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和农民的十大纠葛

2009-03-16 09:57胡赳赳
新周刊 2009年5期
关键词:纠葛城里人农民

胡赳赳

奇幻、悲壮、荒诞却又合情合理,一部社会学的中国教科书封面是城市、封底是农民,总设计师是邓小平,基调是改革开放,美编是655个市长,创作团体则有近6亿城里人和7亿多乡下人。他们演绎着乡土中国与城市中国的纠葛。

在中国城乡的进化史上,二元对立的矛盾呈尖锐化、扩大化、剧烈化之势,但又纠结不已,混杂共生,迅猛迁变。它们包括:城市/乡村;工业/农业;水泥/耕地;进城/留守;暂住证/祖籍;回迁房/宅基地;消费主义/谋生主义;全球化/空巢化;出国大军/进城大军;市民阶层/农民工阶层;新经济/集贸市场经济;磁悬浮/村村通公路;英语/方言;第三产业/养殖大王;国企/乡镇企业;珠三角、长三角、环勃海/西部、老边穷、欠发达:新新人类/三峡移民;引进外资/承包责任制;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新农村;低碳减排/退耕还林:勒紧裤腰带支持工业/城市反哺农村:小资/小武;章子怡/赵本山;比基尼/基尼系数;忧郁症/因病返贫;乐活族穷忙族御宅族/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富人生二胎/从超生到只生一个好;煤老板/矿工:充满新奇事物/只有新鲜空气;喜吃农家菜/想做城里人;成功人士养二奶/捏脚供弟弟读书……

身份纠葛:后现代的农民

农民是谁?务农者、进城务工人员、打工族、民工、农民工、第三产业服务者、保姆、农贸市场供应商、小商贩、劳动力市场散工、装修工、走鬼、送外卖与快递。

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难以定义农民身份。户籍制度在统计学上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直接划分成两类数字,于是72750万农业人口就构成了叙事的主体:他们是农民,尽管可能生活、繁衍、奔波在城市。

城市对他们的接收度经历了一系列的变迁:流浪人员、三无人员、收容遣送、废除收容遣送、赠予城市的光荣建设者称号、造城的一份子。如果没有他们,城市将被架空,但同时又是城市人口爆炸和拥堵的填充物。

农民的身份,从来没有这样难以确认过。于是,在后现代的城市,他们变成后现代的农民,用农民的智慧存活、融入城市。他们花两块钱排队下载手机铃声、老乡是主要人脉关系、富裕者也炒股票供楼买车、穿戴过于求工、乐于交流或传授务工与致富经验、热情洋溢、乐于助人、嫉妒比自己混得好一个层次的人。农民的身份,从来就这样轻易为城市人辨识。

经典回放:孙志刚事件、电影《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政治纠葛:多村与公民社会

乡村治理是中国基层政治的着眼点与关注点。直选、海选村长的推行难度并不在于上级政府,而是在于当地利益的切割与再分配,以及村民们意识与观念的未更新。总理温家宝最近接受英国金融时报的采访时就表明了这种态度:“我们现在实行的是村级的直接选举,乡、县和不设区的市人民代表的直接选举。县以上实行的是间接选举。但是我坚信,群众能管好一个村,就一定能够管好一个乡,一个县,也就能够管好一个省。但要按中国的实际情况,发展具有自己特色的民主方式,循序渐进”。学者于建嵘也提出了农村权力真空化的问题,演变为宗族管理且有黑社会化的问题存在。

教育部门鼓励大学生毕业回乡当村官。最近媒体报道,一位女大学生,在才艺表演、竞选演说和承诺发给每户村民冬季取暖费后,成功被村民们选上村长。在城市受教育,回农村搞建设。这种模式是显而易见值得提倡的。

早在1920年代,梁漱溟就发起过乡村建设运动,其理念为:“国家宪政要以地方自治为基础,从基础做起,就是从最基层开始做,搞乡村的自治,一村一乡的自治搞好了,宪政的基础也就有了。”此后多少学者钟情于乡村实验,从费孝通以降,到曹锦清著《黄河边的中国》,近一个世纪的中国农村组织结构缓慢地发生变化,似乎具有自给自足、自我修复的功能,在革命、改革、运动等等时代潮流中并未饱受冲击,而是如一句偈语所言:“老牛慢吞吞地走,地球很有耐心。”

