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宏
摘要:本项研究采用增加水稻秧苗在苗期的生长空间、延长秧苗苗期生产时间的方式,通过推迟插秧期的途径,达到缩短水稻在本田期返青过程从而实现节水的目的。
关键词:水稻 延后插秧 节水技术 研究
1 理论依据
根据土壤一植物一大气连续系统(SPAC)原理,利用水稻在苗期(3叶)-返青-分蘖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特征作为信息条件,在利用变化中的外界条件反馈于水稻本身,从而研究水稻秧苗生长过程中的异养(3叶以前),异养与自养转化(离乳3—4叶)和自养(4叶以后)3个阶段,俗称“秧苗弹性”。利用秧苗3—5叶期间的变幅及其弹性特点,寻求最适秧龄和最佳插秧时间,解决生产实际中“早栽不早返,栽早也变晚”的浪费水现象,达到节水增产高效之目的。
2 技术构成
在水稻生产实践中发现,水稻秧苗在3—5叶期间存有一定的“弹性空间”,如果有适宜的生长空间,秧苗即使在大棚内生长发育也不受到抑制,对这一区间可以人为的加以控制,最终并不影响产量及效益。目前,我省多数灌区的水稻育秧方式是塑料大棚旱育秧,稻苗在棚内的需水量较少。3叶1芯的稻苗,每日最多浇2次水,每次每平方米浇水0.005m3,即满足稻苗生长需要。插秧水稻每项公顶用秧量大都在100m2左右(普通盘苗500盘,简塑钵盘苗300盘),日需水量只有1m3,如果此时将秧苗移栽到本田里,本田在没用降雨的情况下,每公顷日耗水量大都在80—100m3左右,秧田本田用水比为1:80—1:100。此项技术就是利用秧苗这一“弹性空间”,延长秧苗在育苗棚内的生长时间,增加秧苗在苗期的生长空间和生长量,推迟水稻本田泡田插秧日期,缩短水稻本田返青期进行节水。
3 技术成果分析
3.1 不同盘苗的生长空间 同一品种,同一育苗时间,同样的管理方法,生长在同一塑料大棚里的盘苗,只是衬盘不一样,播种量不同,后期秧苗的生长空间也就不一样。普通盘苗与简塑盘苗的面积是基本相同的,普通盘苗每盘播种量50g,稻种千粒重以26g计算,播入盘内种子1923粒,每粒占有空间0.84cm2。每盘播种量100g,播入盘内种子3846粒,每粒占有空间0.42cm2。简塑盘苗每孔播种2—4粒,平均3粒,561孔盘播种1683粒,每粒占有空间1.14cm2。434孔盘播种1302粒,每粒占有空间1.47cm2。
3.2 不同盘苗的生长量 普通盘苗的群体是单株生长,前期表现较好,进入3叶1芯后,B处理苗明显表现生长空间不足,进入4叶期,由于生长空间狭小,秧苗争光夺氧,全部进行快速生长,常温下人为无法控制,必须进行移栽。简塑钵苗则不然,个体间分穴生长,有固定的生长空间,进入4叶1芯时就可以蹲苗,进入5叶期,由于孔内养分已基本耗尽,秧苗矮壮蹲实,不产生徒长现象,能充分发挥自身的“弹性”机理和特点。
3.3 秧苗生长量分析 从秧苗的自身表现可以看出,由于秧苗的生长 空间不同,秧苗的素质差异非常明显。到5月23日B处理秧苗株高达23cm,而单株茎粗却只有3.5mm,地上部百株干重4g,无分蘖,且发生了明显徒长现象。A.C二个处理,株高、叶龄、百株干重等比较接近,但A处理单株根数和百株带蘖明显优于C处理。D处理只有株高明显偏低(为壮苗的表现),其他均优于A.B.C三个处理。
3.4 最适生长空间与最佳生长量 从整个苗期的生长情况可以看出,在同等生产水平,同等管理的条件下,由于播种量不同,3叶后秧苗生长空间不一样,秧苗素质差异显著。B苗进入3叶后,无适宜的生长空间造成徒长疯长现象,需及时移入本田。A.D.C三苗还可延长在棚内的生长时间,以利达到最佳生长量。由此可见,延长秧苗在棚内的生长时间,每株秧苗在棚内的最适生长空间为0.9—1.5 cm2,不但能够达到最佳生长量,而且完全可以推迟3—5d插秧。
