抉微阐幽探求历史本原 圆融博观彰显大家风范

2009-03-13 05:11李谟润
学理论·下 2009年1期
关键词:手记文心雕龙

李谟润

摘要:罗宗强先生《读〈文心雕龙〉手记》是继其《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等学界力作之后的又一大创获,对困扰《文心雕龙》研究学界一些基本问题作了精深的研讨。其学术价值与意义在于推动学界对《文心雕龙》研究向更细致、更深入方向发展,专著中体现出的学术思想与学术方法具有垂范意义。其学术思想与方法主要可概括为“抉微阐幽探求历史本原”与“圆融博观”的文学思想史式研究。《读〈文心雕龙〉手记》必将给《文心雕龙》的研究,甚而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的研究开辟出一片新的天地。

关键词:《读〈文心雕龙〉手记》;抉微阐幽;历史本原;圆融博观;文学思想史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9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02—68—02

罗宗强先生《读〈文心雕龙〉手记》(三联书店,2007年版),是继其《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等学界扛鼎之作之后的又一大创获。全书共收录罗先生精研《文心雕龙》二十余年所撰的十三篇学术札记与两篇附录,即《释“文之为德也大矣”》、《释“惟人参之”》、《读〈宗经篇〉手记》、《释“辞来切今”》、《释“五言流调”》、《释〈章表〉篇“风矩应明”与“骨采宜耀”》、《释“养气”》、《释“入兴贵闲”》、《释“阮籍使气以命诗”》、《刘勰文体论识微》、《刘勰文体论识微(续篇)》、《说“情”》、《说史识》、《工具角色与回归自我》、《〈文赋〉义疏》等十五文。

《读〈文心雕龙〉手记》举凡作者、版本、文字训诂、理论命题等几乎均已涉足的《文心雕龙》相关论文与专著中,凸显其独特价值与意义,主要有二:其一,推动学界对《文心雕龙》研究向更细致、更深入方向发展;其二,专著中体现出来的学术思想与学术方法具有垂范意义。相应地,其学术思想与方法,主要为“抉微阐幽探求历史本原”与“圆融、博观”的文学思想史式研究。

《读〈文心雕龙〉手记》大体为《文心雕龙》中某些曾为学界阐释、注笺而歧见纷呈辞句之训读。解读此类辞句,表面看似一辞一句之训读,无关宏旨。其实,它们都关乎对《文心雕龙》原著准确、深入的理解,属原著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问题或命题。如“文之为德也大矣”句中“文德”,关系到对《原道篇》逻辑结构、所原之“道”性质及对刘勰整个思想的准确把握;“惟人参之”之“参”,反映了以人比类天地,比象、比德传统思想,从中看出刘勰文学观中重自然、自然禀赋、情性气质及情性与外物交通的文学观念;对“辞来切今”的解读,涉及刘勰文学思想与其时普遍文学观念一致与否问题;对“五言流调”的理解,则涉及到刘勰对四言与五言诗歌体式的评价;“风矩应明”与“骨采宜耀”,则关乎刘勰之章表观与杂文学观念;“入兴贵闲”则触及文学创作心态问题及由此引出的杂文学观念;“阮籍使气命诗”中“使气”,与对阮诗特征的准确把握有关联,等等。

此类问题或命题如不加解决,就根本谈不上更深入、更准确地理解、研究《文心雕龙》。鉴于此,罗先生对此细加辨析,抉微阐幽,探求其历史本原。针对学界对“文之为德也大矣”不同阐释,罗先生逐类辨析,指出“道”无形无名,借万物以显现即“德”,文之得以为文,即因从“道”中派生而出,加上“大”指范围广大释义,即为此句正解;“惟为人参之”中“参”字,学界有“三”、“等齐”、“加入”等释义,新提一种参拟、模拟、效法之说;提出将“辞来切今”之“切”,释为“切合”,谓文辞之来,切合于今,似更合刘勰本意;释“五言流调”确切含义,即四言为诗之本体,五言为诗之变调;“风矩应明”是说文章所表达情思与辞采都应光明照耀,“骨采宜耀”言风情义理均应具光明之气象,从刘勰所论各体文章注意情思与辞采看,其文学观为杂文学观,此种观念应与文体发展过程中互渗有关;释“阮籍使气以命诗”为任其性情发抒写诗,等等。

探求历史本原,既为具体的实践,也是罗先生的理论思索。《说史识》一文,从《史传篇》中一段文字,提出三个理论问题:即如何对待史料,如何据史料重构历史与历史研究的主观介入问题。对待史料,主张尽可能搜罗史料,对留存史料真伪进行辨析。重构历史,主张进行历史还原,尽可能回到历史语境,研究事件起因、发展、结束、整个过程如何展开,一些话语在何种环境下言说,一些行为发生的诱因等。回到历史语境,对于思想史(文学思想史)研究显得更为重要。一种文学理论的提出,不与其时创作实际、生活风貌、社会思想以至提出者提出时之语境联系起来,就不可能理解其理论之确切所指。治史过程中主观因素介入,即以何种思想原则治史与感情介入问题,主张用当代思维方法、知识结构、是非标准、语言去解读历史,去再现、重构历史;并以深切之同情解读历史,与古人心灵沟通。

罗先生阐释问题或命题时,常将其置于对《文心雕龙》原著的整体阅读,置于《文心雕龙》研究史大背景下辨析诸家之解读,比照具体文学创作实践与其时文学思想发展思潮,追索其思想文化渊源及理论发展方向,因而具有一种圆融、博观的文学思想史式研究风范。