乡村治理图变,离公民社会或城市人希图中的公民社会,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经典回放:李昌平《我向总理说实话》

经济纠葛:消费新农村

从无地可种到有地不种,中国农民经历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和进城务工两大历史潮流。农业税费的改制取消,行政打白条的减少,农业科技的发展一度促使农业、养殖业和畜牧业的兴旺和年收入的增加。

也就是说,农民开始变得有钱了。受经济危机影响而失业的农民工发现,回家继续务农是个不错的选择:山青水秀、空气清新、生态自然,种种菜、养养猪,一年的收入不比打工少。

从杭州机场通过市区的高速路沿途,一排排气派的小洋楼都是农民盖的,他们养花、养菜,是华东富裕的农民阶层。在2009年新年,某个小镇上,打工回来的年轻人在除夕夜放了半宿的烟花,还是腰包有钱。

中国能不能拯救资本主义说不好,但农村正在拯救中国的城市经济。一方面,两千万失业人口可以返乡务农,形成就业的蓄水池;另一方面,富裕起来的农民提供了庞大的市场。决策者的想法是,只要产品对路,只要他们有钱花,消费就能持续,中国经济就不会垮。

因此,电视下乡、节能电器下乡、电脑下乡、银行下乡,一时间消费新农村成为一则手机短信的续句:俺们刚刚花得起钱,你们又捂住钱包了。当然,也有外电记者报道,当洗衣机被买回去时,全村人都会来参观,把它当作富有的象征。但因为没通自来水,户主需要拎水来洗衣服。

另外,农村土地扭转正在决策层形成共识,并有推进之势,而这将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下一个30年的动能。

经典回放:茅于轼山西龙水头村小额信贷实验;国际小母牛组织四川支农

文化纠葛:精神的乡愁

城外的人想进城,城里的人想返乡。

每个城市人都有一个精神上的故乡,对于莫言,可能就是高密,对于一个要在城市驻扎下来的大学生,可能就是他出生之地。

一代或两代进城的人,并未完全丢失他们的根基。无论如何追逐时髦,但朴实、感恩、念亲怀旧总是随着年岁渐长心思益深。越是时代变迁,越是日新月异,越是不可追,越是成追忆。

当再也不回农村了,农村也都变样了,子女都不知魏晋了,这乡愁就更无可凭照,无可依托了。

所以说,这便产生了中国的乡土文学与城市文学的奇怪观照,先锋作家往往写乡土题材,刚往城里扎的作家则写都市人的欲望、冷漠与异化。

还有田园诗般的乡愁,将乡愁当作用园牧歌,玩高调隐居,大隐隐于城市边缘。这是城里人的精神生活。

经典回放:路遥《平凡的世界》

教育纠葛:子弟跃农门

上学贵,上学难。难倒的都是乡下人。

教育问题成为一套经典的讲述模式:全家人供一个最聪明的孩子上学,其他的兄弟姐妹养家糊口挣学费。

这造成另外一个负担,当孩子大学毕业

后,他的肩上不仅扛着自己的前途,还有对一家人付出的回报。所以,农村的孩子进入城市勤奋、上进、敏感、自尊。还有一点,就是活得累,他不是为自己一个人活,他要为一家人而活。

子弟跃农门,唯读书一条,去城市上大学,拥有城市户口,从而改变下一代的命运。城市就是这样形成的。教育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一是全面落实九年制义务教育免费的政策;另一个就是大学教育实行奖学金和贷学金的政策,力保不让一个大学生因贫困而失学。

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感受却很少能得到外界的帮助,他们只有通过自我的调整来完成。调整不好,在择业、求偶、与朋友相处等事件上可能会引起很大的麻烦。

