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际关系和谐的现代意义及其实现途径

2009-03-18 09:56
道德与文明 2009年1期
关键词:利益道德

王 莹

摘要人际关系和谐是指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互信、融洽友好、文明有序、团结互助。在当代中国,人际关系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要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需要一系列条件的保障,这就是社会的公平正义,社会民主政治的高度发展,完善的制度建设和道德建设等。

关键词人际关系和谐实现途径

中图分类号B82-0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539(2009)01-0093-03

人际关系是指人为了满足其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相互交往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表现在家庭成员之间、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朋友之间以及其他社会成员间的相互交往中。人际关系是社会存在的必要前提。没有人,没有人与人的交往,没有因人与人的交往而形成的人际关系,就不会有社会。另一方面,人际关系也对社会存在有着重要的作用。其一,作为现实社会中的人,每个人都在以一定的社会角色与他人进行交往,这种社会角色决定了他的一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要求他依据这种责任和义务的要求与他人进行交往,由此才能使社会秩序得以维护,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其二,人是创造社会、推动社会发展的承担者。社会的发展需要人体现自我价值,需要人发挥主动性和能动性,而人的自我价值、人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只有在一定的人际关系中才能得以展现,也只有在一定的人际关系中才有意义。其三,作为现实社会中的人,他需要交流思想、交流感情,需要获取信息与交流信息等,而这些都必须在与他人的联系中进行,必须通过一定的人际关系才能实现。

人际关系和谐是指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平等互信、融洽友好、文明有序、团结互助。具体说来,在社会主义社会,人际关系和谐应当具有这样几个特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交往的双方处于平等地位,能够体现人的尊严和相互尊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注重感情的交流、友谊的传递,其目的是非功利性的;交往双方文明礼貌、相互信任、以诚相待;人与人之间能够相互关怀、相互帮助。应当指出,人际关系和谐的状态并不意味着没有矛盾、没有差别,也不是不讲原则、一团和气,而是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包容多样的和谐,是在不断解决矛盾中运动、发展、生生不息的动态和谐。

在当代中国,人际关系和谐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人际关系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提出的社会建设的新目标,是社会进步所要达到的新高度。而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必须首先有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因为人际关系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主体,更是和谐社会的主体,只有人际关系达到了和谐,才能使各种社会关系协调顺畅,也才能使各种现实矛盾得以化解,社会才能安定有序、才能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首先应当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第二,人际关系和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人来推动。人际关系的和谐能够起到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效率的作用。从企业的角度说,人际关系和谐有利于形成合力,形成团体优势,增强内部凝聚力,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有利于配合协作,减少内耗,避免冲突,使内部管理协调运转,外部关系协调通畅;有利于在工作目标上达成共识,使决策顺利执行,最终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从这个意义上说,和谐的人际关系也是一种特殊的经济资源。第三,人际关系和谐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胡锦涛总书记所提出的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这些任务,都离不开人际关系的和谐,也都会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同时,人际关系的和谐也是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它能够强化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的责任心、荣誉感和团结协作精神,在关爱他人中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通过诚实、信任、平等、尊重、互助等实际行动来促进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

人际关系和谐是社会发展在人际关系方面的一种理想状态,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目标。从当代中国人际关系现状看,要实现这个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为了了解当代中国人际关系的现状,笔者最近就该问题进行了社会调查。通过对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当代中国人际关系的现状总体上是和谐的,但在某些方面和局部存在着不和谐的情况。一方面,大部分老百姓对社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状况比较满意,认为自己生活得比较幸福,社会人际关系比较和谐,社会道德状况良好。这说明党中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策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如解决“三农”问题,解决老百姓就医、住房、子女上学、就业等问题,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就,得到了老百姓的普遍肯定和赞扬。另一方面,也不可否认地存在着一些让老百姓不满意的情况,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和冲突。这种不和谐的情况归纳起来表现为这样几种倾向。一是人际关系经济化,即在人际交往中,情感的、友谊的因素在弱化,经济的、利益的因素在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表现为一种经济交往或利益交换。二是人际关系功利化。人际交往以功利为目的,对自己有利的人才去交往,对自己没用的人则不予理睬。三是人际关系人情化,这个“人情”不是注重人的感情,而是托人情、找关系、走后门。在某些人那里、在某些部门中出现了“公事私办,私事公办”的情况,即公事不能正常地办,必须找熟人、托人情才能办,而私事则堂而皇之地当公事办。四是人与人之间缺乏诚信,相互设防,互有敌意,甚至言而无信,尔虞我诈。五是人际关系冷漠化。人与人之间隔绝、冷漠,不关心他人、更不去帮助他人。这种情况虽然不是社会的主流,但也败坏了社会风气,影响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认真思考当代中国人际关系不和谐的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第一,利益的冲突。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利益是“一切社会现象的根源”。当人们之间的利益处于相一致的均衡状态时,人们之间的关系才会处于一种较和谐的状态。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群众在利益方面获得了很多实惠。但也不可否认,有些经济政策的不适当导致了社会某些方面的不公正,使一部分人的利益

