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亮
[摘 要] 燕昭王(公元前311—公元前279年)是战国时期燕国一位非常有作为的国王。燕国在燕昭王时期达到全胜,疆域以及周边国家的关系出现了一些变化,并在285年完成“报齐”大业,成就一番伟业。本文试从政治地理学的角度对这一时期的燕国进行分析。
[关键词] 燕昭王;齐国;赵国
春秋战国时期,燕国地处北方,抵御东胡、匈奴等蛮族,为维护中华文明做出巨大贡献。在燕昭王时期,燕国的国力达到全胜,它的疆域、内部结构与周边国家的关系,都出现了显著变化。以前学者对这一时期燕国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也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譬如,学者陈平著有《燕国编年纪事会按》和《燕文化》等著作,对燕国有比较系统的史料整理与对比研究。此外,学者欧燕等人也有其独特见解,但很少有人从历史地理学角度对这一时期的燕国进行全面分析。
一、燕国的战略位置
燕国由于地处战争的边缘地带,具有十分特殊的战略位置:首先,燕国不是战争中心区,不是战国时期战火的主要战场,且国力微弱。燕国地处北域,且远离中原战乱区,战事稀少,南面受到韩魏的阻隔,离秦楚两大强国较远,“夫安乐无事,不见覆军杀将之忧,无过燕矣”。它不像韩、魏,是强国出征的必经之路,同时也是秦国等的“远攻近交”的主要打击对象。而且燕国十分弱小,它的国力大约也只有“地方两千余里,带甲数十万,车七百乘骑六千疋”,在七雄中是公认的较为弱小的。而战国七雄中“千乘之国”就有五个。时人也忍不住说:“燕,弱国也,东不如齐,西不如赵,岂能东无齐、西无赵哉?”在战国策中“弱燕”、“燕弱国也”、“燕小”等字眼可以经常见到。燕国的发展也是在齐国打败白狄以后开始发展壮大的。同时,燕国也是齐、赵所窥探的对象,在昭王之前,燕国多次成为强邻齐国的打击对象。它之所以能在春秋战国残存,并在战国末年一度强盛,或许正是得益于它的弱小。
其次,燕国是一股十分重要的制衡力量。在《战国策》中,苏代见燕王曰:“天下战国七,燕处弱焉。独战则不能,有所附则无不重。南附楚,楚重;西附秦,秦重;中附韩、魏,韩、魏重。可见燕国一直是列国间的一股平衡力。各大国都企图拉拢燕国作为自己的盟友,来增加自己的力量,削弱他国的力量。苏秦也正是看中燕国这一点并把它看作燕国一个重要的政治筹码进行纵横外交。秦国也注意到这一点,多次联合燕国,利用燕国打击它的劲敌齐国。韩非子也看出了燕国的战略态势:“燕襄王以河为境,以蓟为国,袭涿方城,残齐中山,有燕者重,无燕者轻。”同时,燕国进可攻,退可守,战略位置十分有利,如同《博物志》所云:“燕却背沙漠,近临易水,西至郡都,东至辽远,长蛇带塞,险陆相乘也。”以上正是燕国在战国中晚期所处的一个特殊的战略地位。
二、燕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燕与赵国的关系:从地理位置来看,燕在赵的北方,此二国和东方的齐国互成犄角,在小范围内形成了互相牵制的态势。但燕、赵相对弱小而齐国强,这就促成了燕赵联合抗齐的形势。从两国的历史来看,自春秋末期三家分晋到战国中晚期这一二百年间,燕、赵虽为邻国,但几乎没有大规模互伐的情况出现。这一方面由于燕国弱小,南面抵抗齐国已是疲于奔命,无力伐赵;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赵国面对中原各国及西面秦国的围困,亦无力伐燕。因此,燕、赵都希望谋求与对方建立长久的和平关系。因此,两国关系是比较友好而稳定的。故有子之之乱时,燕为齐所灭,赵武灵王将为质于韩的公子职送回国作燕王,并作发兵抗齐。
