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局:2008年的中国电影

2009-03-11 06:49
艺术评论 2009年1期

高 山

2008年的中国,恭逢奥运盛世,却也遭遇多事之秋。年初南方雪灾、年中汶川地震,年底经济风暴。这悲悲喜喜之中,2008年的中国电影克服了重重不利因素,依旧保持着强劲的上升势头。至年底,国内大中城市的银幕保有量已经超过4000块,全年票房总额有望达到43亿元人民币。

笔者写作本文之际,一年一度的贺岁档战火正酣,作品空前增多、类型愈显驳杂是今年这一档期的突出特点。先有一众都市型男靓女暖场预热(《桃花运》、《爱情呼叫转移2:爱情左灯右灯》),随后《梅兰芳》和《叶问》相继登场一显宗师风范,紧接着,暌违喜剧数载的冯老师携群众最爱的葛大爷也以《非诚勿扰》之名驾到,接连抖落的喜剧包袱之外,更让观众见识到一个内里温柔的中年男人的浪漫。变局,是笔者想到用以表述2008年中国电影整体风貌的关键词。

大片变脸:多元与务实

以2002年岁末的《英雄》为起点,中国的本土大片已经行至第六个年头。其作为电影市场的主力这一点至今未有改变,但古装动作大片独领风潮的现象已然不在,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多元的类型风貌与更加务实的市场姿态。大片的转向实则从上一个贺岁档便有征兆,堪称历年古装大片中成熟度最高的《投名状》票房不敌近代战争戏《集结号》,周星驰改走亲情路线的《长江七号》在一片质疑声中虏获2亿票房,就连周杰伦勇挑大梁的都市体育动作片《大灌篮》都轻松跃过亿元门槛,这一切都令制片商和院线经理大喜过望:古装动作类型的大片绝不再是唯一的救市稻草,观众对于其他类型大片的容纳度越来越高。

如若仅从投资规模来看,2008年可划归“大片”阵列中的影片至少有《江山美人》《三国之见龙卸甲》《黄石的孩子》《功夫之王》《赤壁》(上)《画皮》《梅兰芳》等;如若参考市场运作与社会认知度等方面的因素,或可再加上《叶问》和《非诚勿扰》,类型包含古装动作、近代历史、名人传记和都市情感种种,而它们的市场表现和是非成败则分别昭示着国产大片变脸的几种路向。

首先是感官大片退热、历史和文化大片登场,扛起这一杆大旗的首推《梅兰芳》。前两年,古装动作类型大片用尽心思铺排场景和编织动作,着力感官渲染,在将观众唤回影院的同时,“架空历史”、“文化贫血”之类批评一直不绝如缕。《梅兰芳》由于传记片的类型属性使然,切不断与历史的联系;而主人公作为中国近现代的首席京剧大师,丰盈的文化韵味自也不在话下。难得的是影片在梅兰芳三段生平的呈现之余,更着力刻画出一个新旧夹缝和国难危局下求得尊严的孤独灵魂。尽管剧情多有掣肘、技法稍嫌保守,但勇于将一个已被神话了的人物置于时代囚徒的境遇之下,仅此一点,便高出国内以往的人物传记片一大截。这种文化自省的意识尤为可贵,它使得我们今后在品评国产大片的时候,除了票房标尺之外,更多了一重文化的向度。

另一部与《梅兰芳》有着类似趋向但令人倍感意外的影片是《叶问》。尽管也称一代宗师,但叶问的知名度实则非常有限,连片方也不得不将“李小龙恩师”的字样印上海报用以招徕观众。然而当我们怀着去看一部正统武术电影的期待而接触《叶问》之际,却获得了远比想象丰富的观影体验。当然,酣畅淋漓的武术场景和动作比拼自不可少,本片对于“咏春”这一拳术的呈现堪称教科书级别。但除此之外,这或许还可称之为一部最接近生活常态的功夫片,同时也是一部历史传达较为丰厚的功夫片。叶问夫妇的家居段落所呈现的生活质感在既往的功夫类型影片中极为罕见,棉纺厂的场景以及民族工业家的形象塑造亦对时代的整体氛围营造贡献良多。当叶问默默穿越饿殍遍野的街道,日本军车扬长而过的镜头出现时,那种时代痛楚与悲怆对观众的冲击并不亚于他挥洒咏春痛击日寇的畅快。

