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理论溯源

2009-03-18 08:59
经济师 2009年2期
关键词:全面可持续协调

葛 琼 戴 骥

摘 要:文章首先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及中国共产党人对发展观的不断探索,探究科学发展观的直接理论渊源,对当代西方主要发展理论进行回顾,最终完成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溯源。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全面 协调 可持续

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2-027-02

科学发展观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借鉴当代西方发展理论有益成果和总结长期以来我国发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社会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只有以宏大的历史视野来认识科学发展观,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它所具有的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科学发展观的直接理论渊源

科学发展观直接理论渊源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从一般性角度看:它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由于其抓住“发展”这一马克思主义的主题,所以其必定与马克思的发展观有着源远流长的联系。另一方面,从其特殊性来看:它抓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时代主题,所以也必定沿着先进的中国共产党人思想探索的足迹。

1.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阐释的关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其中,发展的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首要和基本观点。马克思的发展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第一,社会本源论。马克思指出:“人类社会和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在于,动物最多是搜集,而人则能生产。”他把人的物质生产活动看成是人类社会的起点,同时也揭示出人类社会的本质就是生产劳动发展的历史。它是我们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等重要思想的理论基础。也为新时期的科学发展观中首要问题是“发展”奠定了基调。

第二,社会发展动力论。《恩格斯致约·布洛赫》的信中谈到《费尔巴哈论》时指出:“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无论马克思或我都从来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这就首先肯定了一切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巨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生产方式的变革,也肯定了生产力的最终决定作用。同时马克思主义又认为: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不是某种“唯一”的动力,而是一个复杂的动力系。其中,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意识形态及主体精神因素外,保持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关系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规律。恩格斯早就提出过警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从马克思的社会动力论我们可以知道:推动社会发展,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保证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保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而这些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理念是完全一致的。

第三,社会发展规律论。马克思认为社会发展和自然界一样都是有规律可循的。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了两条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规律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性质和发展要求规律。同时,马克思主义还分别在社会各个领域,如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伦理学、文化学、历史学、军事学等研究了其具体规律,为科学发展观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第四,社会发展主体论。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发展的进程并不像自然界那样仅仅是各种自然物自发作用的产物,而是有意识、有目的、有思想的人的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而未来社会是自由人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人的主体性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马克思将人的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标志性内容。虽然现在离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还十分遥远,但毕竟有了几缕曙光。更重要的是,马克思的这一构想,为科学发展观提供了源头性的理论资源。

2.中国共产党人不懈探索。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的。这些实践基础上的认识成果成为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直接理论来源。正如马克思指出:“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我党历代领导人从不同时期的时代特点和中国实际出发,深入研究并形成了系统的发展理论。这些理论既一脉相承,又不断丰富和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基础上,结合所处时代的国情,对社会发展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毛泽东从历史创造者的角度充分肯定了人的价值。他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的思想,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在人的发展方面提出了解放个性的思想,为科学发展观的实质以人为本的内涵奠定了基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了社会主义发展观念的一次历史性转变,中国的发展也由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关于科学发展观中“发展”的现实依据,就是“发展是硬道理”,而“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发展的动力源泉,他提出分“三步走”的“台阶式”发展战略。邓小平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充分体现了邓小平以人民群众为本的价值观念。由此可见,邓小平从时代的新特点和中国实际情况出发,构建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社会主义新发展观的思想框架和实践基础。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沿着邓小平理论确定的方向继续开拓前进。江泽民提出“第一要务论”。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他在十六大报告中强调:“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现民富国强都无从谈起。”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要把党执政兴国的领导职能紧紧锁定在促进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上,这是对发展内涵的极大丰富。

二、当代西方主要发展理论的成果借鉴

纵观西方社会发展的历史,基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与其他社会条件的限制,各国在寻求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发展理论,并形成了千差万别的发展模式。依据对发展本质的不同理解,国外发展理论经历了四个不同的阶段。

第一代发展观可以简要地归结为:发展=经济发展;从二战后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这是当代社会发展理论孕育形成的早期阶段。经济增长型的发展理论主要内涵就是将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片面追求高指标、高速度、高投入、高产出,把GDP增长作为发展最重要的标志,甚至不惜以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为代价。这种片面强调经济增长的发展理论最终必然导致国家内各个领域的严重失衡,出现了“有增长无发展”的现象,使得发展难以持续。而将经济增长作为发展的核心,几乎是一切后发国家在现代化早期阶段都无法逾越的阶段。

第二代发展观认为: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变革;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社会综合发展理论产生了。人们意识到整个社会结构中除了经济增长外,政治、文化的社会功能及其相互作用也对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正式明确区分了“增长”和“发展”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发展是一个全面的范畴”被提了出来。

第三代发展观可以概括为:发展=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这是当代发展理论逐步走向成熟的重大转变,发展观的视角从“物”转向了“人”。这一理论强调人是发展的主体,也是发展的目的。它在横面的层次上要求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在纵向层面上要求人际间的平等发展,发展目标应是“为了一切人和人的全面发展”。经济增长本身不是目的,目的在于使人自身得到完善和发展,推动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发展并不全部建立在物质财富基础上,它还包括人的非物质方面需求,如,平等、公正、稳定、安全。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这些非物质方面的需求会越来越突出。”

第四代发展观可概括为:发展=可持续发展;20世纪60~70年代后,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在人类从对自身的生产、生活行为的反思和对现实与未来的忧患中,可持续发展观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观,被提出来的。在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的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又称布伦特兰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做出界定: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探索社会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一种全新的思路,实现了发展观上的又一次飞跃。但它也依然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缺陷,即回避了可持续发展中社会根本制度和社会性质的重要事实。

三、科学发展观诞生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发展思想的基础上,借鉴现代日益成熟的西方发展理论,总结我国长期发展的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来的。在唯物史观指导下,不仅整合了上述思想成果,并对其加以发展和理论提升。

2003年8月,胡锦涛在江西考察工作时,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这一范畴,并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概括为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并要求“牢固树立和坚决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符合实际的发展思路”。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将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具体化为“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科学发展观概括起来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

首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本质要求以人为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本质,就是最大限度地实现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先进的社会制度,是逐步消灭剥削、逐步缩小贫富差别、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它同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生产和发展的目的都是为了追求利润有着本质的区别。社会主义的本质最终都落脚点还是在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上,最重要的还是人的全面进步。

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发展必须全面、协调、可持续。唯物辩证的整体观和系统论,要求发展应是社会有机体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促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因此我们的社会发展既要全盘考虑、协调发展,又要精打细算,用尽可能少的代价来获取经济社会较好的发展,在不牺牲未来需要的情况下,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第三,解决当前市场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迫切需要统筹兼顾思想。统筹兼顾,就是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协调好改革和发展中的各种利益关系,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这既是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也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科学发展观是21世纪中国最完备最科学的发展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在社会主义事业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在中国以前所未有的开放之姿走向世界的时候,只有沿着科学发展的道路继续前进,才可能保证全体人民最大限度地共享发展成果,共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163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517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273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33页

5.《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1031页

6.《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第10页

7.赵小芒.科学发展观.人民出版社,2007,第34页

8.王之佳.我们共同的未来.吉林人民出社,1997,第75页

(作者单位:葛琼,上海大学社科学院;戴骥,上海大学经济学院 上海 200444)

(责编:贾伟)

猜你喜欢
全面可持续协调
全面风险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