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永洁
[摘要]数字化背景下的电脑和互联网为人类活动提供一个新的实践空间——虚拟存在;它标志着人类由静态的经验性认知的思维感觉方式进入到动态的信息化构制的思想现实领域,极大地增强认识及改造世界的主观预见和选择能力,为人类的自由生存创造必要条件。
[关键词]数字技术 虚拟存在 中介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0220185-01
虚拟存在是由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三维动画技术实现的数字化仿真效果,它使主体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环境。而所谓数字技术则是人通过计算机的载体,采用(0、1)的二进制数字序列组合方式来表达和构制存在的知识性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利用计算机电脑的高速处理数据能力,及时地跟踪处理在主体感觉器官上的输入与输出的信息。
虚拟存在使人类拥有了两个世界:一个是现实世界,一个是虚拟世界,现实社会场景和数字网络平台的相互交叉与包容,使人的存在方式也随之发生变革。虚拟所以要称之为虚拟,是因为在形式虚拟构成的这一事物,它对于我们是一种感性真实的存在,但实质上这一事物它不是原本的事物,而是一种数字化方式的存在,我们通过启动数码关系而使实际关系按人的目的运转起来,从而使人具有了一个普遍化的数字中介系统,它使人的劳动方式,生存方式具有了普遍的数字化意蕴,同时也使得客观实在具有了与人思维的主观构制关系。
希腊哲人毕达哥拉斯很早就注意及研究事物的空间关系和量的规定性,他认为数是万物的原型,万物是数的募本;由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数与形的概念,是事物区别的重要方面。数与形作为事物统一性的本质抽象,虽然不能代替物质内容的本体性,却可以表征物质形式的存在性。现代数字技术构制的虚拟实在,正是依承这样的哲学理念,应用计算机网络媒介,通过(0、1)的二进制数字序列组合方式来表达和构成事物发生、动转及其衍化的三维视屏体,它具有存在的形式和功能,是一个物理和心理双重汇合的实体空间。正像英国学者海姆所认定的:“虚拟世界是一个功能性的整体,它是平行而不是描述了或同化了我们所习惯的本原世界。”[1]网络所创造的虚拟空间,使得思维的过程具有了可感性,思维的结果也具有了实在性。
一、数字化存在是思维与存在统一的中介形式
数字化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提供的信息存储、加工和传输方式,是人类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相统一的中介形式,成为一种新的客观存在方式,并由此确立了相应的时空关系,数字化对象的客观存在性,使它在数字化时空里又具有明确的现实性。“数字化存在”作为一个具有探索性意义的哲学本体范畴,不仅用指物的存在,而且也用指人的存在,指人在数字化世界中获得的一种新的生存方式,是人类思想认识的一次突破性革命。
纵观认识发展史,人类思维经过了三次中介系统的发展变革,第一次称为是行为中介系统的变革,人类通过行为本身进行思维,是原始人区别于动物而具有自我意识的开端,这种思维与语言符号系统的思维比较,没有思维空间的稳定性和间断性,而且直接由其机理化的行动体现的思维,其思维空间与思维时间是一致的,因而这只是一种行为意识,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思维,正像黑格尔后来界定的:“主体等于他的一连串行动”。[2]
第二次思维中介系统的发展变革,是借助于语言符号系统的思维,是形成思维空间后的思维。人类从其行动中提升出语言和符号系统,从而使思维在语言和符号所形成的思维空间中运行,思维一旦形成了自己的符号空间,尽管思维时间是统一的,但与思维的空间却发生了分离;思维空间从思维时间中独立出来,从此才有了人类思维空间上的各种创造,有了想象力和创造力,有了逻辑空间、艺术空间,形成了人类思维前所未有的全新意义的巨大发展,创造了迄今社会所有的一切文明成果。
第三次思维中介系统的发展变革,便是目前方兴未艾的数字化表达方式,它形成了一次新的思维革命,其根本变革是把原本在思维空间中进行的思维活动转化为软件。“软件”便是看得见的思维,是一种程序化,行为化了的思维,所不同的是,“软件”反映的对象是思维本身,是思维如何进行思维,是把特定的思维活动进行行为化分解后的产物。二进制或未来多进制的数字表达方式,是把思维从头脑中,从思维空间中解放出来的中介方式,是思维行为化的中介工具,它使得思维的内容通过数码的表达并借助多媒体和三维动画技术而直接转化为思维目的的思维形态,变现成行为过程中一个看得见的可重复的实在系统,这种思维行为化恰恰是对远古时代初民的行为思维的否定之否定,体现了思维与存在相统一的时空共时性及其思想的现实性。
虽说虚拟存在只是通过人自身的符号和观念构造能力创造出的具有间接性和开放性的现实实在,但它又可以部分地摆脱对客观现实及其规律的依赖,也就是说,虚拟存在的价值不在于它是否“现存”而在于它的可能效用;虚拟与现实的界限不在于现实本身,而在于人的主观想象力;人们“虚拟”地实践某事物可以比“实际”地实践某事物更有意义,虚拟存在不是对现实存在的消解,而是对人的现实生存的一种延伸和补充。人类凭着这种新的思维方式,体验到在现实世界中难以找到的心灵的慰藉变成虚拟生存中的实在,虚拟存在标志着人的超越性和自由度的哲学范畴,是意识能动性的高度体现。
二、数字技术实现了思维内容与其实现形式的直接连续性
以往传统的思维表达机制,通常是以间断性来表达连续性的,因为行为、符号、数字都是一种间断的离散的存在,而事物实际的存在和过程则是连续的。思维要表述什么,必须要把运动的东西静止化,把连续的东西间断化,否则,思维便不能表达,因为我们使用的语言符号是一种不同于现实客观存在的思维表达,一种时空凝固的思维符号,因而思想不是现实,现实也不是思想,思想要成为现实,必须通过外部的物质实践过程。现在二进制的“数字化”表达,以(0、1)两个数表尽和虚拟世间万物,运算迅速每钞几百万次以上,使思维的建构和思维的实现方式直接显现化了,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思维的构制与事物运动连续的一致性,使思维与“存在”的程度逐渐贴近,揭示出了人类活动着的认识过程,既是不断运动和策略性的思维现实过程。人借助数字符号的物化形式把握客观对象的意义,同时又借助这种物化形式使意义在人与人之间流通。人们可以不必向以往那样处处受制于自然世界,而是能够通过自己虚拟的“世界”来实现许多过去可望而不可及的,甚至难以想象的目标,使自己的活动更加符合自己的目的,主体与客体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数字技术使我们对世界的构成,从求知性认识进入到求解性的认识;由问题知识的构成进入到目的知识的构成;从定义式思考进入到策略性思考;由静态的现实反映进入到动态的效果构制,它标志着人类实践手段的智能化、超地域性以及客观存在的可代换性,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的应用作为一种先进生产方式,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正在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劳动规则乃至生存的格局。
参考文献:
[1]迈矣尔 海姆(MYEKAEL HEIM),《从界面到网络空间──虚拟实在的形而上学》,上海科教出版社.
[2]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