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凯
阎真老师作为中南大学的文学教授,身处高校的氛围,使他敏锐而深刻的看到这种涉及女大学生恋爱及婚姻情况无法规避、客观存在的事实。他以纪实的笔触,将目光投向知识女性,将知识女人所要面对的赤裸现实一一呈现,全文内容涉及处女情结、第三者、婚姻背叛等这些社会的敏感话题,以柳依依为小说主人公,分别讲述了主人公在大学时光、步入社会、走入婚姻三个阶段遇到的困境与迷茫,全文以柳依依的感情为主线,展现了理想主义色彩的爱情观与盲目无味婚姻生活的强烈对抗。主人公的堕落与在男权社会的无奈,深刻的揭示了女性在当下社会所面临的残酷环境现实,别具悲观主义色彩,表达了对于女性无力面对社会的深刻同情。
阎真在小说开头的题记中说,女性的“生理事实在最大程度上决定了女性的文化和心理状态”,因此,他特别重视从女性的“生理事实”来展开对女性命运的描写。
取《因为女人》这个书名,无非是告诉读者,因为女人,所以当阳光、帅气的男朋友夏伟凯另寻新欢后,柳依依只能独自哭泣;因为女人,所以在金钱与物质的诱惑下,柳依依理所当然地成为秦一星的情人,而她也只能独守空房;因为女人,所以在暴富的丈夫宋旭升投入她人温柔之乡后,柳依依只能独自承受。鉴于独特的生理与心理结构,就必然遭遇这些破处、抛弃、收归二奶等残酷现实的宿命味道。一段爱恋或者婚姻发展成悲剧的结果,这绝非一方的原因。男女两性的结构对立所呈现出的女性特质不足以成为酿成悲剧的唯一原因。
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这在以前是真理。但现在看来应该换一个说法,男女关系是文学永恒的主题。爱情到底是什么?很难确定。我们习惯了理想的爱情,就像爱尔兰诗人叶芝所下的定义:“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相信叶芝的定义对“早期柳依依”式的青年男女都管用。年轻人经常会受到琼瑶一类的青春小说或港台流行歌曲的爱情灌输,海枯石烂,地老天荒。爱情的位置高不可攀,爱情的力量巨大无边,爱情的神圣不可冒犯。在文学里,爱情是被供奉的神像。然而,在市场价值泛滥的今天,神圣的爱情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亵渎和挑战。
柳依依生长于农村家庭,可以说,父母对于女孩遭遇爱情时所给予的告诫是存在的且具有强迫接受约束意志的意味。柳依依凭借自身的努力考入知名大学,一定程度上只能彰显她的应试能力,并不能看出她具备非凡的智慧与觉知。不过是作者附加给了她女大学生、女研究生的文化符号而已,她也并非什么“纯情少女”,而是一个轻佻、放荡的开放女性,典型的欲望现实主义的标本, 我们看到,柳依依三番五次地遭遇“始乱终弃”的命运,其实也不能完全归咎于遇人不淑,自身主体性的匮乏也是使她无法逃脱命运中的劫数的根本原因。小说中描绘得最为详尽的一段恋情是柳依依与夏伟凯的两性交战,也可以说是女性的爱情理想与男性的欲望之间的冲突:夏伟凯打着“人性自由”的旗号有理、有利、有节地一步步进攻,柳依依在夏伟凯的强劲攻势下节节败退,虽然有父母三令五申的家训保驾护航,但最终招架不住,没能守住“最后一道防线”。在这场性别战争中,柳依依可以说是一败涂地,走到了“自己承受不了的地方”——失了身,流了产,又被无情抛弃。虽然柳依依受过高等教育,口口声声说谈恋爱如同与男人博弈,但在与夏伟凯交手的过程中,柳依依总是让自己置身于夏伟凯的下风,至始至终不过是他手下的一枚棋子,承担着被选择、被诱惑最终被抛弃的命运,这样恰恰把自己推向附属的陷阱,从而使自我的世界变得动荡虚无。
