旨在推动多核技术普及,培养掌握最新多核技术的计算机软硬件人才,“英特尔多核技术大学合作计划”从2006年正式启动就通过多种形式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和国内外高校展开密切合作,至今取得了丰硕成果,为高校培养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计算机人才做出了巨大贡献。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刻,回望三年来的项目历程,我们非常感谢参与该项目的大学老师的大力支持,正是因为你们的参与和支持,我们的项目才会成功,这也为我们今后的项目推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英特尔多核技术大学合作计划”发展至今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项目的启动阶段。2006年,随着英特尔推出第一代双核处理器(Core™ Duo,Pentium™ D),英特尔软件学院分别在北京、上海、杭州组织了三场多核技术师资培训,来自部分院校的83位老师通过培训学习了英特尔的多核技术,包括处理器架构概述、多线程编程方法学及英特尔软件工具支持。为了使老师们能够在日常教学与科研中进一步熟悉多核技术,英特尔还捐赠了部分多核硬件平台及软件开发工具,供高校进行相关课程开发及技术研究。
2007年,在上一年的基础上,英特尔联手浙江大学举办了两场多核师资培训,共有98位高校教师参加培训。同年,英特尔推出了全新酷睿™微架构,并推出了四核台式机及服务器产品。英特尔软件学院也同步更新了师资培训课程内容,将最新的多核处理器架构及多核处理器的可扩展性研究等话题引入培训课程。至此,“英特尔多核技术大学合作计划”共有37所大学正式参与。同时,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部分重点院校已经开发了多核的相关课程内容,或独立成为一门新课程,或融入传统的计算机组成原理等课程中去,共有约5500名学生从中受益。
项目的第二个阶段是多核技术课程的普及阶段。2008年4月,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和浙江大学分别在北京,武汉和杭州主办了为期一周的“英特尔多核技术培训论坛”。三所主办学校分别邀请了来自东北、华北、华中、西北、西南、东部等69所大学的124位老师参加培训与讨论。这次培训不仅包含了英特尔软件学院的多核技术师资培训内容,主办学校还根据自身的教学与科研经验讲授了其他相关技术领域内容,并对高校开展多核课程教学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在清华大学的培训中,郑纬民教授讲授了“Cache一致性”内容,老师们普遍认为其对相关课程模块的改进和提高很有帮助。在武汉大学的培训中,杨剑锋副教授专门安排了多核课程开发及教学的研讨模块。在浙江大学的培训中,施青松副教授讲授了多核体系结构与并行计算模型,受到广泛好评。截至2008年末,已有近170所高校参与了“英特尔多核技术大学合作计划”,超过17000名学生学习了多核技术相关知识。
第三个阶段是项目的发展延伸期。这个阶段大致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随着多核技术的日趋发展和参与计划大学数目的增加,先前的项目运营模式需要与时俱进地进行改变,以适应项目发展的需要。为此,在2008年8月厦门举办的“2008英特尔中国多核技术学术论坛”上,英特尔学术社区(http:// software community - cn.intel. com/ communities/ academic)正式发布。社区不仅包括了学术新闻报道、课件资源共享、近期培训介绍,还涵盖社区博客、在线讨论等鼓励社区成员参与的内容板块。英特尔建立学术社区的目的不仅仅是将最新的技术和课程与老师们分享,更希望为老师们提供一个资源共享、思想交流的平台。同时,英特尔学术社区整合了“英特尔多核技术大学合作计划”的注册功能,成为大学计划的门户网站,方便老师们参与计划,更新课程信息,获得相关支持。
我们鼓励参与“英特尔多核技术大学合作计划”的老师们分享自己开发的多核课程或科研成果,与英特尔专家和来自全球的学术界专家互动交流,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写成博客,将您对学术社区的宝贵意见反馈给我们,让我们在新的一年中共同打造一个更加精彩的学术社区,使“英特尔多核技术大学合作计划”锦上添花。
最后,祝各位老师在牛年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牛年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