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辉
第一眼看到的,第一次感受到的往往是如此地印象深刻,当我以青春年少的年龄徜徉在母校时,青春便有了母校的气息,如一声温婉悠长的叹息,由此我记住了这永远的气息。
普希金诗道:“那逝去的将成为美好的回忆。”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回忆,某些事,某些人已铭刻在内心深处。有的是生命历程中经历过的刻骨铭心的事;有的是生活中发生过的涓涓流水般的小事;有的是改变自己一生命运的挚友和师长,诸如此类,太多太多,感同深受。在不惑的年龄,再来回顾自己生命历程的痕迹,记忆便停留在校园这段短暂却影响深远的岁月,隽永而浪漫的青春时代历历在目,幸福而不知所措。依稀记得,遇到的一些事、一些人便是从门前的那颗历经沧桑的老榆树开始。
我的中学时代始于伊宁市斯大林中学,创建于1949年10月,位于斯大林街51号。从名字便很容易地联想到斯大林,但这跟斯大林本人没太大的关系,却跟俄罗斯民族有着剪不断的历史渊源。追溯起来,要把时间的长镜头拉回到一百多年前。
一
在历史上,俄罗斯族人大规模迁入伊犁有两次。清咸丰元年(1851年)《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签订后翌年,沙俄首任领事扎哈罗夫驻伊犁惠远城。惠远城西门外建有住房及俄商贸易圈,当年有13队俄国商贩来伊犁开展贸易,后来有86个俄商留在了伊犁。正如世界民族迁移史一样,俄罗斯族不堪忍受战乱的影响和统治阶级的压迫,18世纪后期,大批俄罗斯人迁来我国,尤其是在19世纪末和俄国十月革命前后,1871年,沙俄侵占伊犁后,俄罗斯族人开始移居伊犁。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大批的白军将领被赶到了中亚,有一些人就进入了新疆境内的伊犁。更多的俄罗斯人从西伯利亚等地涌入我国新疆北部地区。那时他们被称为“归化族”,他们聚居的村落被称为“归化村”,新中国成立后改称为俄罗斯族。俄罗斯人之所以选择停留在伊犁居住,最主要是跟伊犁地区良好的地理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伊犁那时候是个水草丰美的地方,同时伊犁本身就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地区,生活着维吾尔、哈萨克、汉、回等民族居民,选择在这里定居,易于生存。俄罗斯移民迁入伊犁,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俄罗斯族文化在伊犁的传播,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俄罗斯文化风靡伊犁,当时俄语作为通用语言之一。之所以能够做到这点主要是俄罗斯人对教育的重视并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通过教育很好地宣传自己民族文化,并对其他民族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斯大林中学自创办就肩负发展俄罗斯青少年教育的重任。一开始以招收苏侨子女为主要对象,教职员工和学生以俄罗斯族为主,还有汉、维吾尔、哈萨克、锡伯、回等民族的学生。1954年,因苏侨大量回国,造成俄罗斯族学生数量锐减,斯大林中学归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并将伊宁市俄罗斯族高级中学与斯大林中学合并办学,校名仍沿用斯大林中学。1963年,因受入口减少因素的影响,斯大林中学俄罗斯族生源减少,教材缺乏,加之中苏关系恶化,将斯大林中学改为伊宁市七中。同年,将该校所剩的两个俄罗斯班搬迁到伊宁市第六小学。1969年俄罗斯班停办。由此,斯大林中学走完了他近二十年历程。(《新疆俄罗斯族教育史概略》)
