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燕燕
[摘要]医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大学生群体,由于社会竞争、专业课程、就业、情感以及经济多重问题的困扰,使医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医学院校应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关心特殊学生群体,创造良好学习生活环境,提供人际社会支持,切实做好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关键词]医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0220154-01
一、医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专业学习问题
医学院校的管理模式和启发式教学,有别于综合类大学,使部分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医学院校的连年扩招,使教育资源配置和管理等方面相对滞后,部分优等生不再是校园中的佼佼者,心灵上的落差势必引起情绪的抑郁、焦虑。在独立处理各种问题时,这些缺陷就成为其社会适应和个人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障碍,也就必然会导致各种心理困扰[1]。医学生进入高校,专业课程繁重,与综合性大学学生相比缺少活跃的思维和主动交往的动力,因此人际交往能力普遍较弱,智力上的成熟和心理上的稚嫩形成鲜明的对比。
(二)恋爱的问题
大学生思想活跃,正值青春期的医学生接触到异性的人体结构及生理卫生的相关机制等医学知识,在成熟的性生理驱动下,潜意识中对异性的渴望变得强烈,但是医学生较综合类大学学生学业艰巨,学校方面不提倡在校学生谈恋爱。同时由于年纪轻社会阅历浅,思想单纯过于情绪化,恋爱方面又往往沉浸于强烈的浪漫情感体验,缺少责任感和稳定性以及对未来的预计。有的因失恋而陷入感情漩涡无法自拔;有的因单恋三角恋而颓废、烦躁、焦虑或有攻击性行为;有的对爱情茫然,甚至导致精神问题而休学、退学。
(三)经济的问题
主要集中在贫困、特困的医学生这个群体中。绝大多数贫困生来自农村,由于教学条件的局限,综合素质较其他同学有一定差距,缺乏个性,同时受经济拮据的困扰,容易产生自卑感、焦虑感、挫败感。他们有融入群体的强烈愿望,但又往往因为自身的问题变得敏感、脆弱、封闭,导致与他人出现矛盾和冲突。有得到周围环境支持的心理需求,却又不愿接受他人的同情和怜悯。这些问题导致其人际关系淡漠,学习成绩不理想,甚至出现更严重的心理问题。
(四)就业的问题
在大医院做一名医务工作者,拥有丰厚的收入,尊贵的地位,优越的环境和广阔的前景,这是医学生的梦想。然而如今自主择业、自谋出路的就业方式,把医学生推向市场,许多医学生深感前途莫测而不能自拔,这些都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强化了业已存在的心理问题。同时由于高校扩招的影响,毕业的医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导致竞争异常激烈,部分毕业生对就业期望值过高,因而找不到合适的岗位甚至最后错过机会,找不到工作。个人期望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而引发医学生强烈的困惑。
二、加强医学心理健康教育
(一)建立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体系
医学院校要高度重视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立由校领导负责,由学工处、教务处、团委、社科部等相关部门联合组成的心理咨询组织机构,网络体系。由心理学专业的老师组成的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医学生心理健康实践。针对当前存在的医学生心理问题有效地采取相应措施,注重心理健康的宣传教育、辅导讲座和师资培训,同时把医学生所学的一些与心理健康有关的课程纳入到整体的教育体系中,成为课程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帮助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供社会支持
针对在校医学生出现的人际交往问题,有效地帮助和引导学生学会如何与人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通过针对学生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来的焦虑、烦躁、孤僻等不良心理和情绪,查明原因,及时加以耐心引导和帮助,给与一定的社会、人文支持,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是社会网络中一个与心理健康有紧密关系的概念。Sarason等人认为,社会支持是个体对想得到或可以得到的外界支持的感知[3]。使他们既主观地认识自己,又客观地认识他人,用平和的心态面对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冲突矛盾,适应复杂的人际环境。
(三)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和高品位的学术活动,为医学生个性品质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促进良好的校风、班风的形成,有助于同学间关系的融洽。在良好的环境成长的学生心情舒畅,能很好的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调节心理机能,促进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和谐发展,鼓励医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创造机会让医学生走出校园,接触群众,认识社会,了解国情,用自身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为群众服务,锻炼意志和品质。通过送医送药送健康等与专业相结合的实践活动提高其遇到挫折的心理承受力,战胜挫折的意志力,融入新环境的适应力,促进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四)关注特殊群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关注特殊群体对不同情况不同背景的学生表现出的敏感、多疑、失落等予以积极关注和干预指导,做到有的放矢。对待新生、贫困生、毕业生分别有针对性辅导。尤其助困与育人有机结合。针对贫困生的个体特殊性,发掘其优势和潜能,并及时给与称赞鼓励,增强其自信,鼓励其参加群体活动;在学生就业求职阶段,帮助他们进行客观的自我定位,树立端正的就业动机;对有心理问题的危机学生进行矫正辅导,帮助他们调整心态,使其正确认识自己所犯错误的危害性,尽早摆脱阴影,树立起改正错误的信心。
医学生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后备力量。他们的知识水平,创新能力,心理素质,身体基础都关系着医学事业的长足发展。目前医学生心理健康不容乐观,心理困扰具有普遍性[4]。心理健康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没有心理疾病;其二是具有一种积极向上发展的心理状态[5]。我们要帮助医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素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正确认识自己,看待自己,引导他们学会处理人际关系,达到真正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刘素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4,18(3):227-229.
[2]马长永,影响医学生素质培养的个人理念因素探要[J].医学与哲学,1999,20(6):537-541.
[3]Sarason BR,Pierce GR,Shearin EN.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nd Working Models of Self and Actual Other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3,60(2):273-287.
[4]范中攀,采用SCL-90测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考刊,2007,29:23-24.
[5]林崇德,积极而科学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75(1):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