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信
摘要:在新课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几个问题:全面理解与贯彻“三维”教学目标;构建课堂教学“知识”主线;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主线。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化学;三维目标;知识主线;活动主线。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9)12—0014—03
如何把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我认为如下三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关注。
一、全面理解与贯彻“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主要包括与化学学科有关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观念、认识、规则以及化学与社会发展相联系的知识等。
知识目标分出了不同层次,要求具体。
A知道、说出、识别、描述、举例、列举
B了解、认识、能表示、辨认、比较
C理解、解释、说明、判断、归纳、概述
D应用、设计、评价、解决、检验、证明
技能目标主要包括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设计和完成简单的化学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及数据;进行简单化学计算等。
技能性目标分出了不同水平。
A初步学习(如分离混合物、制取气体等)
B初步学会(如取用药品、加热、选择仪器、连接仪器、配制溶液、检验物质等)
c学会、掌握、迁移、灵活应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主要包括:
A化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和方法
B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C人际交往的过程和方法
在上述过程与方法中蕴含着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获取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主要包括:兴趣、态度、情绪、信念、价值观、意志等,这些目标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态度、良好的科学素养、高尚的道德品质。
体验性学习目标分为了不同水平。
A感受、经历、体验、交流、合作、参观
B认同、体会、认识、关注、遵守、珍惜
c形成、养成、树立、保持、发展、增强
以上目标A、B、C、D为由低到高逐步深入。
二、构建课堂教学“知识”主线
教材中不仅包含学生应学习的显性知识和技能,还蕴含着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蕴含着研究事物的科学思想和方法;蕴含着塑造学生意志品质、陶冶情操等隐性教学内容。因此,教学时必须深入发掘教材的内涵,以显性内容为载体,结合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进行能力、科学方法、情感态度、意志行为等的教育。
以前的教学,为了便于学生学习和记忆,往往是把知识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学生学到的是前人科学研究的结果,而未体现前人获取结果的思维和研究过程。教学内容过多地采用逻辑推理的呈现方式。
根据教育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提出的“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的要求,教学时应该把教材中存储的静态知识,变为可传输的动态信息。
新课程的理念之一:教师是教学资源的研制者和创建者,而不是教学资源的简单使用者,更不是传递教材的机器。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整,内容重整要注意:
(一)保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合理性。
1,教学内容无科学性错误。
2,教学内容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内容不要随意加深,要把握好一个“度”,切忌“一步到位”。
3,知识容量适度,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如《课程标准》对必修模块中有关“化学反应速率及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内容的要求是:通过实验认识化学反应的速率和化学反应的限度,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对活动与探究的建议是:实验探究:温度、催化剂对过氧化氢分解反应速率的影响;设计实验:证明某些化学反应的可逆性。那么我认为:在此只学习化学反应速率及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并让学生认识某些化学反应是不能完全进行到底的,引出化学反应的限度概念。在此不要过多涉及化学平衡,更不要拓展到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以及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等内容,这些问题是要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进一步学习的。
有些内容在初中就学、在高中必修模块中学、在高书选修模块中还学,他们的关系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关系,初中是入门、高中必修是发展、高中选修是专业的提升。所以,必修模块的内容不能随意扩展或者“一步到位”。
(二)凸显教学内容编排的有序性。
1,体现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
例:对某一物质的研究顺序一般为:
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制法——用处
2,突出科学认知过程。
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
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
由个体到一般,由局部到整体。
3,妥善运用“归纳”与“演绎”的科学方法。
(三)加强教学内容的探究性。
为了有利于“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并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的熏陶,实现“结果与过程”的统一,在重整教学内容时,必须加强教学内容的探究性。
(四)蕴含实践性和教育性。
1,适时、适当地扩展STS教育内容。
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化学与人类的生存、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的生产、生活都有广泛、密切的联系。教学中应该使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要引导学生从生活走进化学,并且会用化学知识指导生活。
