问题。写不熟练难以保证正确,写不熟练就难以达到整洁,写不熟练也没有速度。怎么掌握“提高书写的速度?”课标中对5—6年级的书写,要求“有一定速度”,没有量化具体指标,7—9年级要求“提高”,是在什么基础上呢?再来看看课标对7—9年级学生写作文的速度要求:“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这个目标不能单纯看作是对书写速度的量化,因为写作过程中书写速度受制于思维及其他因素。还是来看一个实验吧:一个大教学班有70个学生,用秒表计算他们在一分钟内书写行楷的速度,书写的是已经会背的内容,结果写37—39个字的58人,写40—43个字的8人,写34—36个字的4人。如果取实验中每分钟38的数值,一个学生不停地写,45分钟可写行楷字1710个。突破这样的速度,写好行楷就难以保证了。其五,学科综合问题。目前,好多农村学校不能开好美术课;非语文学科,在教学、考试中不太在乎书写,似乎只有语文学科才对写字有严格要求。
要改变学生写字质量不高的现状,需做的工作很多,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提高自己的书写水平。
教师能掌握丰富的书法知识,写得一笔好字,指导起来会得心应手,而且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板书是教师向学生展现书写水平的“窗口”,学生看到老师在黑板上写出一行行漂亮的汉字时,不仅佩服、羡慕,也跃跃欲试。
目前,现代化多媒体广泛用于课堂,教师运用板书越来越少,经常看到,在一些优质课大赛或教学观摩活动中,讲课教师干脆就不用板书,甚至一些能熟练操作电脑的教师在需要板书时就哗哗点击键盘。电教多媒体是不可能完全代替板书功能的。教师要有一身书写的硬功夫,要以黑板为阵地,发挥示范作用。同时还要抓住批改作文的机会,在学生作业本上留下自己评过的“墨宝”。
二、发挥教材的作用,用好教材。
教材是很重视对学生进行书写方面的文化熏陶和书写引导训练的,可谓做到了“润物细无声”。以人教社教材为例,7—9年级语文教材的编者安排这方面内容时考虑得具体而全面:每册封面上都有书法作底衬,个别“单元提示”的页面也有用来烘托的淡淡的书法背景;凡有生字生词的现代文后面都设计着“读一读,写一写”;七年级上册的“附录”中,安排了硬笔书法的示范性作品(作者丁永康、司马彦)和指导性短文《写好硬笔行楷字》;七年级下册的“附录”中安排的内容是《临摹、欣赏颜体书法》且讲述细致;八年级上册有《欣赏王羲之书法》,用了11页的版面;八年级下册在彩页中印有梁鼎光书写的苏轼词《水调歌头》,附录中介绍唐人狂草;九年级上册彩页中大显文字魅力,主要有毛泽东手书《沁园春·雪》、傅雷家书墨迹、岳飞书《前出师表》;九年级下册彩页中展示的宋刻本《孟子注疏解经》也颇有一定的文字欣赏意义。教师要细心发掘教材中的有关内容,用好这些宝贵的资源。
三、加强课内书写指导。
各年级每周至少安排一节写字课。可以统一编写教材,也可以由教师自编教材,并且要求学生人人手中有一本通行的行楷字帖。要让写字教学有时间的、物质的、师资的保障。教师要给学生讲述汉字发展的历史,介绍楷书、行楷、行书、行草、草书几种字体的知识,以让学生在区别中掌握行楷的特点。教师要对书写姿势和执笔方法进行指导。要注意让学生按照科学的方法和正确的步骤练习,一般应遵循“读帖—描红—仿影—临摹—书空—运用”的程序由浅入深地进行。在临摹时注意“—看”——认真看通行的范字;“二写”——在纸上书写;“三对照”——将自己写的字与范字进行对照。学生写好后教师给予评改。练习写字,不要急于求成,要一步一步地来。行楷是以楷书为基础的,而楷字书写难度最大,所以,有人认为,入门可由隶书写起。
四、打造汉字文化环境,营造写好汉字的氛围。
首先是宏扬校园书法文化。教室装饰、院内标牌、雕塑小品、石碑石林、廊坊阁壁、校训校名等,都让其闪耀书法艺术的光彩。学校还要通过多种渠道让学生建设自己的汉字文化家园,把自己的住室、书房装点成“字宝斋”。学校还要在社会上大力宣传规范用字,以促进全民保护汉字、崇尚书法风气的形成。
五、注意培养学生认真书写汉字的习惯。
要向学生强调,学习任何学科,都要同样对待书写。做作业、演板、写信、留笔记、搞摘抄、写心得,都要好好书写,并养成用行楷书写的习惯。如果养不成这样的习惯,做作业,答试卷,甚至走上工作岗位写公函时就会在书写方面遇到尴尬。养成了书写的好习惯,也养成了稳定的性情,行笔快慢有度,张弛自如,好字自然而然流于笔端,跃然纸上。
六、给学生搭建练笔平台,给他们展现书法水平的机会。
可让学生轮写班级日记,轮办班级手抄小报,在教室内外办“书法专栏”,写板报墙报;还可定期举办作业展览,开展硬笔行楷字书写比赛等等。
七、丰富汉字文化生活,激发学生认真书写汉字的热情。
请书法名家举办书法知识讲座,让学生看名家现场书写。定期举办师生书法艺术节。召开书法名家故事会,讲古今苦练书法的名人故事,如王羲之每天坚持“临池学书”,清潭变成“墨池”,秃笔筑起“笔冢”;怀素练字写穿木版;费新我失去右手后,坚持用左手学书,终成一代大师……用这些事例去感染激励学生。
书写是生活的需求,而它一旦成为一种文化享受并产生审美魅力,也就成为一种精神渴望。这样,人们就不再以应付的态度去书写,汉字在我们笔下依然挥映历史与现代文明的光辉,焕发出永恒的青春。
王德全,河南省宁陵县教研室教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