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思权
摘要:根据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我国区域经济良性运行的关键,在于如何处理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和落后的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共同富裕问题。之所以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就是国家为了谋求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之间共同富裕而进行的总体策划。所以本文就分析了以“都市圈”为目标重组我国区域经济结构需要考虑的政策问题。
关键词:都市圈 重组 区域经济 政策
0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国经济在总量及结构上均出现了与改革开放前极为不同的深刻变化。进入九十年代,中国经济已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生产要素空间结构不合理安排的情况也越来越突出,对中国工业化、城市化未来的进程形成极大阻碍。因此,如何认识中国经济空间结构的特点,找出符合国情与客观规律的区域经济战略思路,就是当前中国经济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以“都市圈”为目标重组我国区域结构,需要考虑以下政策问题。
1 首先需要确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一般来说,西方各工业化国家的区域发展规划,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日本在60年代以后四次制定国土规划,则始终是以防止人口过度集中为基本宗旨;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所制定的几个五年计划中,都把区域经济发展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虽然自“六五”计划以来有了从“沿海与内地”,“东、中、西”,和“七大经济区域”的区域划分提法的变化,理论界和实际部门也有若干种其他的不同划分,但区域政策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始终不明确。比如沿江经济带的划分根据只是其地理特征,而从铁路货运所代表的省际交流情况看,1994年湖北与省外的经济交流,只有不到19%是在沿江流域,四川的比重更低,还不到12%。这两省的省际经济交流主要是南北向而非东西向的,所以沿江经济合作虽然嚷了很多年,却一直难以取得显著成效。再如环渤海经济区的划分也是根据其地理特征,但辽宁的省际经济交流只有10%是在京、津、冀、鲁四省市,而山东与京、津、冀、辽的省际经济交流还不到12%。所以自改革以来,对我国经济区域的划分虽有过许多说法,但是由于离开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内在规律,就成了各有各的道理,谁也说不服谁的事情了。在具体规划中,则是在各个经济区域内谁都想当“头”,彼此争来争去,或者是我的规划不包括你,你的规划又把我抛弃在外,而各自所划出的腹地范围又都基本上重合在一起。这样的规划,显然难以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实际意义。
2 其次是通过改革来推动都市圈经济的建立
按都市圈模式重组我国区域经济,说到底是要从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出发,改变我国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所形成原有区域经济格局,这就必然要对原有的区域经济管理体制展开冲击。改革开放以来,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是,到底应该在多大的范围内进行“重复建设”。谁都知道,在我们这样一个大国,不可能只布局一座钢厂、乙烯厂和汽车厂,必要的重复建设是肯定需要的,问题是应该限制在多大的地域范围内。过去由于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又被条块分割的行政管理体制所强化,各级政府和经济主管部门在看到市场需求后都认为自己有理由另搞一套,最后是形成了各搞一套的局面。提出都市圈的设想,由于明确了在为来10~15年内可以进行重复建设的界限,就能够比较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按照每个都市圈内都安排一套相对独立的制造业体系的设想,针对到2010年的远景目标和目前的基础,应该对圈内的产业结构进行填平补齐,在这一范围内进行的重复建设都属必要的,否则就要严格禁止。对圈外其他地区则要按照需求与供给结构相对应的规律,根据其人口和人均收入水平的不同发展阶段,适当安排建设项目。但仅有目标还不够,还需要必要的体制保证,就是按照都市圈的划分,把经济规划和建设的权限放在九大经济区域内,为此就需要把原属各省的经济权限上收到都市圈一级。只有这样采能把经济或市场边界与行政管理边界最大限度的统一起来,才能把国家有计划的指导与市场为配置要素的基础这两个方面有机的结合起来。在都市圈内的各省仍可独立存在,但作用已应转向农业、交通和文教卫生等管理方面。按都市圈内各地区的经济功能要求重新划分省区也是可考虑的方向。早就有人提出我国的省区范围划分得过大,美国的国土面积小于我国却还分成50个州,我国目前的省区,除少数以外,作为独立的经济单元太小,作为都市圈内的功能单元又太大,如果把所划分出的九大都市圈作为九大行政区,在各区内再按经济功能划分出若干省,将有利于把经济边界的划分和行政边界的划分从上到下统一起来,避免二者分离的矛盾,但是应注意和未来新的都市圈划分相衔接。
3 改革开放以来,对我国城市化建设中大、中、小城市格局的安排一直存在着严重的争论意见
如果我国到2010年的城市人口比重达到60%,总数达到8.4亿,四分之一以上的大城市人口则意味着有2亿以上的城市人口是生活在大城市,而100万以上的大城市个数将从目前的32个增加到120~140个左右,200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将从目前的10个增加到30~40个,目前200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则有可能都发展成北京和上海那样的拥有1000万左右人口的特大城市。其他6亿以上的城市人口则将居住在1500个中小城市和10000个以上的小城镇。在每个都市圈内都将拥有150个以上的大城市和中小城市,都市内的中小城市环绕在各个大城市周围,就形成都市圈内连绵广阔的都市群或都市带。为了迎接我国大规模城市化时代的到来,我们必须根据只能在辽阔的平原地带才能发展大城市群的规律,在我国的主要平原地带选择出那些具有潜力的中小城市作为未来发展大城市的基础,并且按照建设都市圈的要求规划好大、中、小城市的布局。
4 改革以来,我国东西部经济增长差距呈不断拉大趋势,对如何看待地区间经济差异的扩大以及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看法,意见一直难以统一
1989年以来,我国开始出现一年一度的“民工潮”,而且呈愈演愈烈趋势,其人口流动的规模接近一亿,超过自秦汉以来各朝各代的历史水平,许多人把这一现象看成是内地省区经济不发达的反映,因此要求向内地转移收入以扶持内地经济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也确实出台了不少这类的措施,但是从结果看,除中部一些省份经济增长率出现了加快趋势,西部地区仍然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低谷地带。
前面已经指出,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平原土地要素匮乏。西方国家解决地区经济差异的成功作法是利用财富的转移支付,这种作法之所以成功,是由于欧美各国都不缺少平原资源,所缺的只是资本。这种作法对我国西北部地区的发展将会有很好的作用,因为我国西北地区的条件与美国西部和南部地区有某些类似,但是用在我国西南部地区的成效就不会那么显著,而且会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平原面积的减少越来越不显著。所以,解决西南地区的人口贫困和经济增长差异问题,关键不在于对这一地区转入资本,而在于从这一地区向外转移出人口,只有如此才能找到解决贫困人口问题和地区经济增长差异问题的希望。如果未来15年各地区间都保持同样的经济增长率,由于西南地区人口向东流出1亿,西部地区由于人口减少和人均拥有的资源数量增加,人均收入水平将会相应提高,四川省的人均GDP水平将从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6%上升到106.7%都市圈外其他地区将从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3.9%上升到83.1%;东部地区则由于由于人口增加相应减低了这一地区的人均收入水平。为此,在我国东部和中部平原辽阔的地区,就要有计划地建设大型都市群,以在未来若干年内进行前所未有的大移民。
在要求各大都市圈产业要各自独立,相对封闭的时侯,也同时要求他们要向国际市场开放。这种“对内封闭、对外开放”的区域经济发展要求,就是我国未来区域经济的特点和交通运输格局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