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如燕
[摘 要]煤炭企业安全工程建设项目安全绩效审计评价指标是连接审计目标和审计方法的纽带,建立该指标体系要体现系统、简明、动态、地域、适用五大原则,要依赖PSR概念体系从煤炭企业安全工程建设项目安全预评价、安全验收评价、安全综合评价三方面建立指标。
[关键词]安全工程建设项目;安全绩效审计评价;指标
[中图分类号]F23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09)05-0053-04
1 煤炭企业安全工程建设项目安全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涵义
煤炭企业安全工程建设项目安全绩效审计评价(以下简称安全绩效审计评价)指标是审计人员评价、判断被审计事项是非优劣的准绳。没有评价指标,就没有审计的意见或结论;安全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不是很多指标的任意堆积或者简单叠加,而是从“体系”的角度出发,围绕煤炭企业安全工程建设项目审计评价这一主题或核心,把描述或者评价安全绩效的可度量参数集合在一起。这些指标之间既要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同时还要尽可能去除指标信息上的相关部分和重叠部分。
安全绩效审计评价指标是连接审计目标和审计方法的纽带。根据审计目标,本文在煤炭企业安全工程建设项目安全绩效审计中确定了评价指标,根据安全绩效审计目标和指标,确定了收集数据和进行评价的具体方法。没有安全绩效评价指标,就无从设计和选择审计的方法;审计评价指标也是审计机关与人大、公众和被审计单位之间沟通的桥梁和基础。
2 构建安全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的原则
(1)系统性原则
将安全绩效审计系统视为一个独立的整体,在审计大系统中研究煤炭企业安全工程建设项目安全绩效的影响[1]。所选指标不仅要反映其社会—经济—安全系统的状态和发展变化状况,还应考虑各子系统及各关联因子间的相互影响,从系统、整体的角度全面衡量与选取。指标的选择不仅要具有典型性、完备性,而且要有高度的概括性。
(2)简明性原则
选择具有代表性、能够准确清楚反映问题的指标。由于安全绩效审计评价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评价指标虽然要求全面,但并不是越多越好。如果所选指标变量过多,则资料难以获取,综合分析过程也很困难,同时不便于决策者应用,而且大大增加了复杂性和冗余度。如果所选指标变量过少,就有可能不足以或不能充分表征系统的真实行为或真实的行为轨迹。所以指标的设置要围绕评价的目的有针对性地加以选择,每个指标的含义要求明确,代表特征要求清楚,无相互交叉重叠现象。
(3)动态性原则
安全绩效审计评价是一个随着审计项目的发展而发展的动态过程,客观上要求设置的指标体系具有动态特点,既能反映该审计项目的历史状况和现状,在一定的时期内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又能对未来的变化发展做出评价。
(4)地域性原则
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不同,所处地区的地理位置、经济状况、气象水文等条件不同,对安全的影响因子也不同,因此应按照因地制宜原则,针对所研究地区及其主要问题选择评价指标。
(5)适用性原则
所选指标含义要简单明确,具有一定的外在表达形式,是能够计算或观察感受到的,这样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这里要强调的是:指标的可取性,具有一定的现实统计基础;可比性,各具特征的不同城市应该有一个基本统一的指标体系来统一衡量、对比、评价;可测性,所选的指标变量必须在现实生活中是可以测量得到的或可通过科学方法聚合生成的;可控性,研究安全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最终目的是调控安全的影响,故其指标必须是人类能根据特点、需要来理性调控的。
3 安全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指标体系的建立主要是指标的选取以及指标之间结构关系的确定。对此,既需要审计理论、安全问题、社会文化等各方面专业领域的知识,又要对系统评价理论等有深刻的理解,也要求具备丰富的应用研究经验。安全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应该是定性分析法和综合设计法相结合的过程。因此,指标体系的构造过程可分为指标体系框架的构建和指标筛选两个阶段,即指标初选和指标完善的过程。该过程可以概述为:分解总目标→构造层次结构→建立预选指标集→筛选指标→最终确立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提出的安全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依托于“压力—状态—响应”概念框架[2](PSR概念框架),对于安全系统而言,由于人类活动给社会安全系统造成一定的影响和破坏,这些影响和破坏,使得人口、经济、资源等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一起构成的安全系统的“状态”发生变化。针对这些变化,管理部门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消除或改善不良影响,即构成安全系统的“响应”。响应进而会调整安全系统所承受的“压力”,使系统状态趋于健康稳定。“响应指标”是针对安全系统状态的改变,人类所做出的减少压力及改善安全系统的政策、措施。响应指标是对压力的延伸反映,也是人类能动性正面效应的反映。“状态指标”受压力指标的影响,并且能够随着压力指标的变化而变化,能够综合反映安全系统的状态,对安全系统状态改变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框架的安全绩效审计中,包含3种类型的指标:
压力型指标。包括人类对安全绩效审计所做出的引起积极或消极效果或效率的行为。压力指标描述了人类活动对安全包括自然资源施加的压力,与生产消费模式紧密相关,通常反映安全治理强度,回答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变化的问题。
状态型指标。这类指标显示在压力下显示的研究对象的状况,包括自身的变化、社会经济发展状态以及研究对象要达到的状态,大多用定性指标表示。状态指标描述自然界的物理或生态状态以及由此造成的社会经济发展状态,回答系统发生了什么变化的问题,旨在给出一个有关环境及其发展情况的综述。
响应型指标。这类指标反映了人类对安全绩效审计问题的理解和考核的范围,指标以定量指标为主。响应指标描述对各种问题采取的政策和措施,回答做了什么以及应该做什么的问题。
压力指标是整个变化的开始,对整个指标体系起主导作用,而状态指标和响应指标是评价安全措施是否成功的基础。
基于PSR框架建立的安全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并不是最终的或没有遗漏的,当科学知识或政策发生改变后,这些问题都会有相应的改变,并且对于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情况,这些问题具有不同的相关性。每个地区都会补充核心体系以外的指标,随着时间的改变,指标体系还会在社会—安全界面上扩张。“压力—状态—响应”概念框架下指标体系分层结构如图1所示。
在安全绩效审计评价概念框架中,“压力—状态—响应”三者形成一个回馈环[3],如图2所示。人类一切活动产生的对安全的压力是整个回馈环的开始,压力指标的变化可以派生出对应的状态指标和响应指标,但是这些分类指标之间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会出现一对多或者多对一的情况。安全绩效审计评价概念框架可以反映各评价指标内在的因果关系,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所以,安全绩效审计评价概念框架可以全面地考虑由各种情况带来的安全绩效审计问题。由于压力、状态、响应每一项中的指标是可以在同一时间、不同空间并存的,所以评价概念框架也可以在空间上反映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整体状态。压力、状态、响应各层指标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存在着协同效应。用承载力指标反映压力指标与状态指标之间的相互作用,人类活动给安全带来的压力不能超过承载力,否则会引起状态的恶化。用效益指标反映压力指标与响应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响应措施的效益是以减轻压力的程度来衡量的。响应指标与状态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则用配置来表达,因为响应措施总是以一定的方式分配到各状态指标来实现的。
由于安全绩效审计是一个多目标、多因素的复杂系统,因此,建立的指标体系要具有多层次的特色及阶梯层次结构[4]。安全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从以下3方面建立:
3.1 对煤炭企业安全工程建设项目安全预评价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
煤炭企业安全工程项目安全预评价从安全技术角度出发,查找、分析煤矿各生产系统、辅助系统存在的重大危险源,危险、有害因素及其发展趋势,帮助煤矿管理者和作业人员辨识危险、有害因素分布的部位,可能导致事故的潜在危险源、触发因素以及事故的概率、后果和程度。为此,审计人应从建设项目预评价本身和建设项目本身两个角度设计评价指标(见表1)。
3.2 对煤炭企业安全工程建设项目安全验收评价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
首先,查验其认真严格执行建设项目中的安全设施的“三同时”要求,并查验其执行情况。其次,在项目竣工试生产运行正常后,辨识和分析项目的设备、设施、装置、原材物料(中间产品、成品)、工艺流程、平面布置和公用工程部分的固有危险及运行正常中的危险及不安全因素,有害因素及其产生危险,危害因素的主要条件和种类、程度以及事故严重程度的危险源点,并进行分析评价,提出合理可行的消除或最大程度降低危险、有害因素的安全技术措施或方案。第三,对项目的安全设施、安全技术措施、安全管理体系运行状况,进行科学、公正、客观的评价,并针对项目投产后尚存在的安全隐患、危险因素,提出合理的整改建议和措施。为此,审计人员应从建设项目验收评价本身和建设项目本身两个角度设计评价指标(见表2)。
3.3 对煤炭企业安全工程建设项目安全综合状况进行绩效审计评价的指标
主要从煤矿安全工程建设项目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煤炭企业安全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内部控制、煤炭企业安全工程建设项目财务收支、煤炭企业安全工程建设项目安全达标评价等方面建立评价指标(见表3)。
主要参考文献
[1]朱训.中国能源资源形势与战略对策[J].中国矿业,2005(1).
[2]冯肇瑞,崔国璋.安全系统工程[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87.
[3]Knut Blind.The Impacts of Innovations and Standards on Trade of Measurement and Testing Products:Empirical Results of Switzerlands Bilateral Trade Follows with Germany,France and The UK[J].Information Economics and Policy,2001,13(4):439-460.
[4]鲁俊岭.我国煤炭产量结构的现状与对策(上)[J].煤炭经济研究,19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