《赤壁》、《功夫之王》和《黄石的孩子》共同昭示着大片的另一种路向:即伴随国际交流与合作制片的进一步加深,呈现出更加多元不定的“混血”风貌。固然,这首先是由资本结构所决定的,《赤壁》的投资来自于中、美、日、韩等多国,《功夫之王》据称是中国第一部从初始便已介入、主导性参与好莱坞电影的投资和发行的一部作品,《黄石的孩子》的出品国也包括德、澳、中三方。

资本的源头必然指向市场的方向,兼顾各区域观众不同的欣赏口味是它们共同面对的问题,而它们在国内上映后所引发的种种争议也相当程度源之于此。吴宇森口口声声要将中国的历史和中国人的情义带给世界其他区域的观众,其诚意毫不让人怀疑,艰辛多舛的拍摄历程更令人顿生敬佩。然影片观罢,古琴、茶艺和蹴鞠的中式风情点染尚且可以接受,而“特洛伊”式逻辑的“小乔引发战争”却令华语观众百般不能理解,所幸这种文化层面上的差异并未冲淡《赤壁》的市场反响。已经上映的上集在内地席卷了史无前例的3.2亿人民币票房,在日本等海外市场的销售也创下了一连串纪录。

与《赤壁》兼顾中西的努力相比,《功夫之王》更像是一盘主攻西方市场的电影大杂烩。从美猴王到白发魔女的人物设置,从大漠竹海、酒楼茶肆的场景选择,处处可以得见导演对从邵氏一脉到新近华语大片若干经典段落的致敬或模仿。这部令华语影迷备觉平庸无趣的影片竟然在北美票房榜一跃坐上周冠军的宝座,重新燃起中式古装大片海外热销的希望。

与上述两部影片不同,《黄石的孩子》并无古装武打的噱头,而是聚焦于一个外来者在60年前的战争背景下扶助中国孤儿的故事。这种异域的眼光并未使影片呈现出某种猎奇的况味,而是随着主人公的脚步延展,将苦难的战争背景和压抑疲惫但仍不乏韧性的民众心理一一表现,主人公何克似乎成为一个好莱坞式的个人主义英雄与本土主旋律化的道德楷模相勾兑的产物,充斥着好莱坞泛爱主义氛围,也流露出些许中式主旋律气息。

大片的第三种路向是古装大片的情感现代化。这在《江山美人》和《三国之见龙卸甲》等片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如《江山美人》的童话爱情和《三国之见龙卸甲》中英雄末路的悲壮感所引发的励志效应对于现代观众的触动,再如《赤壁》中的诸葛亮一改智近于妖的传统形象而有意处理成一个不无幽默的青年才俊……但是殊为精到的还属《画皮》。褪去“鬼怪”、“魔幻”和“武打”的外皮,这分明就是一部小三儿上位未遂的现代家庭情感剧。其给予每份情感以一定的合理性而又不加以道德批判的做法可谓正中现代都市男女的情感痒处。最终在内地市场一路高走,2.3亿元人民币的高额票房远超业界预计,正说明这种现实情感的杀伤力。除此之外,《画皮》对于国产古装大片的另一个重要启示在于其精准务实的市场作风。号称投资1500万美金,仅够拍1/4到1/3部《投名状》,却收获了比《投名状》还高出千万余的内地票房,这种投入产出比足以令业界深思。而其一举将周迅、赵薇、陈坤等内地演员推上票房明星的位置,改变了以往大卖影片通通倚借香港明星挑大梁的做法,对于本土大片的发展有着更长久的贡献。

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国产大片已经迈过早期盲目比拼投资额、你方投资3.5亿,我必超至3.6亿的幼稚时期,进入一个理性、务实的新阶段,《画皮》的成功便是一个醒目的信号!

