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收支调节理论评述

2009-03-12 09:29傅凯云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9年6期
关键词:国际收支货币弹性

傅凯云

提要国际收支理论主要产生于金本位制度时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固定汇率制度时期。在汇率不变、汇率有限变动及汇率完全自由浮动的情况下,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调节机制有相当大的差异,各种国际收支理论从不同的经济环境、前提出发,提出了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及调整方法,至今在多样化的国际社会都有较大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理论评价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所阐述的是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及调节方式,它是各国货币当局用以分析国际收支状况和调整国际收支行为的理论依据。早在15~16世纪,重商主义就着重研究贸易收支问题。最早对国际收支系统进行分析的理论可以追溯到1752年大卫·休谟的“价格-铸币流动机制”理论。但国际贸易理论真正得到发展是在20世纪三十年代金本位制崩溃以后。在面对各国的国际收支状况一度陷入前所未有的混乱局面时,各国的经济学家才对国际收支进行新的理论探索,相继出现了弹性论、吸收论和货币论,推动了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的发展。20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国际收支危机开始频频爆发,货币危机理论迅速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焦点之一,经济学家先后建立了三代国际收支危机模型(或货币危机模型)。20世纪八十年代初,托尼·克列克和瑟沃尔等一些来自发展中国家或发达国家中从事发展问题的学者,提出了结构论,进一步丰富了国际收支的理论分析。下面对上述国际收支调节理论做简要的梳理,及其在我国的应用。

一、各理论内容简介

(一)价格-铸币流动机制理论。价格-铸币流动机制以金本位制下的黄金自由兑换和自由输入、输出为背景,以古典货币数量论为理论基础,分析了黄金流动对进出口贸易进行自动调节的机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金本位制时期,西方各国政府在国际收支调节方面都一直奉行这一理论。休谟认为,如果一国的国际收支发生逆差,其汇率就会下跌至黄金输出点,而发生黄金外流现象。黄金的流出减少了该国的货币供给量,根据货币数量论,将会使其国内物价水平下降,致使该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加强,从而发生促进出口、抑制进口的作用,于是国际收支得到改善。反之,发生顺差的国家,由于黄金流入,货币供给量增加,致使物价上涨,削弱了其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因而进口增加,出口减少,于是国际收支逐渐恢复平衡。(图1)

(二)弹性分析理论。弹性分析理论是以进出口商品的供求价格弹性为核心,来论述货币贬值对贸易收支差额的影响。它最初由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提出,后由英国经济学家琼·罗宾逊和美国经济学家勒纳等加以发展。弹性分析法着眼于价格变动引起的国际收支调整,其基本思路是,货币贬值通过影响国内外相对价格体系进而对国际收支发生作用。该理论认为,如果商品的供给弹性无穷大,只要进口和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的绝对值之和大于1(即马歇尔-勒纳条件),那么本国货币贬值会改善国际收支状况,从而纠正了早期的货币贬值一定有改善贸易收支作用和效果的片面看法。

(三)吸收分析理论。吸收分析理论是20世纪五十年代初由经济学家詹姆斯·米德和西德尼·亚历山大在关于弹性论的激烈争论中系统地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弹性分析理论过分注重贬值的相对价格效应,而忽视贬值的收入效应,因而往往会造成经济政策制定方面的偏颇。吸收论基本思路是,国际收支的差额由国民收入与国民吸收间的差额决定,所以一国国际收支状况的改善,既可以通过提高实际国民收入来进行,又可以通过降低国内吸收来进行。

(四)货币分析理论。货币分析理论是随着现代货币主义的兴起,产生于20世纪六十年代末,发展成熟于七十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是蒙代尔和约翰逊等。该理论认为,国际收支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货币现象,一国的国际收支不平衡是由国内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失调引起的,同时国际收支不平衡也会直接引起国内货币供给量的变动;还认为,一国货币供给是由中央银行的国内信用和外汇储备两部分构成,而货币需求则是价格、收入和利率等有限变量的稳定函数。所以,货币分析理论强调货币政策的运用。

(五)国际收支危机理论。20世纪七十年代前,对货币危机研究较少。萨兰特、亨德森和克鲁格曼等人填补了空白,建立了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萨兰特、亨德森在研究黄金价格稳定机制的过程中,从理论上论证了这种价格稳定机制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且极易遭受毁灭性的投机冲击。克鲁格曼首创理性投机攻击模型,分析了在固定汇率制下,由于基本面的失衡,致使国际储备枯竭而造成固定汇率制崩溃的货币危机。这是一种由实际经济决定的货币危机模型,体现了固定汇率制度与宏观政策的冲突。

