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蓟门
祖 咏
燕台一望客心惊,
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
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
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
论功还欲请长缨。
祖咏(669-746?),洛阳人,开元十二年(724)进士,后来诗人因感到仕途无望,便隐居汝水岸边,与王维交谊颇深。他虽隐居,但仍关心着国家的安危。唐玄宗天宝五年(公元746年)左右,诗人带着他那壮志未酬的失意情怀怅然辞世,年仅47岁。
祖咏的存诗不多,《全唐诗》共收录三十六首。他的诗以描写山水为主,辞意清新,文字冼炼。《望蓟门》是他仅存的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他仅有的一首边塞诗,诗中明里暗里多处用典或用古意,于雄浑壮丽之中抒发了他希望为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起句突兀,暗用典故。公元前311年,燕昭王即位,在郭隗的协助下,于易水旁修筑黄金台,广招天下人才,魏国的军事家乐毅、齐国的阴阳家邹衍、赵国的游说家剧辛等名士前来投奔。落后的燕国一下子便人才济济了。从此以后一个内忧外患、满目疮痍的弱国,逐渐成为一个富裕兴旺的强国。接着,燕昭王又兴兵攻齐,将齐国打得只剩下两个小城。后来燕自郭隗、乐毅等名士去后,燕即被秦所灭。
“茄鼓喧喧”运用了南朝梁人曹景宗的诗意:“去时儿女悲,归来笳鼓竞。借问行路人,何如霍去病?”笳、鼓都是军中乐器,早晨可以当军号。此名表现当时幽州驻军之众,军营中号令之严肃。此时作者登上“黄金台”,不禁又想起为了反对分裂、维护国家统一,曾御驾亲征燕王臧茶的西汉开国之祖刘邦,故曰“汉将营”。
唐玄宗后期,政朝失人,以安禄山为首的藩镇雄霸一方,飞扬跋扈,可谓多事之秋。作者在幽州台上自然想起了励精图治的燕昭王玫、维护国家统一的刘邦,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唐王朝的希望,希望唐玄宗招贤纳士、任用贤人,以振兴国家、维护统一。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记载,在晋楚城濮之战前,晋文公为是否开战而犹豫不决。谋臣主张坚决开战,“子犯曰:‘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表里:即内外。外有大河,内有高山。指有山河天险作为屏障。祖咏用此典故的含义写下了“海畔云山拥蓟城”一句,告诉人们蓟城后有大海,周围云山簇拥,地势险要,同样是个易守难攻的军事要塞。
尾联明显连用了两个典故。第一个是“投笔从戎”:东汉班超家贫原在官府抄公文以谋生,一日,感叹说,大丈夫应该“立功异域,以取封侯”,于是“投笔从戎”,后来果然在处理边事上立了大功,被封为定远侯。第二个是“终军请缨”:汉将终军向皇帝请求出使南越,以说服南越王更好附,为表现自己有足够的信心,他请皇帝赐给长带子,说是在舞南越王理要用它(“愿受长缨,心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作者晚年游蓟州,于破晓之时登上著名的幽州台,百感交集,既被边关壮美的景色和边疆熊熊的烽火震撼,又被古代的英雄业绩所激发,顿生投笔请缨、建功立业的勃勃雄心。
《望蓟门》笔力雄放,激情磅礴,淋漓状景,慷慨抒怀;见识卓绝,多处用典,妥贴自然,实为边塞诗中的佳品。
包志祥,南京师范大学附中江宁分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