和电视台的名记秦一星的关系,是全书的重点,也是柳依依情感关系的重头戏。她心甘情愿当他的情人七、八年,女人的全部资本:最宝贵的青春、最惹人怜爱的美丽,全都献给了他。维持这一关系久远性的原因,有经济的,还有秦一星的体贴,但主要是生理的,生命的,精神的,情感的混合。换言之,性与爱的融合是秦柳之好最大的粘合力。尽管这个爱情不以婚姻为归结,是畸形的,柳依依自己也羞于说爱情,只说是“喜欢”,但她与他在一起,每次都逃不脱亲热、缠绵、做爱三部曲;“不亲热不缠绵不做,自己对他就没有了意义”;“她整天都在一种期待之中,盼秦一星来,来了就不让他走”,由于情感太空虚,性欲无着落,情感的依恋反而更浓,像“吃错了药中了邪似的”,跳不出来。两人也吵架,但每次都是以性爱的激情表演来收场;也相持着不见面,“但那搔不着的痒比搔得着的痒更痒。挣扎了几天”,还是自己熬不过,涎着脸求他。即使是在与宋旭升确定婚姻关系以后,“认了,一心一意跟着宋旭升过日子,可心中总是有一股盲目的力量,任性,专横,不讲道理,把她往秦一星那边推、推、推”,总是断不了。精神的空虚、情感的依恋,性的需求,葬送了她起码的人格尊严。
与宋旭升的婚姻更是暴露了柳依依主体性匮乏的一面。她当初不愿意选择宋旭升,却在情人秦一星的怂恿下与宋旭升结婚了,并在举行婚礼那天心安理得地接受了秦一星给她送来的礼金。婚后的她对宋旭升缺乏起码的真诚,还暗地里与秦一星勾搭。宋旭升事业有了起色后,她又变得极不自信,一天到晚疑神疑鬼,无理取闹,并企图用自己的女儿作武器来控制宋旭升,直到宋旭升完全感受不到家的温暖,终于离家出走与外面的女人同居了。失去了宋旭升,柳依依就像一只无头的苍蝇,从酒吧蹿到舞厅又蹿到网上,到处寻找情人想证明自我存在的价值。我们看到,作为一位现代知识女性,柳依依身上并不存在立足于自我的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追求,她始终将自己的生活价值寄托在以男人为中心的情感世界里,并将男人看作是自己人生保障的根本性力量和生命支柱。
柳依依为自己的自甘堕落寻找藉口和辩护,怨恨夏伟凯是她的爱情杀手,秦一星是她的青春杀手,实际上她本人就是自戕自虐的杀手。她是自身悲剧的制造者和精心导演,欲望现实主义的狂热追求者和实践者,她的阴暗命运结局是必然的,没有什么值得惋惜和同情之处。
柳依依先后有两个比较知心的女性朋友,一个是苗小慧,一个是阿雨。她们正好是柳依依的反衬。如果说,柳依依对爱情是信的,那么,苗小慧和阿雨则是不信的。因为不信,苗小慧对男性伴侣和男性追求者,一不讲什么原则,二也没有什么诚意,只要对我有利就行。她看男人,更多的不是看男人这个人,而是看他的口袋里的钱。阿雨是柳依依在公司里结识的朋友,年龄不小了,但还没有一个稳定依靠的男人,在工作上她跳来跳去,在和男性交往上也是今天一个明天一个甚至同时应对两个。这是一个不相信男人当然也不相信爱情的女人,因此,阿雨的处世哲学就是只看眼前,只认当下。阿雨有一个经验之谈,并以之教导柳依依:“亏了谁都不能亏自己,动什么都不能动感情。”也算名言警句了。有了这两个良师益友的反复提醒和教导,柳依依大开眼界,对这个世界、对男人、对爱情有了更多的了解,但她还是我行我素,痴心不改,对爱情仍不放弃。诚如柳依依母亲说的,一个人开始是什么人,最后还是什么人。
理想的爱情是她的信仰,这信仰在夏伟凯那里动摇了,在充满诱惑的现实世界里,这信仰不断地萎缩,在秦一星那里,这信仰便和她的身体一同沉沦了,信仰的丧失让她一天天成为一个旷世怨妇。在爱情的信仰丧失之后,她却没有抱定将激情转化为亲情的信仰。爱情被金钱和市场劫持了,爱情成为商品,可以交换,需要交换,必须交换。这是极端现实的问题,也是阎真的小说所直面的问题。
尽管柳依依有一份不错的工作,但她仅仅是在经济地位上独立了,精神上仍旧是匮乏的。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柳依依并没有如许多被抛弃的女性一样在毁灭感和孤独感中疯狂或自杀,而是在失望和痛苦之后沿着自己的生活轨道继续前行,并寄希望于自己的女儿不要重蹈覆辙。