奥伯斯菲尔德建立的模型是克鲁格曼模型的进一步发展,通常被认为是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他认为,必须存在某种机制来协调市场参与者的预期行为,才足以驱动经济从无攻击均衡点向攻击均衡点跳变,但多重均衡点的存在无法提供对协调机制的解释。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主要是与实际经济基础无关的货币多重均衡模型,认为货币危机的发生完全是一种“自我实现”式的危机,即货币危机发生的时间是随机的,一场本不会发生的货币危机也会因市场预期的作用而发生;货币危机的发生并不是要以经济的基本面状况是否恶化作为充要条件。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及后续影响,使第三代货币危机模型产生。它包括道德风险假说和流动性不足假说。道德风险假说从信息不对称角度出发,着眼于对银行体系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分析,认为由于资本市场的不稳定性和“金融恐慌”心理,在羊群效应作用下,普通的流动性不足问题可能演变成大规模的货币危机。

(六)结构分析法。结构分析法认为,国际收支的结构性不均衡,是长期经济增长缓慢和经济发展阶段落后引起的,反过来又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转变的障碍,导致恶性循环。货币分析法及以前的吸收分析法忽视了经济增长供给方面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该理论提出,调节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政策重点应放在改善经济结构和加快经济发展方面,以此来增加出口商品和进口替代品的数量和品种供应。

二、理论比较评论

国际收支理论是国际金融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及时、有效地调节国际收支的失衡。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和经济思潮的更替,国际收支调节理论也在不断发展,趋于完善。

一种国际收支调节理论是否对一国货币当局制定调节措施有借鉴意义,关键是取决于该理论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国际经济形势,而不能简单地评价孰好、孰坏。

虽然在金本位制崩溃以后,价格-铸币流动机制理论已不能很好地指导实践,但在当时是一种进步。价格-铸币流动机制理论根据黄金的流入与流出对物价水平的作用,从根本上驳斥了重商主义的贸易差额说,打破了重商主义理论的桎梏。另外,大卫·休谟提倡自由贸易和政府不干预主义,在当时恰恰迎合了资本主义处于上升时期所要的自由放任的思潮。但是,休谟的理论是以货币数量论为基础的,他的这种从货币量变动影响国内物价变动,再引致贸易差额变动的推理,需要一个基本的既定条件,就是进出口弹性条件。而且,随着金本位制的崩溃瓦解,该理论也就失去了实质的指导意义。

各种理论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背景和需要解决的难题。20世纪三十年代,国际金本位制崩溃,各国的国际收支状况一度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混乱局面,实践要求经济学家对国际收支问题作出新的理论解释。现代国际收支调节理论就应运而生了,主要包括国际收支调节的弹性理论、吸收理论和货币理论。这三种理论试图从不同的侧面来解释国际收支问题,它们是相互补充的,而不是相互替代的。

20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迅速发展,国际经济、贸易、金融和投资各方面变化莫测,随着各种创新的产生,国际收支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原来的一些理论已不足以解释当前复杂的国际收支现象。国际收支危机理论和结构分析法以及其他一些新理论,均从不同的角度来试图解释当前复杂的国际收支问题,是对国际收支理论的补充和丰富,在各国进行国际收支调节中起了不同程度的重要作用。但是,新理论还需要时间和实践的见证和经济学者们不断的努力和完善。

三、国际收支调节理论在我国国际收支调节中的应用

1994年以来,我国国际收支持续顺差,不仅经常项目大量贸易盈余,而且资本与金融账户也有大量盈余,造成了我国国际收支的“双顺差”现象。在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共同作用下,我国的外汇储备迅速增加,说明了我国国际收支结构的不合理性。我国国际收支的“双顺差”现象还成为了西方国家批评人民币汇率低估的主要依据,这对人民币汇率产生了巨大的升值压力。汇率政策作为国际收支均衡的主政策,其取向需要以汇率对国际收支影响的效果为依据,因为一国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不同,汇率对国际收支调节的作用是有差别的。因此,人民币汇率的调整能否对我国国际收支的巨额顺差进行有效调节,成为国内外专家学者讨论与研究的热点问题。相关研究采用弹性分析法和货币分析法等,虽然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但从不同的视角分析,为货币当局制定国际收支调节政策提供了参考。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猜你喜欢
国际收支货币弹性
为什么橡胶有弹性?
为什么橡胶有弹性?
一国货币上的面孔能告诉我们什么?
注重低频的细节与弹性 KEF KF92
国际收支分析
国际收支
国际收支间接申报问答
弹性夹箍折弯模的改进
国际收支分析
古代的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