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研究

2009-03-14 06:59高鹏飞
关键词: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企业

高鹏飞

摘要:内部控制是随着企业对内加强管理和对外满足社会需要而逐渐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内部控制可以合理保证单位有效进行经营管理,提供可靠的财务报告和其他信息,保护企业财产的安全完整,保证有关政策、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实现企业整体目标。目前我国公司制企业在内部控制方面还存在和一定的问题,因此本文试图从公司治理角度提出完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

关键词:公司治理 企业 内部控制

1 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的相互关系

1.1 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都统一于实现企业的目标 内部控制的主要目标是减少虚假会计信息,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其基本目标仍是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而公司治理的目标是保证企业运行在正确的轨道上,防止董事、经理等代理人损害股东的利益。健全的公司治理是企业目标得以实现的保证,只有实现企业目标,股东财富最大化才能实现。因此,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都统一于企业目标的实现。

1.2 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同源两者的产生具有同源性 两者所面临的核心问题都是如何分权和制衡以实现企业效率的最优化。在委托代理关系的框架内,内部控制就是当委托人授权代理人从事某项活动时,为了保证代理人的行为能够符合委托人利益最大化的要求而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内部控制作为系统的一种制约机制,实施所有者对经营者及经营者对经营过程的控制,其根源是所有者与经营者间、上下级间的代理行为;公司治理结构是在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基础上产生的委托代理关系契约,因而其产生也源于由企业委托代理关系而出现的代理问题,因此两者具有同源性。

1.3 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都与一定的组织结构相适应 组织结构是企业为了便于管理,实现组织的目标而分成的若干个管理机构和管理层次,随着组织进入规范化阶段,制度和规程的繁多可能会束缚中层管理者和员工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由于制度在企业运转中的巨大作用,企业组织部门与部门,员工与员工之间的沟通减少,企业因此会出现一种缺乏人性化的情况,组织慢慢的僵化。为了克服这种组织结构带来的危机,就要建立恰当的内部控制制度与组织相适应,此时,内部控制在制度建设方面要以人为本,加强交流与沟通,充分发挥各个层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促进组织效率的提高和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2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2.1 内部控制在董事会—经理层层面控制薄弱 内部控制虽然是由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完成的过程,但在实际执行时,内部控制点主要集中在管理层以下的财务会计系统和业务执行系统,主要控制程序还是限定在CEO之下,针对的还是普通员工,而对于企业的高层即董事会与管理层的控制点较少,仅仅限于某些事情的高层授权。近几年发生的许多事件就是因为上层领导破坏有关的职责分离、授权批准等控制制度。因此,内部控制存在高层控制弱作用域。企业内部控制要得到有效实施,企业领导首先要重视并且带头执行。否则,企业内部管理只会一片混乱。

2.2 缺乏风险控制意识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能够生存,就必须重视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企业经营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风险有政治风险、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等,前三种风险对企业而言是不可控风险。如果管理层缺乏风险概念,不设置风险管理机制,当遇到风险时就会束手无策。从我国企业现状来看,不少企业管理者还受计划经济观念的影响,采取各种经营政策时,往往很少考虑可能存在的风险,缺乏风险控制意识,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

2.3 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 企业内部审计的主要工作是对内部控制的管理监督和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运行进行评价。内部审计本身就是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的再控制,应从第三者的立场上客观公正地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再监督,但由于我国许多公司的内审部门隶属于企业管理层,缺乏应有的独立性,无法做出公正的判断和进行有效的监督。

2.4 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力 从目前内部控制的制定与执行效果来看,大多数企业都会按照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制定一系列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甚至是严格逐级逐层的制定控制环节和控制点。但对内部控制是否有效的执行却存在明显的漏洞,如无人监督和难以落到实处,造成有章不循,有制度不依,处罚不严,使单位内控制度被明显弱化,内部控制形同虚设。这势必造成整个公司管理的无序性和随意性,严重扭曲了内部控制既定目标和应发挥作用的初衷,丧失了它的权威性,更谈不上在有效的执行好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上,确保内部控制质量。

3 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

3.1 完善内部控制环境

3.1.1 充分发挥董事会的作用 董事会要发挥其监督经营者的功能,发挥其在内部控制中的核心作用,关键问题是要保证董事会的独立性。构建我国的独立董事制度,关键是要设计一整套用以解决独立董事的功能定位、任免、资格、职权等问题的具体制度和一些必要的用以协调冲突的规范,使之确实能够在我国特殊的现实环境下行之有效。这些制度主要包括如下各项:确保独立董事应有的权力。独立董事有必要通过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薪酬委员会、提名委员会来行使权力;独立董事提议聘用和解聘会计师事务所,独立聘请外部审计机构和咨询机构;完善独立董事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报酬机制不仅有激励的作用,也是对独立董事的约束。

3.1.2 注重管理者素质与品行塑造 管理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管理者往往是内部控制设计和执行的关系人,其素质的高低,品行的优劣对于整个企业都有重大影响。董事及公司的管理层应建立并传达正直品行及正确的价值观,优化企业文化,使公司员工理解公司的相关政策,树立全体员工的是非判断标准,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下属人员。