做城市人,是几代人正在进行的奋斗,不仅是70后、80后,还有90后。

经典回放:择校费、歌曲《爱拼才会赢》

福利纠葛:社会主义的礼遇

南街村、大邱庄曾经是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最好样本:按需分配了。

但这仅对改革开放的前半段有意义,后半段,响应者无。孤立的个案和试验难以全方位推广,但福利下乡的政策,惠及农村千家万户,却是千真万确的。

建立农村合作医疗,看病有保障。10元钱办一个本,看一年病。各级医院都设有针对农民的合作医疗保障措施。

在华南地区,一位刚刚结婚的打工女子,将自己的户藉从内地城镇户口转成农业户口,原因是这里的农民每年能分到几万块钱的补贴。

全民发红包在这两年里,已经不是什么壮举了,而是具有普遍色彩的方式。而红包又都向低收入人群倾斜。社会主义的福利特色体现了它的关怀性。

这导致了近两年农村的新变化,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保障使得安居乐业变得可能。更多的人从农村搬进小镇,小镇也开始有自己的房地产事业了。

经典回放:南街村、东莞发红包

城市化纠葛:CBD与城中村

在广州,CBD与城中村互相咬合;在北京,CBD驱走城中村:在上海,CBD避开城中村。有人说城市化就是水泥化,而城市要经济化就是要CBD化、开发区化。

这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或者说,中国的城市发展之痛、之败笔,都在于发展模式的单一。早期城市发展有工业、后来有私营经济、再后来有虚拟经济、然后就开始卖地了。中国市民的消费热潮也从家电、家居、数码产品向品牌服装、车、房转移了。

后来发现房地产是城市发展的经济支柱,既有GDP贡献,又有税收,兼顾修马路与绿化,还有城市形象与政绩。城市化运动中,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是最常见的模式,于是就有了拆迁、回迁、就地上楼、钉子户。北京人曾笑言,本地土著都被赶到四环外了,拆迁获得一笔补偿金,又买不起附近的商品楼,只好到四环外买房子,后来四环外也买不起,就往五环外搬。一线城市的中心地段,住的不是老市民,而是新城市人:新富阶层、创意阶层、白领阶层。常常叫什么魏家村、史家屯的地名,其实已是城区的一部分,城郊结合部不断外移,城市包围圈扩容,城市容纳更多的混居者。

但城中村的风景亦屹立不倒:大杂院、小弄堂、牵手楼,城中村的村民顽强地在城市里展开拉锯战,他们有自己的生活。史上最牛钉子户在重庆,将五星红旗插在已成孤堡的屋顶,多少显得壮烈。

租住城中村的,以外来务工人群为主,里面多有农民兄弟,在城市里讨生活,他们的很多工作,是城市运转的一部分,也使得城市变得更加舒适、方便、成本变低。

经典回放:重庆钉子户

阶层纠葛:歧视与反哺

以前崔健唱“农村包围城市”,现在大家读“田园诗”。愤怒没有了,生活方式变了。但对阶级兄弟的歧视仍然存在,许多专家提出,“农民工”一词即有歧视之意,而市民对农民的那份嫌恶,可以说是骨子里的,阶层形成的威力多么之大,哪怕是亲属,也会有巨大的分野,文艺家在《中国式结婚》的电视剧中多有描述:两个大学生结婚,乡下小伙子娶了城里老婆,于是处世矛盾和人生价值观就展开了冲突。而在中国曾经掀起了讨论巨浪的“河南人惹谁了”,诸多版本的出现更是将歧视推向高潮,但随着社会观念演进,这种提法终于烟消云散。

有识之士已经提出城市需反哺农村的思路了,大意是改革开放最大的受益者是城市,而这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农民们自给自足、纳税、种粮、交最高的电费,享受最低的福利,支持工业发展、城市建设,让祖国更美好,他们被遗忘。现在,是城市反哺农村的时候了,城市需要运用一切资源、资本,去开发农村、帮助农村,更重要的是,政府的扶持策略和优惠政策。

对于社会财富的再分配一直是个热烈的话题,如何将财富向低收入群体转移,让社会保障能满足他们的生活。美国政府羡慕中国能将医疗、教育的包袱在家庭内解决,而不成为社会性的负担,但中国面临的巨大压力是如何让农民脱贫的问题,一个方法是就地上楼,成为城镇居民,另一个方法是提高农民收入。30年前,中国有10亿农民,占总人口的80%:现在,中国已消化成7亿农民,占总人口的65%。所以中国的治理有一句政治名言:“任何小事,乘以10亿,都会变成大事;任何大事,除以10亿,都会变成小事。”所以有两句并行不悖的口号,构成两种逻辑:“稳定压倒一切”、“发展才是硬道理”。

