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人文取向的学生管理是以学生的和谐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建构人文取向的学生管理体系是时代的呼唤,是教育人文趋向的必然要求,也是学生管理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本文探讨了人文取向的学生管理观念体系的构建路径。
关 键 词 人文取向 学生管理 构建
作者 厉爱民,扬州职业大学高邮学院副教授。(江苏高邮:225600)
今天学生管理的种种弊端引发了人们对以科学管理为价值取向的学生管理模式的批判与反思,人文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现代教育的发展呼唤学生管理从科学取向走向人文取向。人文取向的学生管理是在对科学取向的学生管理压抑人性的反思与批判中产生的,指在人文主义思潮影响下,以学生的和谐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是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发挥学生管理主体作用的人性化的学生管理理论和实践。走向人文取向的学生管理,关键在于学生管理观念的转变。
一
从教育发展的趋势看,教育越来越民主化、生活化,人文取向的教育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但是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管理工作,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还处于远远滞后的境况,现代教育的发展呼唤学生管理从科学取向走向人文取向。因此,构建人文取向的学生管理观念体系,是时代的呼唤与教育人文趋向的必然要求,也是学生管理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
第一,构建人文取向的学生管理观念体系是适应当代教育发展趋势的需要。受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传统的教育追求抽象性和普遍有效性,强调知识的客观性、教育要求的统一性、教育手段的标准性、教育理论的实证性,在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上注重客观;在人和物的关系上,注重物;在人的问题上,注重人的理性和工具价值。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当代人文思潮的回归,人类对自身的价值、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开始重新认识,人们开始注重追寻教育的人文意义,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成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本质是一个人文过程,是以人(学生和教师)为中心的过程。”[1]
当代教育的人文趋势在学生管理观念上强调发展维护个性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的教育方式,主张从个体的差异性出发建立一个开放的、多元的教育体系,塑造具有丰富内容的自由个性的主体,使教育成为能动的解放式的教育,使个体从现代理性以及这种理性相联系的社会禁锢中解放出来。
第二,构建人文取向的学生管理观念体系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是我国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当代教育的共同追求。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其独特性的意味,主要是因为当前的教育过于强调教育的标准化和统一性要求,造成了教育对学生的独特个性的忽视。经过学校教育,学生的个性被抑制了,学生如工业化生产中的“产品”一样,每个人都是“标准件”,而失去了鲜活的个性,这是现代教育的悲哀。
教育促进人的发展的本质,实际上就是促进学生的具有独特性和整体全面性的“个性”的充分而自由的发展。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需要有相应的教育环境,重视学生个性的养成,围绕学生良好个性的养成来开展教育教学工作;需要重视学生的原有个性差异,在其原有个性的基础上,创造条件,促其循序渐进地发展;需要提供学生个性自由发展的空间,只有在自由的状态下,学生身心各个方面潜在的发展倾向才能表现出来;需要提供多样化的教育和管理情景,让学生参与其中,使学生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形成既独特又全面的个性等等。
第三,构建人文取向的学生管理观念体系是促进学生德性养成的需要。促进人的德性生成与发展是教育活动的一项重要使命。现代性理论中的混沌理论认为,世界的多数事物都是处于混沌状态的,并不具有经典科学意义上的确定性、有序性和规则性的特征。对于社会和个体系统发展来说,我们可以将其视为混沌系统,也可以认为其在某一时期处于混沌状态,就人的德性成长而言,离不开这种系统的混沌状态,德性的涌现与混沌密切相关。“当系统处于混沌时,各种力量彼此交织在一起,特别是一些平时被理性所压抑的力量这时就会有充分的表现机会和舞台,而德性的发展似乎是要维持原有的秩序,但系统新的发展状况对过去的规则系统提出挑战,这时必然有新的规则应运而生,也就是德性涌现发生。”[2]
混沌德育理论用混沌中的矛盾冲突揭示了德性涌现的原理,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在德育过程中,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经常会发生剧烈振荡,过去形成的一些规则和规则系统会突然面临失控和失序状态,人们往往把它看成是德育过程中的反复或波折,其实这正是德性涌现的时刻,也是德育的关键时刻,掌握和利用这一关键时刻,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混沌是德育过程中的必然,而且只有容纳混沌,才能利用混沌。因此,在学生管理中,应该正视学生的混沌状态和混沌言行,把它看成一种必然,看成学生德性生成和发展的关键,进而推动主体性德育的建构。对混沌的宽容和接纳,就意味着对秩序和规则、制度严肃性的淡化和柔化,在这样的思想的引导下,学生管理从科学取向走向人文取向便是必然的了。
二
人文取向的学生管理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化,已经在学生管理实践中初现端倪,它不仅具有丰富的理论基础,而且也有坚实的现实基础,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同时向科学取向的学生管理体制展开冲击,并进而取代科学取向的学生管理,使人文取向成为学生管理的主流价值取向,这已是学生管理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下面,笔者着重从三个方面论述人文取向的学生管理观念体系的构建路径。
首先,深化教育改革,确立人文取向的学生管理观念体系。人文取向的学生管理观念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人们的理解也各有差异,但以下几方面作为人文取向的学生管理观念的主要构成则得到人们的一致认同。