二
由于是多民族杂居的缘故,学校老师也大多由不同民族的同志担任。在我进入斯大林中学的时候,校长是维吾尔族,名叫包尔汉,身材高大魁梧,不会说汉语,开会的时候他很少发言,只是静坐着聆听,显得笃实而威严。老师们也是由各民族组成。以我们班来说,我的班主任米老师是回族;语文老师张老师是汉族;俄语老师巴力斯则是锡伯族;数学老师热依汉是维吾尔族,毕业于北大数学系;历史老师林国海曾担任前中国驻波兰大使馆二秘;政治老师应松年,上海人,目前担任国家行政学院法学教研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老师们为人和善,知识渊博,教学经验丰富,俄语授课也是深入浅出,各民族学生真是受益匪浅。课余之时,老师也时常和我们一起玩耍,打篮球,踢足球无不有老师的身影。俄罗斯教学理念强调智体相结合,斯大林中学也深受其影响,学校设有多个体育场所,有篮球场、足球场、排球场和乒乓球场等供学生课余活动,到冬季,大家则兴致盎然地在结冰的河面上滑冰。学校还时常组织各类球赛,既锻炼了学生的体魄,也融合了各族学生的感情。
伊犁是个多民族杂居的地区,因此,学校成了各民族青少年交流的场所。各个民族的青少年汇聚交融,民族不同,却不分你我,不同民族学生可以凝聚深厚的友谊。班上的同学操着不同的语言,而这其中,汉语为通用语言。在学校这个圈子里,是各民族相融合相和谐的一个缩影。往小里说是校园里和睦共处,往大里讲是体现民族政策的成功。很难想象,在这样一个地方,民族间融洽相处是如此和谐,如何美妙。群体的融合带来语言的融合,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不为外入所了解的话语,当两种甚至多种语言交相辉映的时候,身处其中的人便受益匪浅。那时候掌握好几种语言的同学再寻常不过。在斯大林中学的读书生涯也由此奠定了我未来几十年渴求游遍世界、了解各个民族的风土人情、人文地理的梦想。
伊犁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地方,民族间十分融洽,民族关系和谐,民族间平等互助,没有我是主宰者,你是外来人的观念。是什么原因让良好的民族关系在伊犁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要追溯其中深层原因,唯有教育能解释。
教育是生存的根本。对一个人来说,可以跃龙门;对一个地区来说,教育能使地区开化,不封闭;对一个国家来说,则是国家立足世界之林的根本。教育方式的不同,导致人思维方式的不同。东方教育模式强调基础知识的重要性,缺乏引导学生往开放性、创造性方向发展。而西方教育模式则不同,强调学生的自主意识,竭力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两者之间似乎各有侧重。当西方世界摆脱中世纪的愚昧和黑暗,经过文艺复兴开明时期,步入快速发展的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盛极一时,并成为世界的中心。亚洲则在封建制的统治和西方列强的侵略下,备受煎熬。这时候幡然醒悟的日本开始寻求出路,首要之举,便是教育。日本教育的祖宗是中国,日本的文化基本上是沿袭中华文化。但是到了近代,日本同样遭遇到跟我们一样的困境,后来通过明治维新,日本将两种教育的优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成为日本划时代的转折点。并奠定了日本后来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科技实力让其他国家望其项背的基础。