3.2 健全内部审计的制度 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和管理中的作用勿庸置疑,而其在公司治理中也充当着重要的角色。为使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中更好的发挥其作用,最基本的就是要健全机构的设置,为内部审计作一个有利的制度安排。对于上市公司,由于其规模一般较大,业务也较复杂,所以应同时设置审计委员会和审计部。从机构隶属上来看,监事会、审计委员会、审计部分别对股东大会、董事会和总经理负责,同时三者存在着业务指导关系。同时,内部审计又要满足经理层的各种需要,若内部审计的一切活动都需直接由审计委员会决定,既无必要也影响效率,这就需要在董事会和经理层间就内部审计范围进行权限的划分。其中,以经理层为监督对象的内部审计活动,如对经理层执行董事会决议的监督、对经营业绩的鉴证和评价、经理离任审计等,均应由审计专门委员会组织开展;而以分权单位为监督对象的内部审计活动,如对公司其他职能部门、下属分支机构的监督、考评,以管理咨询为目的的专题审计活动,都可由经理层组织实施,但审计结果应报审计委员会备案,且审计委员会有权对审计情况进行检查。另外,对于监事会而言,它代表的是全体股东,其机构隶属自然是股东大会,因而其定位应是内部监督评价体系的最高领导者,在必要时可检查审计专门委员会组织的内部审计事宜,并对内部监督评价中发生的争议作最终裁决。

3.3 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3.3.1 约束方面 一是合理的授权控制,内部控制实质上是对企业经营过程中员工行为的控制,要把岗位的责权利严格确定下来,使员工的工作在制度的约束中进行。二是要建立适时的监控系统,让不称职的员工离开其岗位。三是严格的责任追究和惩罚制度,这是企业内控制度贯彻执行的根本保证。

3.3.2 激励方面 应借鉴公司治理中的激励机制,引入相应的激励措施进入业务执行层,提高基层人员参与内部控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具体来说:一是科学的目标管理。要组织员工参加有关工作目标的制定,并将企业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个员工,这样有利于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并使其主动维护企业的各项制度。二是制定科学的业绩评价体系。业绩考评机制由董事会或薪酬委员会对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以及人力资源部门对普通员工的业绩和履职情况进行考评,并据考评结果决定下一年度的薪酬、岗位安排等事宜。

3.4 加强对内部控制的信息披露 鉴于我国上市公司及许多国有企业存在的诸多问题,我国政府应该加强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要求,制订有关规章制度,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进行强制性规定。具体措施如下:

3.4.1 确定信息披露的内容 因为内部控制设计范围非常广泛,如果要求上市公司对所有内容进行披露,管理当局及公司等会大大地增加成本,而且目前许多制度尚不完备,即使全部披露不一定会收到很好成效,处于内部控制效益成本原则考虑,可以参考美国的做法只实行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即管理当局只要求公司就财务报告可靠性的内部控制出具评价报告。

3.4.2 确定信息披露的责任主体 要保证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准确性,保证内部控制责任落到实处,必须确定信息披露的责任主体,即内部控制由谁负责。我国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内部控制的责任主体,所有相关文件都仅仅强调监事会、审计委员会对公司内部控制的监督、审查责任,没有直接明确内部控制的制定和执行由谁负责的问题。针对我国公司内部控制环境的特点,应该把内部控制的责任主体确定为掌有实权的关键人物和实际负责公司资产安全和财务可靠性的高级管理人员。

3.4.3 统一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和审核的标准 为提高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报告的可操作性和可比性,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评价应当遵循比较统一的标准。建议审计准则委员会研究发布有关指导意见,在我国公司治理环境下,对管理当局内部控制报告的验证提供指导。

综上所述,良好的内部控制是完善公司治理的重要保证,健全的公司治理又是内部控制有效运行的基础。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规范会计行为,以保证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而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又能促进治理结构的优化。一方面,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降低契约的不完整程度,从而简化治理结构所引发的问题:有利于对董事会、经理人员和职工的行为进行监督、评价;有利于设计和实施激励机制。另一方面,内部控制处于公司治理设定的大环境之下,公司治理是内部控制的制度环境。只有在良好的公司治理环境中,内部控制系统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与效果,并加强信息披露的真实性。

参考文献:

[1]裘宗舜.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关键所在[J].会计之友,2005(7).

[2]陈萍.自愿性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J].吉林大学学报(自科版).2006(2).

[3]程新生.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组织结构互动关系研究[J].会计研究.

[4]王晓清.内部控制与信息披露的制度性分析[J].集团经济研究,2006(17)37.

[5]朱荣恩.内部控制评价[M].中国时代出版社.2002.9.

[6]汪晓红.中航油(新加坡)事件体现出的企业控制系统问题探析[J].经济师.2006(6).

[7]刘玉廷.强化单位内部约束机制的重大举措[J].会计研究.2001(9).

猜你喜欢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企业
2018上海企业100强
2016,中国企业500强发布
公司治理对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
公司治理与财务治理的关系探究
我国物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问题及建议
房地产开发企业内部控制的认识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
制造企业销售与收款业务的内部控制分析
新申请企业一经受理便预披露
新申请企业一经受理便预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