阎真老师给柳依依寻找的幸福婚姻的出路是让“亲情看做家庭的基础”。舒适、温暖的夫妻关系是和谐婚姻必备的因素,婚姻的组建是要以感情为基础,而夫妻双方的感情来源于对彼此的欣赏与珍惜,由持久稳定的好感升华成为爱情,再由爱情中彼此的付出所累积的恩情作为基础步入婚姻的殿堂。你侬我侬的感情中日益相知相惜,最终选择携手相伴。所以,婚姻的基础是爱情而非亲情。爱人与亲人在属性上有一定的相同,但本质上是有区别的。男女两性地位上是平等的而非隶属。柳依依的婚姻出路是摒弃关乎名利的心态寻找一份真正适合自己的爱情,而不是虚伪的愚弄爱情,出卖肉体,无视灵魂并加以不幸的面具博取同情。
作者在书的前页将波伏娃的对于女性的观点与自己的观点进行了对比。波伏娃认为:“女人不是生就的,女性的社会形象是文明决定的。”作者认为女性既是生就的也受社会形象文明的影响。任何主体都会受到内外因的影响,而内因更是主体发展的根源。爱情的最高对象甚至不是寻找的那个对象,而是人类的一种追求自由和真正幸福的永恒精神。任何一个行走在爱中的女人都不会计较男人会给她怎样的金钱待遇,她唯一在乎的是那颗无上的心与缠绵的情。
灵与肉的双重具备是一个良性婚姻的前提。人之所以在婚姻中不觉幸福,或许是元素的缺失,或许是坚持了错误的东西。追求完美的人生的的确确需要更高的智慧,而聪明的女孩子应该要以她的智慧选择正确的方向并用认真与执着去夯实这个选择。那么女孩子要怎样才能具备这样的智慧呢?第一,要拥有一颗觉知的心。认识自身的独特性,明白想要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洞悉对方是否具备适合自身的特性以及无悔的坚持。第二,拥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寻求爱情的路途艰辛且具有很多的诱惑。但可以明确一点,爱上一个人的地位、名利、金钱,那绝不是人生中所称的爱情。第三,衡量成功男人的标准不是他的地位、金钱,是品性。我认为只有对自身品性不断追求的人才能堪称卓越。一个品性不端的人具有了不凡的财富和地位,那也只可能是“虚假繁荣”。第四,在不同的阶段,要调解心态。恋爱时,女孩子可以撒娇,可以适度的不讲理,但步入婚姻,要以一个伴侣的身份进入生活。尊重对方,关心、照顾对方这些都是最为基本的。埋怨和生气的女人永远都是丑陋的,没有男人会深爱怨妇,有的也只是容忍。第五,与时俱进。追随内心的道德操守是不容争议的,但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主流思想,作为一个女人,书香为伴才更容易通达,毕竟,只有行走在智慧中的女人才最为美丽。一个只强烈要求男人对自己负责的女人是可悲的。作为女人,应该有足够的坚强为自己买单。
柳依依的悲剧不只是简单的“色衰恩绝”的命运悲剧,阎真写出了这个悲剧复杂的内涵和深刻的根源。柳依依的悲剧由爱情悲剧、人格悲剧、家庭生活悲剧共同组成。三大悲剧生成的原初动力,皆因为女人的天性。
信仰的缺失与价值观的扭曲是不分男女的,婚姻、家庭成为这个社会中所有人的问题,也是不分男女的。因而才说,《因为女人》是一部真正的大悲剧———在其中, 女性被虚荣、软弱所支配,被卧室、金钱所束缚,被依赖和世俗所牵制。她们不得不追求年轻美貌,不得不力保青春,不得不向成功男人投怀送抱。遗失了信仰,冷冻了真情,陷入了绝境,直至最后爱情凋零,心若死灰……
【参考文献】
[1]龙长吟.现代女性的天然悲剧——评阎真长篇新
作《因为女人》[J].小说评论2008,(5).
[2]余开伟.消费时代被扭曲的女性——我对阎真小
说《因为女人》的质疑[J].理论与创作,2008,(5).
[3]王娟娟.因为女人,所以种种——阎真新作《因为
女人》中的男权意识[J].小说评论,2008,(5).
[4]魏颖.《因为女人》:一曲透视女性命运的现代悲
歌[J]理论与创作2008,(3).
[5]刘华沙.女性生存困境的深刻透视——读阎真的
长篇小说《因为女人》[J]小说评论,2008,(5).
[6]王筱欣,李兰.从男性叙事维度看《因为女人的现
代爱性描写》[J].中国文学研究,2008,(4).
(作者简介:维坊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