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丹
[摘 要] 巴金长篇小说《寒夜》中曾树生形象在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曾树生形象是“五四”新女性形象的丰富和发展。本文仅针对这一典型人物的思想性格及其形成原因做了简单分析。
[关键词] 《寒夜》;曾树生;性格特点
《寒夜》是巴金先生在旧社会最后一部创作,也是他迄今为止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巴金在《寒夜》中成功地塑造了三个人物形象,特别是曾树生——书中的女主人公,她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饱受非难、争议的人物,并以其丰富性和复杂性拨动着我们的心弦。
读过《寒夜》的人几乎无不对这位美丽而凄婉的女性给以极大的关注,并产生出一种探究的兴趣和冲动。在我们眼中,曾树生是个不含一丝人为雕饰的、普通又不普通的中国小资产阶级知识妇女形象。是什么使得曾树生这个形象看似普通却又不普通呢?通过了解她的思想性格特点,我们可以从中得知一些缘由。
一、曾树生的思想性格特点
(一)曾树生善良温柔但并不恪守“三从四德”
曾树生有着中国妇女传统的美德——善良温柔。她面对婆婆的辱骂和威逼,她仍尽力地照顾着丈夫,照顾着儿子,照顾着整个家。尽管在树生的心里她对汪文宣已经没有爱情,有的只是怜悯和同情。面对一个体弱多病,性格软弱,无论从精神上还是物质上都不能给她满足的丈夫,树生仍在尽一个妻子的义务与责任。她在给丈夫的长信中深刻反省自己,她责备自己不配做妻子、母亲,她忏悔自己不是一个好女人。特别是当她得知丈夫已死的消息,她的忏悔是令人震颤的。她觉得是自己毁灭了丈夫,失去儿子就是对她的惩罚。树生的忏悔正是她内心深处的善良天性的表现。
(二)曾树生是勇敢的又是懦弱的
首先她走出家门,走进学堂,接受新思想,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婚姻自由。后来她面对生活的重压,勇敢地担负起养家的责任。她敢于向灰色的、毫无生气的家庭生活提出质疑,“这就是我们的生活,永远亮不起来,永远死不下去”。“她要救出她自己”,这正体现出曾树生是在不满与反抗中勇敢地寻求自身的解放。曾树生与婆婆之间的矛盾激烈,工作不尽人意,生活并不幸福。后来通过出走,来逃避现实。即便这样,树生没有像巴金笔下的其他的女性形象那样,要么投入到抗日救亡潮流中,要么积极投身社会运动。她只是在为自己活着,从头到尾她都不曾站起来真正的斗争过。
(三)曾树生具有独立人格和信念
一直以来,无论是在精神上,还是在经济上,曾树生都是一个独立的女性。曾树生是一个学教育的大学毕业生,在大学读书期间,就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立志要在教育事业方面干一番成就。抗战的爆发,她的理想也在残酷的社会现实面前灰飞烟灭了。虽然在那样残酷的环境下,她仍然是利用已有的条件, 她靠着自己的漂亮和能干,在大川银行谋得一个职位。尽管只是去当一个“花瓶”,她始终是依靠自己来供养四口之家的生活。
同时,她没有像一般妇女那样完全放弃自我,作传统的家庭的贤妻良母;相反,她所选择的是背离传统思想对女性的角色定位,去努力追求自身的价值。
二、形成这种性格的原因
(一)主观原因
“五四”运动唤醒了大批青年,使中国妇女的命运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曾树生像其他人一样接受了现代文明思想,要求个性解放,婚姻自主。冲破了封建家庭的牢笼,自主选择理想的婚姻和爱情。对于大部分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五四”运动只能是解脱了他们思想上的羁绊,感情的闸门,但未来路如何走,由于缺乏正确的思想引导,再加上不注意自身思想的锻炼,最后形成了不正确的人生观,曾树生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以至于她从某种意义上看来是懦弱的。在中国,封建思想的文化的根基根深蒂固,即便曾树生是一个新时代的女性,纵然她有着新思想,新观念,她的骨子里仍然充满着传统文化的细胞,善良似乎对她来说就是一种天性。
(二)客观原因
我们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超越时代,因此曾树生的性格形成及发展,除主观原因外,更多的则是社会客观原因所造成的。《寒夜》的故事是发生在抗战后期的陪都重庆。当时战争前途未卜,物价飞涨,难民纷涌,死亡、疾病等阴云笼罩在陪都人民的心头。她生活在黑暗、混乱、腐败的环境中。曾树生身处于政治、经济、社会、家庭等多重复杂关系之中,她的生活就是那个时代社会的缩影,没有勇敢独立的个性,她难以在那样的环境下生存下去。
曾树生是巴金创作的一系列人物中最成功的形象之一,也是巴金特别喜爱的一个人物形象。她实际上就是那个历史时期一系列的知识分子形象的一个代表。在旧时代临近终结的时候,在最寒冷的夜晚,她特有的性格特点使她在苦苦挣扎中寻找自己的出路和归宿,也显现出了她的普通与不普通。
参考文献:
[1]巴金.寒夜[M].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
作者简介:张丹(1982—),女,四川广安人,广安职业技术学院中专部助教,大学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