商业新生力:进退之间

前两年,有个电影市场纺锤形的论调曾经甚嚣一时。意思是说一个成熟的电影市场里,应当是中等投资和中等制作的影片占据市场主体,高投资的大片和低成本的小片分踞纺锤两头位置。从这一理想状态来看,我们仍然在路上,但可喜的是一批具有一定商业潜质的电影和电影人已经整装待发、初试锋芒,票房或可未达预期,但其中所表露出来的商业电影触感与灵性已经获得相当程度上的认可。

原本被华谊兄弟寄望为中等商业电影破格之作的《李米的猜想》,在几经延宕之后,错过了主打“情感牌”的七夕档期,最终收获1500万人民币的票房。这一数额与业界原先的预计稍有落差,但上佳的口碑足以让片方和导演看到继续前行的曙光。前年,一部之前未有任何风声的《光荣的愤怒》惊艳亮相,令大隐于市的曹保平的名字在业界和资深影迷中间瞬间爆响。这部影片的现实批判力度为近年中国电影所罕见,而尤为难得的是编导以一出啼笑皆非的乡野闹剧包裹这一现实,在令人警醒的深刻内涵之余,具备极高的观赏指数,一众云南乡民的群像杂而不乱呼之欲出、多线索的交叉汇集带给观众接连不断的悬念刺激,鞭辟入理而精彩绝伦,曹保平对于情节和节奏的控制在国产片导演中绝对出类拔萃。与之相比,《李米的猜想》质地稍嫌疲软,尤其是某些喋喋不休的段落冷不丁流露出的一点“圈子气”不禁令人稍稍捏把汗,中国的圈子导演已然太多,绝不缺曹保平一个,所幸这类段落在片中并不算多。但即便如此,《李米的猜想》的剧作整合度也已做到相当程度,借立交桥结构几组人物关系的做法近年十分常见,但曹保平仍旧做到了出奇不意而令人信服。悬念的设计和煽情点的把握对曹保平来说自不在话下,兼具精巧叙事和情感抚慰,可他仍不忘通过对谈中的寥寥数语刻画人物前史,用以勾连起更加广阔的社会现实。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导演是马俪文。这个有着淡定文人气息的女性导演拍《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和《我们俩》这类细水长流的情感片十分精到,不期之间,却在2008年度的年初岁尾接连推出两部彰显着强烈商业特质的作品。如果说年初的《我叫刘跃进》还借“作家电影”的旗号犹抱琵琶半遮面,意图非要说出点什么才觉对得起自己的话,那么岁尾的《桃花运》则大张旗鼓就是奔着“搂钱”来的。在我看来,此两种创作取向并不存在高下之别,甚至做好了并不相悖,但就事论事,马俪文从这两部影片所呈现出的成长印迹相当明显。《刘跃进》的视听语言生涩紧张,一到快速剪辑便捉襟见肘,处处显露出国内“文艺范儿”导演商业片素养储备不足的痕迹,而《桃花运》则进步显著。这本是一部中途停拍、几乎烂尾的电影,马俪文却依托着一部分可用的素材另起炉灶,端出一盘未必营养丰富但至少表面还够养眼的时令果拼,镜头的拿捏流畅许多,某些台词也具备了一定的流行潜质,这种应变能力至少表明了一种对投资人负责任的商业信誉和务实姿态。

自2006年的《爱情呼叫转移》开始,这类集锦拼盘式的都市情感小品已然成为贺岁档中等制作的保留路数,今年更是同时容纳了两部同类影片《桃花运》和《爱情呼叫转移2:爱情左灯右灯》,且都取得了三千万以上的票房,这种贴近当下情感、视听包装靓丽、市场营销得当的影片已经成为贺岁市场上大片之外的有益补充。

作为中影“新导演工程”的首部作品,《即日启程》在十月金秋推向市场。这部投资仅400万的小成本之作,讲述小人物在一系列的盲打误撞中邂逅爱情的老套故事,但佐以丰富的笑料和恰当的煽情,谨慎地规避掉一切有可能引发审查异议的叙事设置,在商业语法规则内做足功课,姿态极其平和,美美地给观众做了回心灵按摩。所有人都认可这是《疯狂的石头》之后商业火候拿捏最到位的小成本力作,遗憾地却没有搏回有如后者般的票房奇迹。另如《双食记》和《硬汉》,称得上中小成本商业电影中的特色之作,均获得千万左右的票房,其导演赵天宇、丁晟也表现出一定的商业操盘水准。他们与曹保平、宁浩、阿甘、马俪文、刘江等人一起构成新一代内地商业电影生力军,假以时日,定当能够撑起一片更广阔的天空。

