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帆
前不久,在全市的语文学科优质课展评上,笔者执教了苏教版“必修五”中法国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帕斯卡尔的文章《人是能思想的苇草》,受到评委和听课老师的较高评价。下面谈谈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感悟,以此作为这篇文章的教学导引。
一、教学设计
1.导语
(1)我们知道,人是自然界万物的灵长。那么人为什么会成为灵长,人与自然界其他生物最根本的区别是什么,我们到底如何全面、深刻地认识“人”本身,人怎样生活才更有价值,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法国著名科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帕斯卡尔的作品《人是能思想的苇草》,一起为这些问题寻找答案。
(2)简介帕斯卡尔其人,增强学生对文章的兴趣
2.分析课文
(1)学生自由阅读课文,说说对哪些句子有什么感悟,对哪些句子还不太理解。
(2)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感悟,对不理解的句子进行研究。
(3)每小组推荐代表自由发言,谈阅读感悟,提出不理解的地方,互相讨论、释疑。
3.拓展思考
(1)(投影)罗素说:“人们对思想的恐惧远远超过对地球上任何东西的恐惧甚至超过对死亡的恐惧。”蒙田说:“思想像利刃一般危险,甚至对思想者本人。没有任何一种牲畜能面对闪烁的光芒而不眨眼。”确实,正如罗素和蒙田所说,历史上思想有时给思想者带来的不是尊严,而是折磨、迫害甚至被判以死刑。这是因为思想能破除迷信,冲破禁忌,揭穿骗局,照亮黑暗,嘲弄神圣,危及特权,动摇宝座。
探讨:既然思想不能带给思想者尊严,为什么人类的思想者还要前赴后继、冒着杀身之祸而顽强地思考。
(2)全文的核心观点是“思想形成人的伟大”。我们作为人,应该从作品中获得自信、自尊和自豪。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帕斯卡尔主要是站在将人与自然万物相比较的角度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在17世纪封建君主专制的法国,在崇尚神权、宗教、君权的当时,帕斯卡尔提出这样的论断,无疑是超前的,其思想远远地走在了时代的前列,对后来的法国思想启蒙运动也产生了直接影响。但我们学习本文,不能仅仅停留在“人因思想而比自然万物高贵”这个观点上,我们更要将人放在与人相比较的高度。同样是人,同样有思想,人怎样生活才能更有价值呢?(展示周国平先生的著名论说文《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讨论:人怎么做才“不会平庸甚至卑鄙”。
4.总结全文
(投影:法国雕塑家罗丹的著名雕塑《思想者》和夕阳中的苇草画面)希望同学们牢记周国平先生的这句话: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我们都是自然界中一根普通的苇草,但我们一定要做一根能思想的苇草。这个“思想”,不仅仅是与自然物相比而说的,更是针对人与人相比而说的。
二、教学感悟
这节课之所以能成功,笔者认为主要做到了以下三点:
1.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新课程背景下,衡量一节课成败的关键便是看学生有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作为语文课,必须让学生主动走进文本,通过品味咀嚼语言,领会语句意蕴,感受语文魅力,思考文章哲理,接受人文熏陶,能自我总结学习方法,享受发现的快乐。这样学生才能越学越有劲头,越学越有实效。因此,本节课笔者放手让学生自己分析文本,谈谈阅读课文之后对某些句子或全文有什么感悟;找出不理解的地方,相互讨论。学生思考、讨论的积极性很高,既充分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又促进了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探究、交流,有利于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形成。
二、让课堂的生成成为教学的亮点
当课堂真的成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天地时,你会感到学生思维的触角是多么发散,创造的潜能是多么丰富!而这在一味预设的课堂中是永远无法见到的。如笔者让学生谈谈对课文中某些句子的感悟时,一个学生谈了读“人既不是天使,又不是禽兽;但不幸就在于想表现为天使的人却表现为禽兽”的体会,他说:“这说明每个人都有向善的潜意识,但由于外在的诱惑等原因,使得人堕落了。”这与教参上的解释基本一致,笔者当即给予了赞赏。这时忽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看不一定这样理解,譬如汪精卫,我们都知道是个大汉奸,可他本人并不一定这样认为,他可能认为自己做的事业是正确而伟大的,是救国救民的,觉得很神圣。他自认为自己始终是个天使,但在外人的眼里,却成为了禽兽。”笔者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而这是笔者事先根本没有想到的。上课临近结束时,还有一个学生怯生生地站起来说:“老师,对这篇课文能不能谈一些与别人不一样的观点。”笔者说:“当然可以。”该生说:“大家谈的都是人能思想,人比自然高贵,人优于自然。但不管怎样,人不还是一棵苇草吗?脆弱得很啊!”教室里一片哗然,许多学生当即表示反对,于是教室出现了激烈的两派争吵声。课堂气氛活跃到了极点。利用这个争论,笔者圆满地总结了全文。笔者说:“大家说得都有道理。我从大家的争论中得到一个人生的启示:一方面,人是能思想的,人比自然高贵得多,所以我们要认识到自身的优势,要自信、坚强,挫折压不弯我们,困难吓不倒我们;另一方面,我们又要明白自己的确是一根苇草,很平凡很普通,所以不能自负、狂妄,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永远保持谦虚的性格。”学生对此报以热烈的掌声。课后,评委老师对笔者的课堂机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当然,笔者也在想,真幸运,这节课的临场发挥,恰到好处。然而更多课堂里无数的意外生成的东西太多了,这对老师的素质是一个极大的考验。下一次再遇到另外的情况,作为教师还能确保应对自如吗?新课标在变革课程和教法的同时,对老师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只有课前认真备课,同时有意识地利用各种机会充实自己,丰富自己,提高自己的全面素养,才能以不变应万变,赢得学生更多的掌声。
三、用学生的体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高中的很多课文说理艰深、抽象,学生学起来会觉得很枯燥、乏味。长期处理不当,学生便丧失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怎么办?调动学生的人生体验和已有知识储备协助理解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如为了加深学生对“人是脆弱的,但因为有思想人又显得高贵”的理解,笔者让学生举出例子来,学生们立即就能联想到:人都是脆弱的。四川汶川地震仅仅一瞬间,数万个生命毁于废墟之中,人在大自然面前似乎不堪一击,然而,人能思考,他知道这是地震,他知道如何逃生,他知道相互之间要救助……而这一切是自然界中其他生物所不知道的,正因为如此,人又是伟大的。再比如学习到“思想是卑贱的”和“想表现为天使的人表现为禽兽”这样的句子,学生们便举出了希特勒、汪精卫,还举出了达赖喇嘛策划“3·14”西藏严重打砸抢烧事件等等。这样学生学习文本就能化抽象为形象,真正走进了文字之中,实现了“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笔者认为,经常这样学习语文,而不是学生不懂就告诉他们答案,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越来越浓,才能真正品尝到学习的快乐。
江苏省灌南高级中学(22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