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江
[摘要]体育旅游是旅游市场的一种新产品,而体育旅游产业是旅游产业中一重要分支。通过对体育旅游与体育旅游产业性质的探析,以及对国内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概括,总结出体育旅游产业是后奥运时期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重点,并对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正向性因素、困境及解决思路进行初步研究。
[关键词]体育旅游 体育旅游产业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0220184-01
一、体育旅游与体育旅游产业
在探究体育旅游产业相关问题时,应从旅游产业与体育旅游相结合的角度出发。笔者将国内外学者的观点与体育旅游本身的内涵相结合,认为体育旅游的内涵应是以体育资源和体育设施为依托,为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提供娱乐、健身、竞技、康复、探险和观赏等各种服务,以及由此引起的旅游企业和社会之间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在此基础上,体育旅游产业应从属于旅游产业,并具有旅游产业所有的产业性质,与此同时,体育旅游产业还有其自身的产业特性,如体育旅游产业中旅游资源表现的特殊性以体育活动为主,以旅游者的参与为主要的旅游体验方式;体育旅游产业有其独特运作和管理的方法、手段、制度;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地域规模的宏观性;体育旅游产业发展与当地政府政策的支持密切相关等。
二、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正向因素分析
(一)体育消费与旅游产业发展的协调共进。和体育相关的消费的增加为我国体育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近些年来,我国掀起了大众体育的热潮,体育旅游产业已经成为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的第三产业,体育消费和旅游消费都属于较高层次的消费活动,必将成为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朝阳产业,凭借我国旅游业良好发展势头的东风,体育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势头良好。
(二)体育旅游资源的基础性保障。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同样需要体育旅游资源的基础性保障。我国辽阔的国土面积,悠久的历史文化,各具特色的民族传统,复杂的地理环境及多样的气候特征为体育旅游的开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文化条件。众多的名山大川,适宜开展登山、攀岩、野外生存等体育活动;颇具民族特色的旅游项目,为体育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体育旅游文化资源。
(三)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后奥运经济机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将对我国的体育旅游业产生深远的影响。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将整个世界的目光聚集到中国,更使我国人民以更高的热情关注体育。从奥运经济角度,体育旅游产业是最大的收益者之一,更值得注意的是后奥运经济为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持续、迅速发展提供了契机。从体育旅游产业发展角度考虑,后奥运经济对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的积极作用要远大于其消极影响,与其他产业所受的影响大为不同,有较强的独特性。因此,后奥运经济的引导性作用将为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较强的阶段性与操作性机会。
三、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困境与反思
(一)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困境
1.对体育旅游产业的状况缺乏整体把握,体育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与体育旅游相关的配套服务设施不健全,而另一些高档体育设施建设却超前于我国当前的生产力水平,造成了资源浪费。
2.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影响了体育旅游的推广和市场的开发,同时缺乏对体育旅游产品包装、卖点的营造,对体育旅游项目的宣传和营销手段单一;体育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形式老化、产品缺乏创新性。
3.体育旅游产业市场培育不够,成熟度不高,旅游者消费水平不高,体育旅游的潜能没有充分挖掘;此外,体育旅游产业的市场化程度不高,没有针对市场的供求、价格机制去生产产品。
(二)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困境反思
1.加强体育旅游产业的政府规制。政府应把握体育旅游业总体发展思路,高瞻远瞩,制定出体育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将其纳入到整个国家的旅游计划中,建立全国统一的旅游市场体系。明确体育旅游的管理部门,依法加强宏观管理,通过规范体育旅游产业市场竞争秩序,规范体育旅游业企业和经营者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并通过制定法律法规等,对体育旅游业管理的产业政策、投资政策、税收政策等进行约束和规范,引导企业及社会公众依法开展经营活动。同时运用行政监察和执法的手段检查、监督国家体育旅游开发管理的法规政策执行情况,保证体育旅游市场的有序、合法、规范运行。
2.优化体育旅游产品的营销管理。旅游企业在开发体育旅游产品时,要充分调研,掌握市场需求信息,考察和了解各地体育旅游资源分布情况,从民俗民风、起居饮食、婚嫁迎娶等方面挖掘当地传统文化的精华,合理而科学地设计旅游项目。针对我国体育旅游目标市场的特征,采取不同的旅游营销战略。首先要加强在国内的宣传,运用报刊杂志、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多种促销手段,提高体育旅游的影响力、覆盖面和科技含量,增强宣传实效,吸引国内游客参与体育旅游。拓展培训渠道,加快培养高层次体育旅游业营销、管理从业人员,最终形成产品与营销相配合的体育旅游业健康发展局面,实现体育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3.加强体育旅游业市场的规划管理。建立一套适合开展体育旅游的管理系统,形成浓厚的体育旅游大环境,制订产业政策,积极培育和发展体育旅游支柱产业,利用体育旅游产业关联度高的特点,带动整个旅游业的发展。要依靠法律手段来加强对体育旅游产品生产和经营的监督与管理,有效地调整生产者和服务者的经营行为。要抓好一批有开展体育旅游经验的旅行社,政府要在开发、规划、管理、宣传、促销中发挥优势,积极培育、扶持各类体联、体协和俱乐部,为开展体育旅游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最终促成多层次、复合式的体育旅游项目的形成,以真正深入地、有效地开发现有与潜在的体育旅游业市场。
参考文献:
[1]万怀玉、朴勇慧,我国体育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10):639-640.
[2]何乔锁,体育旅游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5,(3):24-25.
[3]杨赳赳,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对策,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4,(8):34-35.
[4]刘凯、丁勇,体育旅游的开发与对策,辽宁体育科技,2005,(6):19-20.
[5]张春锦、王晓强,我国体育旅游项目开发策略研究,争鸣与探究,2005,(2):99-100.
[6]戴光全、杨丽娟,体育旅游及其国外研究的最新进展,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68-74.
[7]张金桥,关于体育旅游的若干思考,辽宁体育科技,2004,(10):14-15.
[8]殷勤,我国体育旅游经营管理及发展对策研究,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3):37-39.
作者简介:
杜江,男,辽宁丹东市人,主要从事体育旅游产业、体育旅游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