受到损害,导致了一部分人同另一部分人的利益冲突。第二,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市场经济为商品拜物教的产生提供了一定条件,并由此产生了货币拜物教,也就是拜金主义。这就可能使一些人把人际关系当成金钱关系,只认钱不认人,使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友谊都“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同时,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被一些人运用于人际交往之中,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扭曲为交换关系,互利互惠,互通有无。第三,腐败带来的负面影响。少数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经不起长期执政和改革开放的考验,不能正确看待手中的权力,以权谋私、受贿索贿,进行权钱交易。这些腐败分子,虽然数量很少,但影响很坏,不仅损害了党的形象和威望,也对社会产生了恶劣影响。第四,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偏差。一些人道德境界低,个人品质差,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意识强,心中没有国家、民族、他人,没有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单单只有一个“我”。

人际关系和谐表现的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但要达到这种和谐需要一系列条件的保障:经济的、政治的、制度的与政策的、道德的等。同时,这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它需要社会方方面面和个人的共同努力。具体说来,在当代中国,要实现人际关系和谐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第一,努力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具体说来,社会的公平正义首先表现为权利平等,即社会为每一位成员提供在教育、就业、改变身份等方面的平等机会,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提供可能,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创造条件。其次,社会公平正义表现在利益分配方面。人际关系和谐的利益基础是建立一种合理的、相对均衡的利益分配结构,即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形式并存,激励性、效率性和保障性收入分配有机结合的利益分配格局,保证社会成员的利益分配相对均衡。再次,与相对均衡的利益分配格局相一致的、合理的社会成员构成结构,两极分化的社会成员结构不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应当提高低收入者的收 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形成中等收入阶层为大多数的社会成员构成结构,把社会化、社会差别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使每个社会成员都能享受到发展的成果。最后,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这就要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竭尽全力为群众排忧解难。

第二,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与完善。中国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证人民依法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各项权利。要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要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广泛反映民意、充分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对重大决策事项,要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拓宽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对同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要通过公示、听证等制度,扩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度。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第三,加强制度建设。应当进一步完善法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制度,从法律上、制度上、政策上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够比较平等地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医疗的权利、福利的权利、工作就业的权利、劳动创造的权利、参与社会政治生活和接受法律保护的权利。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建立起表达机制,使人民群众有渠道表达自己的意愿;建立起共识机制,使政府的各项制度和决策有广泛的民意基础;建立起合理的社会分配机制,使利益分配尽可能公平;建立起监督机制,并通过这一机制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而实现社会公正、人民安全、政治清明、社会稳定。

第四,加强社会道德建设。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需要提高社会的道德水平,提高社会成员个人的道德素质。道德作为调节社会关系的一种方式,其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它在建设和谐的人际关系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一,道德属于人自身的一种内在精神力量,它表现为人的自觉与自律,使社会的道德要求转化为人们的内心信念,敦促人们自觉自愿按照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去行为的过程。加强社会道德建设,提升社会成员的道德境界,使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内在要求,促使人们自觉践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从而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融洽,使社会呈现出人人文明礼貌、相互尊重、爱岗敬业、奉献社会的良好风尚。其二,道德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个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出现矛盾和冲突时,要求个人作出必要的节制和或多或少的自我牺牲。因此,道德调节人际关系,就要求人们要自我节制,要牺牲个人利益,要付出、要爱人,要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别人,以自己的无私奉献促进整个社会的利益。达到这种境界,人与人之间的利益之争就会大大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就会大大缓解,一个人际和谐、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的和谐社会就会出现。

(作者:王莹河北经贸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北石家庄050061)

猜你喜欢
利益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利益与西瓜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利益调整要十分注重“稳”字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利益链与新垄断
有必要制定从政道德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