在燕昭王时期,由于赵国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强大起来,他对于燕国的威胁开始增大,而这时的燕国正处在休养生息的阶段。这一时期两国的关系见于文献是:“今赵之攻燕也,发舆号令,不致十日,而数十万之众,军于东垣矣。渡呼沱,涉易水,不致四五日,距国都矣。”可见当时赵国由于秦国和魏国的阻挡而向北发展已经开始对燕国构成了威胁,赵国的实力增强是燕国所不愿看到的,但由于燕国的任务为“复齐”,所以两国还是以联合为主的。当时赵国的谋士李兑就准确分析了:“齐、燕离则赵重,齐、燕和则赵轻”的情况 。他认为应该改善与燕国的关系,要达到“燕、齐疑,则赵重矣”的目的。当时燕国的既定国策是报复齐国,燕国也采取利用赵国,恶化赵国与齐国关系的政策,所以燕国与赵国的关系很受燕国“报齐”的影响。恶化齐、赵关系的工作主要是由苏秦完成的,从而使“齐勺(赵)之交,壹美壹恶,壹合壹离。”达到 “燕非与齐谋勺(赵),则与赵谋齐”的目的。同时,赵国也在这个时候需要燕“附赵”,以助它抗秦东进,并遏制齐国,发展本国军事。所以,两国有联合的可能。可以说,通过苏秦的活动和燕昭王的努力,燕赵两国在这一时期基本形成统一阵线。在齐国灭掉宋国后,兼有宋以前所有的楚淮北地,这就引起了赵国的恐慌,决定惩治齐国,就有后来的五国伐齐。
与齐国的关系:齐国在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具有较雄厚的实力,从春秋早期的齐桓公开始,它就一直对周边国家进行控制,窥探邻国的领土。在战国的早、中期,齐国对燕国就进行军事进攻,这在战国后期愈演愈烈。而燕国由于“弱”、“小国矣”,一直处于一个战略防守的态势。在战国后期,齐国多次进攻燕国,给燕国带来了沉重打击。其中公元前315年,齐宣王利用燕国内乱,支持燕太子平和市被攻打子之,使燕国几近崩溃。齐宣王还命田章帅五都之军和北地之众大举进攻燕国,占领了燕国的国都,实施残暴的统治,使两国的关系恶化到极点。《史记》记载如下:“将军市被与太子平谋,将攻子之。诸将谓齐宣王曰:‘因而赴之,破燕必矣。齐王因令人谓太子平曰:‘寡人闻太子之义,将费私以立公,饬君臣之义,明父子之位。寡人之国小,不足以为先后。虽然,则唯太子所以令之。……孟轲谓齐王曰:‘今伐燕,此文、武之时,不可失也。王因令章子将五国之兵,以因北地之众以伐燕。士卒不战,城门不避,燕君哙死,齐大胜。”正在子之之乱之后,“燕子之亡二年,而燕人共立太子平,是为燕昭王。”燕昭王即位后,燕国开始图谋报复齐国,但由于燕国的国力尚弱,所以只能采取隐蔽、曲折的方式报复齐国。故此,燕昭王采取了苏秦的建议,相约以苏秦为“死间”前往齐国,实行保持燕、齐的关系,恶化齐国与赵国关系,促齐攻打宋国,使齐成为众矢之的策略。苏秦为燕国制定的战略在《战国纵横家书》也有记载:“自齐献书于燕王日:燕齐之恶也久矣。臣处于燕齐之交,固知必将不信。臣之计日:齐必为燕大患。臣循用于齐,大者可以使齐毋谋燕,次可以恶齐勺(赵)之交,以便王之大事,是王之所与臣期也。臣受教任齐交五年,齐兵数出,未尝谋燕。”正是由于苏秦计谋,保证齐国不对燕国进行侵伐,进而为燕国积蓄实力做准备。同时,苏秦又极力劝齐王攻打宋国,一方面可以利用攻打宋国,转移齐国注意力,使燕国免受齐国的攻击;一方面可使齐国获得宋国肥沃之地后,引起秦、赵等国的征伐。公元前285年,进攻齐国的机会成熟,燕国“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湣王出亡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此次战争,彻底打击了齐国,齐国从此一撅不振,而燕国国力在此时也达到了顶峰。
三、小结
总之,燕国与齐国的关系在燕昭王时期,前期(包括燕昭王以前)基本是齐国处于攻势,燕国处于战略防守,燕国以委曲求全为上策,暗中制定报复齐国的政策;在乐毅率五国军队攻打齐国以后,燕国强大起来,暂时对其处于攻势。
参考文献:
[1](汉)刘向.战国策(下)[M]、燕国策[M],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本),1978
[2](明)董说.七国考[M],中华书局,1998:140
[3]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M],文物出版社,1976.
作者简介:陈亮,男,吉林省吉林市,武汉大学历史系07级硕士研究生,历史地理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