例如:石墨炸弹、苏丹红事件、巨能钙事件、可燃冰、南堡油田、温室效应、三聚氰胺等都是很好的课堂素材,及时把其引入课堂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全面提高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
2,密切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科学精神。
例如:稀有气体黻现是由于英国科学家雷利没有放过从空气中分离得到的氮气密度为1.2572g/L,而通过分解反应得到的氮气的密度为1.2508g/L这个微小差异,进而发现的。
通过水资源的短缺、大气污染、土壤荒漠化等,教育学生关心人类生存发展,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通过合成材料等科技新成果以及一些重大发现使学生感受化学对改善人类生活及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通过物质构成、物质变化等内容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三、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主线
教学活动是教师根据学生认知和情感发展的需要,结合教学内容,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下,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促进学生自主探究,使学生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信息融合内化的过程。教学活动组织得如何,直接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效益的高低。教学活动包括教师的施教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相互作用和构建人际关系的活动。一
教师活动的基本方式有:讲述、讲解、谈话、答疑解惑、演示实验、展示实物模型、组织学习活动、指导学生讨论、实验、检查学习效果、提供反馈信息等;学生活动的基本方式有:听讲、阅读、观察、思考、记录、
实验、练习、讨论、质疑、表达、参观、考察、调查、实践、探究等。
构建教学活动主线时,必须紧密围绕教学内容主线设计师生的活动。根据不同内容确定教师或学生的活动方式。整个教学过程应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但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使课堂成为和谐愉悦、张弛有度、活而不乱、井然有序的教学环境。活动主线的构建应关注:
(一)创设适宜探究的学习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各种形式和教学手段,提出一系列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创设适宜学生探究的氛围,引导学生联想质疑,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学情境的创设对教学活动起着引导、定向、调节和控制的作用。创设学习情境的方式有:
A,联系媒体报道的社会突发事件。如:液氨、液氯的泄漏,化工厂的爆炸,运钠船的爆炸等。
B,联系与生活相关的发生在身边的化学现象。如:新装修房子中的甲醛污染问题等。
C,联系与化学相关的史实、轶事。
D,演示新颖有趣的化学实验。如:水果电池、氨分子的扩散等。
E,对化学知识的深入研究。如:是硝酸溶液中的什么物质使变红的石蕊又褪色的?
F,结合科技新成果。如:从导电塑料到新型合成材料等等。
天津会课中,北京四中的贺新老师对学习情境的创设是很成功的。她在硝酸这节课上探究了稀硝酸的强氧化性。她用实验创设了这样一个学习情境:在一个试管中取适量的稀硝酸,加几滴石蕊试液,溶液变红,另取一试管把此液分成两份,取其一在酒精灯上加热至沸腾,溶液褪色。然后提出问题:讨论溶液褪色的原因并设计实验验证。贺新老师用化学实验这一化学课上最常用的教学手段创设探究学习的问题情境,真实直观,很快把学生带入了问题的情境,创设的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积极主动,联想质疑,实验设计,操作验证,互助交流,达成共识。最终学生认为溶液褪色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可能:硝酸挥发、硝酸分解、稀硝酸的强氧化性等等。学生首肯的设计方案是:往褪色的溶液里再加适量的稀硝酸,若原来溶液褪色是由于硝酸挥发或硝酸分解所致,则此时溶液应重新变红,若不变红,则说明原来溶液褪色是稀硝酸的强氧化性所致。学生实验验证的结果是后者。正因为贺新老师根据要探究的内容创设了适宜的问题情境,才使整个探究性学习获得成功,才使学生在整个探究性学习中,经历和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增进了学生对科学的情感,初步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使探究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教师要营造和谐民主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环境。
2,设计有一定梯度的一系列问题,以问题驱动逐步深入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并及时点拨。
3,根据各环节教学内容的特点,恰当地选用讲解、阅读、讨论、观察、实验设计、练习等方法。
4,精讲教学中的关键问题、重点、难点知识。
5,对学生每一环节获得的探究结果及时进行评价,最后进行全面总结。
(三)加强学生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必须是学生主动参与、情绪饱满、思维活跃、善于质疑、勇于发表个人见解,能够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课堂教学中的自主探究必须让绝大多数学生参与。探究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经过讨论争辩、取得统一的认识。探究学习一般要经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观察、测量、记录等)——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过程。
(四)改进实验,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化学的魅力所在,是化学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化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五)教学媒体的运用。
多媒体能使课堂教学更具形象性、可视性,将文字、数据、图形、语言等信息,通过计算机综合处理,能使学生获得更完美、更直观的综合信息,可以使人各个感觉器官同时接收信息,全方位感受信息,因此,是一种全新的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手段,有助于教学内容的呈现,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但它只能是辅助教学手段,不能代替教师的讲授,不能代替师生之间的语言交流,不能代替实验,不能代替板书。
我认为适合多媒体呈现的内容有:
1,用于创设学习情境的声像资料。
2,有毒有害容易发生危险的化学实验录像。
3,将肉眼看不见的微观世界宏观化的模拟图像。
4,稍纵即逝的现象、定格化的分解图像(原子弹爆炸、昙花一现、流星雨等)。
5,2Ii厂生产设备及生产流程示意(动态)。
6,单元(章节)教学总结的知识网络体系。
7,学生课堂设计的探究性实验方案以及课堂作业的展示。
责任编辑张桂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