3.5 水稻本田生长量
3.5.1 不同插秧时间对根的影响 在同等生产的条件下,C.D二处理的盘苗新根发生规律基本是相同的。普通盘苗由于群体生长,它的根全部盘结在一起,插秧时将秧苗分开后,根部都程度不同的受到损伤,往往是根毛或多或少的脱落,插后2d才能发新根,有缓苗过程。简塑钵苗是个体生长,塑料钵壁光滑,较容易将钵内秧苗取出,根部不受损伤,插秧后24h即见新根,不见缓苗过程。
3.5.2 不同插秧时间对叶片生长的影响 不同插秧时间对主茎叶片生长无显著异,1d(20日)插秧秧苗的叶片4.5叶,插后3d无增长现象,插秧后5d增长0.2叶,达到4.7叶,到6月30日增长到12.7叶。3d(23日)插秧秧苗的叶片在苗床上就达到5.0叶,插秧5d后还高于1d(20日)插秧的秧苗0.2叶,到6月30日增长到12.9叶。5d(25日)插秧秧苗的叶片在插秧时就达到5.3叶,插秧后没有明显的停滞生长现象,到6月30日增长到13.2叶,比1d(20日)插秧的秧苗多出0.5叶。
3.5.3 不同插秧时间对分蘖发生的影响 从水稻单株分蘖生长情况看,1d(20日)插秧的B苗,由于秧苗在棚内的生长空间狭小,秧苗素质不强,加之在移栽时损伤,以使有的较小分蘖移栽后死亡,加上主茎返青期自身发展需要,1周后才见新的分蘖。而5d(25日)插秧的D苗,虽然插秧晚5d,但没有明显的返青期,插后带蘖的秧苗叶蘖基本不受伤害,2d后既有新的叶蘖发生,最终的有效分蘖高于早插5d的B苗。由此可见,适宜改进育苗方式,减少植伤,可以延长秧苗的苗期生长量,缩短移栽本田后的返青期,对水稻正常分蘖不但没有影响,而且充分利用了秧苗弹性机理及特点,可引发秧苗产生“爆发效应”,最终分蘖和成蘖率都高于早插5d的B苗。
4 影响因素分析
4.1 不同插秧时间对产量的影响 在本田生产管理水平相同的情况下,年际间重复试验项目的品种和处理都是统一标准,不同秧苗素质,不同插秧时间,其产量结果是不同的。将连续3年的考种测产结果进行比较,从中可以得出,每穴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最多的是D苗,推迟3d插秧为最高,推迟7d插秧与常规时间插秧持平。表现最差的是B苗,推迟插秧时间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逐渐减少,结实率和千粒重都有下滑趋势。从每平方米产量来看,D.A.C三处理秧苗推迟3d插秧产量呈上升趋势,这是秧苗在苗期有足够的生长空间,插秧后人为胁迫解除,产生“爆发效应”。而B苗则不同,推迟插秧时间产量逐渐下滑。这是B苗苗期没有足够的生长空间,秧苗徒长体弱致插秧后大缓苗,必须按期移栽。
4.2 不同插秧时间对产量影响幅度 D.C.A三处理秧苗推迟3d插秧,分别增产22.9%,8.7%,4.9%,推迟5d插秧也分别增产5.9%,0.4%,2.2%,推迟7d插秧则分别减产1.8%,17.3%,12.4%。B处理的秧苗按常规时间插秧已减产,推迟7d插秧减产幅度达33.2%。由此可以说明,适宜的减少秧苗播种量,每株秧苗苗期生长空间0.9cm2以上,推迟3—5d插秧进行节水是可行的,产量有增无减。
5 推广应用小结
此项技术成果在黑龙江省桦川县星火灌区应用两年来,取得了良好的节水增产效果。年均节水1071万m3,节水率达到11.25%,年增产水稻910万kg,增加产值1092万元,增产幅度达到9.37%,水份生产率提高23.8%。这一不需要增加投入,操作简单,科学合理,节水效果显著的技术成果一旦被广大稻农应用,不仅能缓解水的供需矛盾,更能使粮食持续稳产、高产、对科学利用有限的水资源,保持农业持续发展和农村的繁荣稳定,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