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常杰 安纪成
《登泰山记》是桐城派古文家姚鼐的一篇游记性作品,文章以登山为经,以见闻为纬,纵横兼收,古今并蓄,生动地描绘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向我们展示出一幅幅神秀壮丽的山水图卷。
第一幅:泰山地势图。文章开篇就由面到点地勾勒出泰山的地势图。首先介绍汶水、济水分流于南北,古长城横贯于东西,给日观峰提供了一个宏阔壮大的背景。这就很容易使我们想起杜甫的《望岳》:“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杜甫是从时间上来形容,姚鼐是从地势上来介绍,但都使我们对泰山的雄伟神奇获得了生动而准确的印象,真是有异曲同工之妙。作者在介绍了泰山的地势后,最后缀上一笔,“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这是作者登临泰山的目的地,也是这幅泰山地势图的点睛之笔。
第二幅:雪后登山图。登泰山的路线是:由“南麓”至“中谷”至“中岭”至“西谷”至“其巅”,路线的转换极为清楚,由于作者登临的路线与众不同,很多景物人所未知,值得展示,因而能更充分的展现泰山的特点和风貌。接着描绘了以视觉为主的鸟瞰图:“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这幅画以南天门为主体,渗透着自然磅礴气势的群峰、晚日、城郭、河流,构成了一种无比壮美的意境,而那皑皑白雪,淡淡的夕照,飘然的雾带又在壮美中涂上了一层柔和的色彩。白雪与红日,静穆的群峰与飘动的雾带,在色彩、动静上又构成了对比和映衬,使这幅雪后登山图呈现出一种无与伦比的绚丽色彩和生动气势。
第三幅:泰山日出图。这是整幅山水长卷的主体部分,地点在日观亭。“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这是写日出周围群峰的景象,一个“稍”字点出了天气由阴沉逐渐向晴朗转化的过程。下文正面写日出,“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在这段描述中有速度的变化,有色彩的变幻,有大海的衬托,更有红日升空君临天下的磅礴气势,它把泰山日出的雄浑气势,斑斓色彩写得淋漓尽致,至此作者意犹未尽,又用西边群峰作了进一步的渲染和陪衬:“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既描绘了旭日临空,光照万里的磅礴气势,又暗示了日观峰之高,是观日的最佳处,再次突出了日观峰这幅主景。从而创造出一个气势雄浑而又无比灿烂辉煌的人间图画来。
第四幅:泰山景物图。作者分两个方面来描绘泰山景物:一是名胜古迹,祠宇石刻,抓住特征,一笔带过;二是描绘自然景物,作者抓三多(多石,石多平方,多松)、三少(少土,石少圆,少杂树)、三无(无瀑布,无鸟兽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寥寥几笔就把泰山的山、水、树、石的特点概括无余,在构图上也显得疏密有致,浓淡相宜。
第五幅:登攀精神图。“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以及崖限当道、世谓天门,雾重冰坚、磴滑难攀,“大风扬积雪击面”,足以看出其路之险陡、攀登之艰难,气候之恶劣。“梅花香自苦寒来”,任何美好的事物的获得,均须付出艰辛的代价。作者能够看到如此壮美的日出,尽享如此独特的感受,这与他艰苦登攀的精神是分不开的。而正是这种肯登攀的坚忍精神,给泰山增添了一道更活跃更亮丽的风景。
作者用丹青妙手勾画了这五幅壮美的山水图画,而在这幅长卷中又以日观峰为主体,使得主从相属,高下相倾,远近相配,色彩相融,把日出前后的景象及泰山风貌准确而富有气势地描述出来。
山东省沂南县第二中学(276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