1.发展观念。邓小平同志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就教育来说,就是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育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服务于学生,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树立发展观念是确立人文取向的教育观念的根本和基础,它要求教育时刻不忘自己的本质,以发展为目的,做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教育手段的学生管理,也要以发展为指导思想,紧紧围绕和服务于教育的这一根本宗旨,以人文为价值取向,使学生管理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2.学生主体性观念。学生主体性观念即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观念。具体来说就是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突出主体性教育,倡导和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深化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作为一种观念,它还没有内化到人们的意识之中,也就是说这一观念的体现还需要人的较多的努力,稍不注意,施教者还会打着解放学生主体性的旗号,做不尊重学生主体性的事情,这就是教育实践中还存在大量反主体教育的行为的内在原因。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强化学生主体性观念,防止学生“伪主体”现象的发生,只有真正做到把学生作为教育、教学、管理的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人文取向的学生管理才会得以确立。
3.宽容观念。宽容观念是指能够包容和接纳教育的多样性、异己性和学生的差异性,能够容忍学生的缺点。对于教育来说,宽容不仅是一种美德,而且是一种需要,对宽容的需要是由教育中的价值多元化、学生的差异性和学生的不成熟性所决定的。对于建立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成熟的属性基础之上的学生个体的发展,教育必须以足够的宽容来面对。从学生管理的角度看,所谓宽容,就是学生管理工作应减少对学生各种活动的干预,尽量不用简单划一的规定去套千差万别的实践,尽量减少对学生的强制和监督,着重为学生提供一些方向性和指导性的建议和意见,要鼓励学生百花齐放。
其次,通过对话方式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人文取向的学生管理主张在学生管理中的师生关系是人格平等的人与人的关系,是主体与主体的关系,是互相促进共同进步的关系,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理解、宽容、对话基础上的民主平等的关系。
学生管理中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指师生在学生管理活动的互动中具有强烈的民主意识,享有同等的地位和相同的权利,且以主体性人格自居,平等地参与各项管理活动,师生之间能够相互理解与尊重,相互信任与接纳,相互关心与帮助,形成浓厚的民主管理的氛围。凸显学生管理中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性是对科学取向学生管理中师生专制权威与不平等关系的反思与挑战,其核心是要求教师把学生看成是完整意义上的“人”,而不是“物”,要求人们清醒地意识到,即使在学生管理中,师生之间也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地位高低之分。强调平等,并不是不重视教师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而是在学生管理活动中把教师看成是“平等中的首席”。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不能简单地把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对话关系的建构理解为工具性价值,而忽视其目的性价值。在学生管理中,师生通过交往对话建立起互相理解、互相信任、互相尊重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除了具有促进教育和管理任务完成的工具性价值外,其深层意义在于,使置身于其中的每一个人把经过师生交往对话形成的知识、经验、精神力量和人生体验等作为共享的生存资源,使每一个人获得完善自身、自我超越的动力,得到较为完善的人生发展,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活出生命的价值。因此,学生管理中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对话关系的构建,在更深层次上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精神世界和生命世界的交流与对话,从而获得精神意义和生命意义的交流与分享,这才是人文取向的学生管理所倡导的师生关系的真谛。
最后,营造人文取向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学校组织的一种组织文化,包括学校的教育教学、一切校园物质形态和活动中表现出的意识形态和行为方式。校园文化应该具有教育性、体现人文性,努力建设成为积极的、高尚的组织文化,以当代人文思想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以培养人发展人为中心,以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为目标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与学生管理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管理总是在一定的环境里进行的,学校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其学生管理的特定环境;学生管理利用校园文化的组织机构来行使管理职能,利用校园文化中的规章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利用校园文化中的文化活动促进管理目标的实现;校园文化通过影响学生管理工作者和学生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影响着管理目标的确定和实现。而人文取向的校园文化与人文取向的学生管理则存在更多共同的地方:目的相同——都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目的;对象相同——都把学生作为自己的活动主体;手段有共性——都强调手段的非强制性、陶冶性、潜移默化性;内容有交叉——学生管理的制度是校园制度文化的重要内容,学生文化活动既是学生管理的重要阵地,也是校园活动文化的主要载体。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几乎没有外在的强制性,从这一点上讲,本身就具有浓厚的人文意味,因此,发挥校园文化对学生管理的作用,应成为人文取向的学生管理的不懈追求。
构建人文取向的学生管理观念体系是一项十分复杂、艰难的系统工程,目前它虽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我们只要提高认识,认真去实践探索,就能逐步实现。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指导项目《人文取向的学生管理研究》(项目批准号:08SJD8800078)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石中英. 教育哲学导论.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61.
[2]刘国永. 复杂性视野下的学校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研究,2002(3).
编辑 南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