两种教育的巧妙结合,在几十年前的伊犁早已开始,得益于多民族的存在,伊犁教育改革受到的阻力较小。斯大林中学汉俄语结合的授课方式,不同民族间的交流,让学生接触到东西方两种教育方式的优点,培养出基础知识扎实又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的学生。这跟我们以前推崇的一家独大唯我最好的教育思想相去千里。今
天回头来看,几十年的岁月,我不禁惊讶,那时候在伊犁地区民族间融合得如此完美,如此恰如其分,都是教育的功劳,真是此生之幸。
三
时光荏苒,几十年过去了,当回忆在心中划过,突然发现,中学时代的痕迹在我心中已经根深蒂固,停留在脑海深处是一幢幢精美绝伦的俄罗斯式建筑,一条条蜿蜒的小道,那是一条生命之道,思想之道。一瓣一瓣的丁香花蕊,伴着书香,沉淀在我思想深处。回顾那一段岁月,我感到庆幸和骄傲,我的人生是在丁香花开的季节绽放。在斯大林中学校园里,让我至今怀念的地方有许多。正对校门的是两棵大榆树,枝叶茂盛,躯干粗大,最大的树冠似乎遮挡了外面的一切,每到四月份就开满一树的白花,一串一串层层叠叠散发着幽香,营造出古朴安静优雅的氛围。槐树旁边竖立一尊斯大林铜像,不算高大却威严肃穆。一条清澈见底、波纹微现的河流绕校而过,给学校带来灵动的气息。两旁柳树成荫,每到春天,柳枝漫舞,柳絮轻轻地掉落到河里,随河水缓缓流去,好像是逝去的青春年少时光。有些同学坐在河岸边,双脚嬉水,天真烂漫的笑容无邪而美丽。
教学楼效仿俄罗斯建筑而建,风格独树一帜,斗蓬式屋顶,门框缀有花纹,灰色砖墙,外墙多以浮雕装饰。教学楼大厅竖着一块明亮整洁的镜子,每时每刻在提醒师生注意自己的仪表仪态。我们的教室在教学楼二楼左侧的最后一间,全为木窗组成,宽敞明亮,教室后面有铁皮壁炉,为冬天取暖之用。那时候校园就像是一座原生·态的公园,花草树木,水鸟虫鱼,处处可见。我尤其喜欢丁香花,姿态优雅,花开季节,芳香四溢,香气逼人。我常常拿着书在丁香树底下安静地阅读,享受浓浓的油墨书香。从托尔斯泰到肖洛霍夫再到普希金,从《安娜·卡列尼娜》到《静静的顿河》,尽情地在俄罗斯民族文学艺术的长河里畅游,文学的天性得到了很好的释放,从那时候起我便养成用文字记录下生活的点滴和内心情感的习惯。
如今的校园,已经旧貌换新颜,原来的木结构教学楼早已被钢筋混凝土所取代,风格独特的校园布局已被整齐划一的新式建筑所湮没。校园还是原来的校园,只是浓郁异国情调早已逝去,朗朗书声中再也听不到俄语的厚重与急促,再也没有人欢唱俄语歌曲的浪漫情怀,而是换成了刀郎的《2002年的第一场雪》。以前的校园好像是一位历经沧桑的迟暮的老人,坚硬的木头经风雨侵袭,屋檐下露出了椽子,俄式建筑也所剩无几,仅有的孤零零地竖立在分钟,似乎在诉说当年的辉煌,而门窗上蒙着的一层厚厚的灰,则像是告知今日的不舍。旁边崭新的钢铁建筑傲然挺立,也许用不了多久,只能在褪了色的照片上缅怀昔日的时光了,这是我所不愿看到的,也不希望它真的就这么消失,过不了多久,这里的一切都将淹没在钢筋水泥中,淹没在滚滚红尘中,再也找不到她的一丝影子,再也没有她的一丝气息。独特的充满个性化的建筑将随着消失,取代她的是千篇一律的钢铁柱子。物质厚重了,情感却淡薄了许多。时代总是向前,但我们不应遗忘历史。斯大林中学,你是我心中永远的女神。
四
此刻,坐在袅袅花香的办公室里,我怎不忆在那如花季节的岁月里,校园的美,老师的爱,同学的情;怎不想在键盘上敲出如歌如诗的心曲;怎不忆当年为民族融合而默默奉献的人;怎不思被如火如荼的年代所湮没的昔日艰辛和困苦。
忆旧思今,现今民族融洽的生活不就是当年多少人竞相努力的结果吗?不就是多个民族兄弟共享一个梦想的结果吗?不就是一个个不同脸庞的人用相同的信念铸造的吗?这一切有利于个人,有利于民族,更是有利于国家。每每心中想起,总不免心生感慨。能亲身经历,真是不虚此生。
留不住往日,留不住年少时光,青春乘风逝去,新染的发遮不住岁月的印痕,一切都变了,就让那些梦留在心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