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均权
摘要分析了花生田蛴螬大发生的主要原因,包括种植面积的扩大、连作、单一种植以及冬季气候较常年明显偏高等自然因素,以及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等人为因素。并提出了农业防治、物理机械防治、化学防治等措施指导花生田蛴螬的有效防治。
关键词花生田;蛴螬;大发生原因;防治措施;河南邓州
中图分类号S4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9-0197-01
花生是邓州市的主要农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达3万公顷左右。近年来,花生田蛴螬的发生危害逐年加重,一般造成损失30%左右,严重田块达70%以上。为此,笔者经过调查,分析花生田蛴螬大发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应对措施来指导花生田蛴螬的有效防治。
1邓州市花生田蛴螬的为害情况
1.1发生面积不断加大
20世纪90年代以来,邓州市花生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成为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花生田蛴螬的发生也呈上升趋势,2002年以前,发生面积1万公顷;2002~2006年,发生面积扩大到3万公顷;2007年花生面积减少到1.2万公顷,但发生仍超过1万公顷;2008年受价格影响,花生种植面积扩大到2万公顷,虽然防治投入有所增加,但发生面积仍达1.5万公顷左右。
1.2虫口密度大,危害严重
2002年以前,邓州市花生田蛴螬平均虫量为1~2头/m2,至2007年平均4.8头/m2,严重田达15头/m2以上,一般造成减产30%左右,重的达70%以上。
1.3空间分布差异大
沿湍河和赵河两岸砂壤地发生较轻,平均2.9头/m2,包括赵集、罗庄、张村、十林等乡镇;彭桥、高集、都司、林扒、九龙等以黏土为主的乡镇发生较重,平均6.8头/m2。
2大发生原因
2.1气候因素
邓州是农业大市,耕地面积为16万公顷,地处豫西南边陲,南阳盆地西南缘,位于东经111°38′~112°20′、北纬32°22′~33°00′,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降雨适中,光照充足。年平均温度15.2℃,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1.6℃,年平均极端最低气温-7.5℃,最高月(7月)平均气温27.8℃,全年≥10℃活动积温4 934.9℃,降雨量745mm,4月、7~8月和9月为3个降雨高峰期。2002年以来,冬季气候较常年明显偏高,对蛴螬的安全越冬十分有利,导致其越冬基数偏高;夏季多阴雨,利于其成虫出土产卵。
2.2耕作因素
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花生面积不断扩大,种植方式上又多连作,蛴螬食料充足,营养丰富,对其成虫产卵、孵化和幼虫取食生长发生危害比较有利。近年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小麦收割后铁茬直播或用旋耕犁浅播,造成耕作粗放,田间管理放松,不能适时防治,致使防治不力。
2.3防治不足
由于广大农民对蛴螬的为害特点缺乏了解,未能适时防治,一般只是播种前进行土壤处理,很少在卵盛期间用药防治,因而效果较差。邓州市花生田蛴螬的防治连年用辛硫磷、甲拌磷和甲基异柳磷,造成蛴螬抗药性不断增强,相当一部分农户用药量不够,甚至误用了假冒伪劣农药。蛴螬防治方法单一,仅依靠某些化学农药单一进行土壤处理,忽视其他防治措施。
2.4自然因素
蛴螬成虫最大的制约因素当属自然因素中的有益鸟类。随着化学农药的广泛应用,鸟类等大量有益生物死亡、灭绝,使原有食物链被破坏,引发蛴螬数量巨增。
3应对措施
3.1农业防治
精耕细作,深翻细耙,不仅可直接杀死大部分蛴螬,还可阻碍其潜伏越冬,且对天敌活动有利,如果随犁拾虫效果更好。合理调整作物布局,进行轮作,可有效减轻危害。有条件的地方,进行适时灌水,可将幼龄蛴螬直接溺死,成虫被淹后,会浮出水面,便于捕杀。
3.2物理防治
可利用黑光灯、频振式杀虫灯等进行成虫诱杀,实践表明,诱杀成虫能明显降低田间蛴螬数量。
3.3化学防治
蛴螬发生严重的田块,除进行土壤处理外,还要在卵孵盛期进行喷雾或灌根,一般于7月中下旬。根据甲拌磷、辛硫磷、甲基异柳磷等农药连年使用造成蛴螬抗药性增强的问题,可选用毒死蜱或3.5%锐丹乳油进行防治或轮换用药。试验表明,在卵孵盛期喷雾或灌根,毒死蜱、锐丹防效比甲基异柳磷或甲拌磷高20%~30%。施药方法上,可用药剂拌种、土壤处理、灌根、雨前或雨中喷雾等方法进行配合使用。中等发生田块进行药剂拌种和土壤处理,严重发生田要进行土壤处理、卵孵盛期灌根和后期雨前或雨中喷雾同时进行。在防治上要尽可能组织开展统防统治,以提高防治效果。
4参考文献
[1] 任春生.无公害花生生产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13):50,54.
[2] 周帅,苏瑞峰,吴继华.花生地下害虫——蛴螬的综合防治技术[J].种业导刊,2009(1):33.
[3] 秦雪峰,吕文颜,杜开书,等.草坪蛴螬种群调查及综合治理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07(2):56-57.
[4] 冷传娥,李敏,王虹.花生田蛴螬病虫害爆发成因及防治措施[J].当代生态农业,2008(Z1):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