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作为文艺社会学的中介

2009-03-13 08:27梁成帅潘晓华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09年1期
关键词:想象

梁成帅 潘晓华

[摘 要] 想象作为一种审美心理要素,存在于文学活动的全过程。本文尝试着把想象放在文艺创造和文艺欣赏的活动中,探析想象作为文学和社会中介的可能性、结构及建构功能。

[关键词] 想象;中介;文艺社会学

对文艺社会学研究的诸多视角中,“中介论”文艺观认为,文艺与社会之间的中介包括行为、价值、心理、形式、历史过程等等,这些中介构成了“中介论”文艺观的基本的维度,且每一个维度又包含着次一级的中介内容。在文艺心理社会学的维度,想象、情感、感知、理解等心理功能在其中起到的中间纽结作用无疑成为关注对象,接下来论述审美心理之一的想象作为文艺社会学的中介。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进而创造新表象的过程。依据内容的创新程度和形成方式的不同,想象可以划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叶圣陶说:“想象不过把许多次数、许多方面观察所得的融和唯一,团成一件新事物罢了。假如不以观察所得的为依据,也就无从起想象作用。”

朱光潜认为想象是“旧材料的新综合”。鲁迅说过:“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了深思,所谓‘天马行空似的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就是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因此,我们可以用想象来填补知识的欠缺。我们无法直接感知林黛玉的人物形象,但

是可以通过对于林黛玉的塑造想象出林黛玉柔弱、娇羞的形象。

想象可以成为“中介论”文艺观的中介有其深刻的根源,随着人们实践活动的深入,自然科学、心理学等不断地发展,深刻地推动了认识论的现代变革,同时也影响到对文艺美学中反映论问题的诸多思考。“文艺社会学的本义不仅在于确认文艺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而且在于寻找这两端之间的中介环节,探究它的结构与功能,并通过它揭示文艺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双向性互动。”

创作前的阶段为想象提供了其所需要加工的原材料即表象,原材料来源于社会生活,为想象的展开提供了现实基础。构思阶段是作家在情感、理智以及想象等多种心理功能协同作用下生成审美意象。启发阶段的重要心理为灵感的出现,灵感的特征的出现以充分想象为前提。传达阶段把表象加工形成新的形象付诸文字表达出来,时刻离不开借助于想象等心理功能对于各种字句的选择运用。

陆机在《文赋》中对想象论述中指出“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指的是创作者开始艺术想象前的准备,强调虚静的精神境界和表象材料的积累。“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指出了想象开始时,创作者停止了视觉及听觉的活动,想象跨越了时空的边界。“其致也,情曈昽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这写出了想象的结果是情感与形象的出现。“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这勾勒出了创作者超越有限进入了无限时空。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提出艺术创作中丰富的艺术想象活动以及作家的艺术思维过程是始终与客观事物和情感紧密联系的。想象贯穿于创作者创作活动的全过程,想象整合了原始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把社会生活的内容经由语言形式化为新的艺术形象。

文艺欣赏在作品与欣赏者之间展开,作品本身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欣赏效果,因为作品本身所包含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在欣赏过程中欣赏者并不对作品中的描述做简单的反应,想象、情感、感知、理解等心理功能在其中起到的中间纽结作用,应该说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性的力量,同时欣赏者的思想、情感、理想等以及影响这些主观因素的环境、气氛、背景等也在参与着作品意义的生成。鲁迅说:“《红楼梦》是中国很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谁是作者和读者姑且勿论,单就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接受美学中的“期待视野”是接受者根据他的出身、教养、职业、交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按照一定的方式构成的。“召唤结构”的作品内部留有无数空白点,期待着读者充分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去填充,这时欣赏者充分调动所有的已有表象在想象等各种审美心理的作用下重新建构新的表象。

罗贝尔·埃斯卡皮认为,欣赏者的“创造性的背叛”是“理解文学现象的主要钥匙之一”欣赏者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和现实需要借助于想象重新排列组合作品的意义,对作品的[上接第120页]本义进行有意或无意的曲解,形成了作品新的意义。

想象不是单一的心理现象,可以将其理解为一个心理运动过程。“想象乃是包含着若干要素和过程的庞大的家族,从知觉到符号、意象、内觉,直至在内觉终点所爆发的灵感,都是这个家族的成员。它们都具有想象性,都表现出创造力,而这种想象性和创造力又无不受到情感和理智的驱动和凝聚。”这些想象家族的成员作为不同的心理经验有着深刻的涵义,并且每一种心理形式又都有一定的生活基础。想象的过程通常伴有情感、理智等因素,其中所包含的情感逻辑,可以使主体走出创作的时空限制,填补生活经验的不足。创作者与欣赏者生活在现实生活中,从他已有的全部经验和知识出发介入文艺活动过程。美国文艺批评家M.H.艾布拉姆斯在其文学名著《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传统》中提出了文学四要素,即作品、作家、读者和世界。按照他所构建的文学观,我们对此做出的图示如下:

如图所示,我们对于想象的阐释,尤其是对于其作为中介可能性的考察和分析。我们有理由确认想象贯通了作品、作家、读者和世界之间的关系,整个文学世界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想象从中发挥着积极的建构功能,作家借助于想象把世界中的表象进行加工创造出文学作品,作家的想象联系着作品与世界;读者在阅读作品的同时运用想象把自己在世界中的人生经验灌注于作品中,读者的想象联系着作品和世界;想象成为联系作品与世界之间的众多纽结之一。

通过思考,任何形象都不是无中生有的凭空想象,构成新的形象的一切材料都是来自生活,取自过去的经验,不管想象创造的新形象多么新颖,甚至离奇构成新形象的原材料则永远来自对客观世界的感知。创作者利用想象塑造文学形象,欣赏者借助想象去阐释文学作品中所构成的文学形象,想象成为文学创造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成为文艺社会学的中介。

参考文献;

[1]叶圣陶:《作家论》,叶圣陶集[M]第9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

[2]鲁迅:《且介亭杂文·叶紫作〈丰收〉序》。

作者简介:梁成帅(1983—),男,山东郯城人,扬州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文艺理论、文艺美学研究。潘晓华(1982—),女,湖北孝昌人,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教师,主要从事文艺理论、电影美学研究。

猜你喜欢
想象
跟随想象,发现童年的无限欢乐
快乐的想象
自由快乐地想象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有效干预 想象无边
超乎想象的雨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先想想再想象——看谁想得妙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