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愚
日后,他们现实中的那座“宫殿”或许会改模变样,但他们心中的那座宫殿呢?
当年八国联军入侵,慈禧和光绪逃走,那些鬼佬们进入皇宫,大饱眼福。不过据说他们最不得甚解的,是一时找不到厕所在哪儿。没有什么比内急无策更为让人羞恼的了。
皇宫里一切都是谜,包括权力。后来中国没有了皇帝,但皇宫的神秘传承了下来,至少写在了人们的心里。
如果说宫殿与帝王或帝王情怀挂钩,我脑海中出现了三位当下的民营企业家的名字。一位是横店集团老掌门徐文荣,一位是天狮集团掌门人李金元,还有一位是日照钢铁集团掌门人杜双华。三人依次出生于上世纪30年代、50年代和60年代,企业的老本营分别在浙江、天津和山东。
来看看他们各自的“宫殿”吧。徐文荣执掌企业30载(如今横店集团由其子徐永安掌舵),他没有住过宫殿,但他按照1:1的比例,从山村里“炸出”了一座故宫,这成为十多年前横店旅游业发端之一,更是他亲手缔造的横店影视文化王国史上的浓彩一笔。以至于今日,很多人不清楚横店集团的主业是什么,倒是记住了那座宫殿。
李金元和杜双华,则是直接在“宫殿”里办公者。天狮集团里李金元的办公室金碧辉煌,会客厅上挂着他的大头“伟人像”,地毯铺的是一张世界地图,谁人能说不庄严?而日照钢铁集团大门修得亦似故宫,外面还有“护城河”……
宫殿只是一个符号或缩影,要探索“情怀”就得由表及里。你还甭说,这仨打造的企业各有千秋呢。横店集团搞的是“社团经济”,大股东是个小社团,你如果说企业是徐家的,老徐肯定会跟你急。2000年时胡润制作富豪榜,把徐文荣推上了前台,结果便被他请到了横店去喝茶。徐文荣语重心长地给这位英国小伙讲起“中国国情”来,结果自那次后,百富榜上再无徐文荣家族的大名了。再说天狮,李金元玩的是保健品,当年国内传销被禁,东方不亮西方亮,他硬是把“天狮”的直销大旗插到了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据说天狮的销售人员一度达上千万人,何其生猛;日照钢铁也不含糊,杜双华成2008胡润百富榜“榜眼”,是这一年富豪榜上最大的一匹黑马,遥想当年,日钢与铁本几乎同时起步,结果铁本不足一年就被查处,掌门人戴国芳入了牢狱,而杜双华安然无事,创造的从奠基到出钢181天的钢铁史纪录一度被津津乐道。
有趣之处正在于,徐、李、杜三人,都非“红顶商人”,往上追溯,家族也无人在朝中任过一官半职,他们牌数各异,一个玩的是“小集体”,一个打的是“全球化”,一个统领的是“非正规军”,但他们都有着“宫殿情愫”,都有着帝王情怀。
帝王情怀需要一种安全边际,以免过分张扬。徐文荣上世纪90年代开 始高举的“社团经济”大旗本身就是安全边际。当大邱庄、华西村、南街村等一个个类似的神话破灭,“横店系”反倒愈加强大,徐文荣后来又搞起“四共委”(共创、共有、共富、共享)来;李金元的安全边际,是大搞慈善,最近几年在慈善和公益上的投入超过15亿元;而杜双华的“边际”,则是与地方政府“结盟”。
这三种安全边际,最容易塌陷的无疑是杜双华。果不其然,杜氏一路快马加鞭,最后被堵在了全国钢铁业整合和兼并大潮前。在这股“根正苗红”的潮流前,不管你心里装的是帝王情愫还是魑魅魍魉,统统都得束手就擒。杜双华一手缔造的日钢于是面临被山东钢铁整合的命运。
有帝国将相情怀者岂是那般容易被擒。就在杜双华将被“招安”的风声中,他早已布好脱身术,先是紧急套现,然后一步步购入在港上市的开源控股股份,直至成为第一大股东,最后再把日钢股份往里慢慢装,期间伴随的是日钢裁员、进京求援等或虚或实的烟幕弹,真是一场好戏。有人说杜双华从来没有“输”过,以致今天重新掌握了日钢局面,甚至因祸得福,在资本市场上也学会了快马加鞭。硬说“输”的话,日后他的那座“宫殿”或许会改模变样,但他心中的那座宫殿呢?
徐文荣和李金元并非没有惆怅。对于徐文荣,是否应将横店集团资产量化的疑虑始终萦绕在他脑海中,尽管去年9月他在接受笔者长达3个多小时的采访中声称“社团经济100年不变”,那或许只是他的一厢情愿,由于多元化和代际传承,“横店系”日后存在分裂的隐忧。而对于李金元,虽然“十个国家同时上市”的豪言成空不伤大雅,但天女散花,“队伍不好带”一直是活生生的掣肘,与此同时,他在国内开“百亮超市”也是“狮子大开口”却出师不利。
但这一切同样不会妨碍到他们心中的帝王情怀。与受部委或地方政府千般恩宠的央企、国企相比,横店、天狮、日钢,分别像是三个“游击”代表,他们以近乎边缘化的身份企图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目标,虽有阵痛,却不影响各自的可爱和可敬。徐文荣在横店一方的确像是一位“国王”——作为影视之都,这里经常有大牌明星出没,但当地人不追星,只追“徐主席”;李金元则更像是一位“上帝”,在他的办公室外面,经常有不同肤色的好几拨人都迫不急待地想见到他,有俄罗斯老太太,有美国白领,还有不少黑人──他们大都是天狮在海外的得力重臣;而杜双华,虽然江湖气重了一些,但不可否认其技高一筹,被视为民营钢铁业的核心人物之一,其命运也为业界所密切关注。
突然想起了他们三人的一些细节来。徐文荣曾说,民企参与国企改制是“吃饱了撑的”,他就曾“惹了一身臊”,他说自己更愿意造福一方水土,而不愿意花钱去帮“外人”填窟窿;杜双华曾为了加重自身的筹码,在汶川地震后主动捐巨款1亿元,日照市政府和山东省政府却都不敢接,最后交给了全国工商联。
“帝王情怀”会代际传承吗?上世纪70年代后出生的企业家们,虽经常听到有人沉醉于研究毛泽东兵法者,但鲜有人表露自己的帝王情怀了。他们越来越懂得内敛的必要性,因为很多时候,这一情怀同时是副“纸枷锁”—— 要知道并不是所有的民营企业家,都像徐、李、杜一樣聪明、幸运,懂得绕道而行,懂得妥协,懂得变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