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学会思考

2009-03-17 10:12韩四清
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课程版 2009年12期
关键词:蝴蝶思维课堂

韩四清

谈起新课标理念,人们重复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但是,教师究竟怎样做才是真正的“平等中的首席”呢?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我们的课堂要使学生学会思考。因为在现实中,大量存在的现象是:中国的课堂上,学生往往只是接受教师的灌输、课本的要求,学生不会思考,不会提问,也没有提问的欲望。

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个人发现一只蝴蝶在茧里蠕动,苦苦地挣扎了好一阵子,还不能冲破那牢牢的茧。那个人在旁边急不可耐,便找来了剪刀,小心翼翼地替蝴蝶剪开了茧。让那只蝴蝶轻而易举地出来了。然而,不幸的是,由于这只蝴蝶没有经过破茧前必须经过的痛苦挣扎,出茧后身躯臃肿,翅膀干瘪,根本飞不起来,不久就死掉了。那位好心人原本是想帮助蝴蝶,结果却成了间接的“凶手”。他没有意识到蝴蝶破茧的过程是蝴蝶成长的必经过程,若没有这一过程,蝴蝶即使出了茧,也只能过早地死掉。

“正像肌肉离开劳动和锻炼就会变得萎缩无力一样,智慧离开紧张的动脑,离开思考,离开独立的探索,就得不到发展。”(苏霍姆林斯基)学生的成长也是如此。只有经过主动探索的磨炼,积极思考的锻炼,才能成长为有个性、能创新的人。然而,现实生活中,有不少教育者如同这位“替蝶破茧”的“好心人”一样,为了尽快地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利用“灌输”这把剪刀替学生剪开了“探索”这层茧;课堂上,老师苦口婆心、不厌其烦、细而又细、不给学生留下一点空白和余地,将答案和盘托出,让学生通过大量的练习掌握预设的课堂目标,完成由“茧”到“蝶”的蜕变。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的大脑成了“知识的容器”,课堂成了“满堂灌”,教育注重标准答案,缺乏必要的思考氛围,缺乏激活思想的意识、能力和手段。在陈旧的教育氛围中,学生习惯于驯服地言听计从,不敢、不愿、不求、很少对老师的教导和既定的结论质疑或提出真知灼见,提出建设性见解。学生成了“考生”,成了“知识掌握者”,而不是“敢于怀疑者”、“勇于挑战者”,思考力久而久之就会“生锈”、“钙化”,就会成为“思维死水”,成为“凝固体”,成为逆来顺受的“思维呆子”。这种缺乏思想活力的学生将来走上社会,满足现状,中规中矩,是难于有所作为的,更难于有创造性成果,也很难实现跨越式发展。

我国的学生中学时代在国际性比赛中屡屡优于西方孩子,而成人后就泯然众人,这种现象与以往的学校教育中使学生思考、创新能力的钝化不无关系。

新课改要求教师改变、学生改变、学习改变。新课程中的三维目标是衡量一堂课的重要标尺。教师在教学中应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创造有利的条件,营造和谐的氛围,搭建展现的舞台,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还要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实践,让他们有大量的时间、旺盛的精力、浓厚的兴趣,在阅读、思考、想象中,在与同学、老师广泛的交流中,获得进行创造性思维的空间和机会,获取更多的思考成果,同时化解自私和孤独。应鼓励学生合理的“异想天开”和“奇思妙想”。经常设计、策划、布置发散性思维练习,通过学生自己的分析、判断、想象、推理、整合、升华,训练学生,砥砺学生,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我思考,我存在”、“我思考我进步”,获得“成功”的内心体验和进一步探索的信心和勇气。

大道至简,教师在课堂上教学生学会思考,是实现“平等中的首席”的关键。

责任编辑王开贵

猜你喜欢
蝴蝶思维课堂
欢乐的课堂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为了蝴蝶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写字大课堂
捉蝴蝶
捉蝴蝶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