经典回放:《河南人惹谁了?》

就业纠葛:农民工交响曲

1.2亿农民工是不久前的官方统计,人们这样描述,每10个人中就有一个是农民工。还可以这样描述,在城里,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是农民。

农民工创造了中国城市的建设速度和发展奇迹,在区域中心城市,三个月一小变,半年一大变,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旧城保护者宣讲无效,城市仍然以摧枯拉朽的方式裂变。问外国小孩喜欢北京什么,答曰:一自行车多,二楼房新。

一砖一瓦,一钉一铆,都是农民工创下的奇迹。打火机、玩具、服装,这些外贸生意,也是他们一针一线,一板一眼做出来的。当然,假冒伪劣山寨版,也大多出自他们之手。食品安全尤成为城市人担心的话题,农民从来不为此发愁,但别以为因此他们的生活质量就差了,相反,他们是最懂得生活的人,城里人好蒙,生意好做。早期手机流行的段子说“钱多、人傻、速来”不正是农民投奔城市的心态写照么?

有一个故事是说,在农村吃婚宴,如果主人招待的不是土鸡土猪,而是从超市里买的话,就会被乡亲说闲话,不受待见。他们懂得贵贱好坏健康。

大凡过年,农民工返乡退潮,城市里便空空荡荡,早点没处吃了,小商品没地买了,娱乐场所只剩下KTV了,休闲也无处可去,没有人送水送煤气送外卖送快递。没有农民工,城市冷清,运营不灵,御宅族也宅不起来了。在城市循环体中,他们是城市的一部分,进城、务工、得到承认、实现价值,不仅是他们和我们的关系,而是一个利益共同体的构成。

经典回放:2600万失业大军

生活方式纠葛:风俗的蜕变

城里人的生活方式不健康:晚睡晚起、吃快餐、缺少运动、人和人之间充满距离、工作节奏快压力大。但另一方面又让人羡慕:旅游、逛商场、看电影、享受消费的丰盛。

那些在城里过老乡聚居生活的农民工,还是将老家的风俗移到城里来:说方言、打牌娱乐、热情款待来客、注重每一个民间节日、使用农历,婚丧嫁娶,不比城里人隆重,但绝对更热闹。

有时,城里人回老家能找到那份感觉,但又想背弃它。有学者分析,乡村的风俗需要宗族亲朋好友抱成团,以扩大生产能力、形成松散的互助团体、抵御各种风险。所以,乡里人走动频繁、交往密切、注重亲缘。而城里人什么都买保险,除了老板和客户,不用看别人脸色,自然就独门独户起来,过自己的小日子,干不了的活,一个电话到家政服务,修理工、搬运工就都来了。

起早贪黑闲不住,是农民的本性。勤劳是农民的本性,这一点,第一代第二代城里人是丢不掉的,这些具有农民本性的城里人,比别的城里人自然要收获得多一些。农民最鄙视的就是一个懒字,这是劳动人民的本色。

但风俗还是在发生一些显而易见的冲击,一年一度的返乡高潮,就是一大景观。返乡这种近乎仪式般的行为依然是人们最重要的年度庆典。

中秋节、清明节成为法定节日,也是在固化中国民间的风俗。要不然,没有时间保证,这些节日也无从过起了。城里人更讲究带薪休假和黄金周。

人们发现,乡村青年比城里青年穿得更时髦,发型更讲究,而这被看作另一种土气,因为城里人早已不再标新立异了,30年来,他们获得城里人的自信与气度,更懂得让自己舒适与随意。

经典回放:春运

猜你喜欢
纠葛城里人农民
耕牛和农民
农民
胶着With PVC
试论舞蹈中道具与情感的“纠葛”
爱与赢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已达1200万(等10则)
做农民的贴心人
乡下人与城里人
城里人 乡下人
城乡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