首先,是对《文心雕龙》研究现状的谙熟于心与卓越的识辨力。如“文德”一词,学界具代表性阐释有20家,罗先生归纳释德为功用属性、特点意义、文采、规律、道所派生和释文德为德教者等六类,并逐一辨析:释文德为德教与《原道》旨意不合,与下文无法连接;功用属性说其前提是将“文”理解为文章、文学,进而将“德”理解为属性功能,与刘勰此处所论之“文”泛指一切文采之“文”不合;特点意义说者看到“文”的泛指性质,但把“德”理解为特点意义,仍与功用属性说类,将结果视为开始;“文之为德”之“德”与“道”是体与用关系,规律说者,以现代人之思维把体用关系上升为规律,似缺乏历史感;王元化先生从道与德关系切入,道无形无名,借万物以显现即德,文之为文,即因从道中派生,如加“大”字为范围广大释义,便为正解。其他如“惟人参之”之“参”,“辞来切今”之“切今”,风矩应明”中“风矩”、“骨采宜耀”中“骨采”,“入兴贵闲”之“闲”,《养气篇》中所养之“气”,“阮籍使气以命诗”中“使气”,大抵如此。在对研究现状谙熟于心的基础上,罗先生洞晓各家之说之不足并加以辨析。

其次,对问题或命题的准确阐释,建立在对《文心雕龙》原著的整体把握。如释“辞来切今”,将其置身于《文心雕龙》全部二十九例用“切”语境中加以辨析,参照《体性篇》、《通变篇》、《宗经篇》、《明诗篇》、《章表篇》、《诠赋篇》、《才略篇》、《诸子篇》、《风骨篇》等文与“切今”相关的八体论述,《声律篇》、《丽辞篇》、《夸饰篇》、《事类篇》、《练字篇》等篇与“今”有关文学发展事实,做出准确阐释;《读〈宗经篇〉手记》一文,联系《原道篇》、《征圣篇》、《辨骚篇》、《体性篇》、《定势篇》、《风骨篇》、《情采篇》、《事类篇》与全部文体论,一一分析刘勰对诸文体发生、发展过程及各文体体貌要求的论述,指出为宗经即宗其为文思想实为刘勰论文之一重要理论核心;《说“情”》一文,则将《文心雕龙》除《情采篇》外,更多有关“情”散见说法,集中一处加以论述,了解刘勰关于情在为文时之作用及表现,情在文中位置等问题之看法,全面观照其文学思想。此外,释“风矩应明”与“骨采宜耀”、“文之为德也大矣”、“惟人参之”、“养气”等,大抵如此。

其三,理论阐释的深度,总与所论作家创作与生活实践结合,并与其时文学思想发展思潮联系,与思想文化渊源及理论发展方向相勾连。如《释“阮籍使气命诗”》一文,联系《文心雕龙》与伏义《与阮籍书》、《世说新语》等其他史料对阮籍为人记载或评价,结合《文心雕龙》与《诗品》对阮诗的评论,联系阮诗创作实践,考察《文心雕龙》七十九例用“气”情形,最后提出自己观点。《释“五言流调”》一文,联系《明诗篇》:“四言以雅润为本,五言以清丽居宗”论述,结合张衡、嵇康、张华、张协等人创作,以为张华之清就其情思格调清虚、清丽而言,而张协之丽则指其情词秀美、华丽。对清丽此种理解,完全代表其时文学审美主要方向,故释为“五言流调”,即四言为正体,五言为变调、别调。《刘勰文体论识微》一文,分析自《汉书·艺文志》、挚虞《文章流别论》、李充《翰林论》以来目录学考镜源流思想与对各部类含义的解释及略论功用,影响了刘勰文体论对各文体的溯源、释义正名、略论功用;指出自魏晋而来文学自觉思潮,影响了刘勰文体论中对各文体艺术风貌之要求;认为刘勰文体论在文学自觉之后存有反思痕迹,提出刘勰文体论以功用为本兼重形式的折中发展方向,等等。

从《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到《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明代后期士人心态研究》,再到《读〈文心雕龙〉手记》,罗先生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所体现出的学术思想与方法,得到不断开拓与完善。《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与《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将文学创作实践引入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研究,开拓了研究空间;《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与《明代后期士人心态研究》,将学术思潮、政局变化等外部因素对文学的影响研究引入士人心态中间环节,文学研究的深度进一步提升;从《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到《明代后期士人心態研究》,其共同点在于,属于对同一时代文学思想或士人心态做宏观的研究,是一种圆通式研究,追求历史本原的研究。那么,《读〈文心雕龙〉手记》所体现的学术思想与方法,则是一种微观、具体的,抉微阐幽式的历史本原追求,是一种楔入文学思想史研究印痕而更显圆融、博观的理论研究。

罗先生《读〈文心雕龙〉手记》所蕴含的学术思想与学术方法,必将为《文心雕龙》的研究甚而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研究开辟出一片新的天地!

(责任编辑/张一宁)

猜你喜欢
手记文心雕龙
工作室手记
“爱”的美妆礼物手记
《秘书工作手记》
阅卷手记——二次根式
《文心雕龙》的易学思想
略论刘勰对王粲诗赋的接受
《文心雕龙》选读
《文心雕龙》: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文艺理论巨著
刘勰《辨骚》再认识
手记影像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