与内地影人主导的商业电影声势见涨相对应,典型的香港风格商业片吸金能力却大不如以往。曾经的香港商业电影旗帜性人物徐克在一年之内两度失手,《深海寻人》不知所云,票房刚过千万;《女人不坏》因贺岁档而水涨船高,票房相对好些,但夸张中的灵性全无、疯癫过后愈显空洞,令资深拥趸都在咬紧牙关力挺时心底阵阵发虚。国庆档的《保持通话》对于好莱坞原作的改编完成度极高,保持了港片黄金时期的一切优点且更加火爆刺激,试图与《画皮》叫板分羹,最终所得却只是其几分之一。与之有着类似境遇的影片还有《证人》,口碑极好,票房却仍旧温吞。《夺标》、《武术之少年行》这类至少动作可观、态度认真的传统类型功夫片,也都已在市场上掀不起多少波澜。在香港电影北望神州、华语电影一体化趋势更加彰显的当下,纯港式风格似乎已经被逼到了某种变化的际遇之中。

山寨文化泛起:更雷,更囧

若论起2008年最受瞩目的文化现象,山寨文化的泛起定当榜上有名,而这一文化现象也在极短的时间内侵入电影界,已有数部电影被冠以“山寨电影”之名,其中有些来自于网友的封赏,如一部主旋律“准大片”《超强台风》;更有些则在推向市场之初便由片方主动请缨,作为宣传策略以期获取更多关注,如《十全九美》号称“史上最之微服私访”、《高兴》上映前两月便早早放出“山寨版”歌舞的片花。

尽管尚无或者永远也不会有一个所谓“山寨”的标准定义出炉,但在坊间,但凡不至于太落伍的人,都对这一说法心领神会。模仿、快速、低廉是其显要的特征,而功能强大、足够的自由与个性化是其核心的精神。以此考量,《十全九美》绝对称得上是年度“山寨电影”的扛鼎之作!

《十全九美》的投资人是湖南卫视的主持人李湘,于是毫无顾忌且变本加厉地将湖南卫视那套全民娱乐的作风移植大银幕,别以为穿上对襟长袍就是古代人,他们的所思所想一水儿的当下80后和90后!倒不是说《十全九美》有着某个明确的模仿摹本,其所模仿和戏谑的是社会各个角落的人、事、物,从歌星走穴到按摩椅推销、从中性易装潮流到三角恋爱那点事儿,段位远称不上高级、手法更是拙劣,但片方生生将这种低端娱乐的姿态贯彻始终。与此类娱乐方式不对接的观众,看这电影简直会如坐针毡,恨到发指;而对于熟稔此道的观众则常会爆笑连连,直接而不过脑,看过、听过、一笑而过。当然,作为“山寨电影”,最能够说明其功能强大的指标便是票房。这部投资四百万(号称四千万)、在奥运的冷档期内上线的影片,最终的票房收益令所有人瞠目结舌,达到近5千万人民币。是偶然的幸运儿,还是市场的无序?业界百思不得其解。但票房是硬道理,观众永远是不该被指责的,一部质素低劣但娱乐态度端正的电影出人意表地赢得高票房,也从侧面折射出彻底到位的娱乐姿态在国产电影中仍旧是稀缺元素。一个“山寨”片扎定了山头,从此无人再敢小觑“山寨”文化摧枯拉朽的掠金能力。

如果说《十全九美》的“山寨”称谓是片方赶潮与时俱进的结果,而《超强台风》被冠以“山寨”大名,则绝对是令片方始料未及的。这部耗资5千万人民币、号称“国内首部真正意义上灾难大片”的电影,从网上披露第一张海报起就被与“山寨”联系在一起。中国网友发扬起眼尖力勤的优良作风,第一时间就开具出这张海报的技术分析报告,从人物群像光线反射的错误反常起论,生生找出那只跃出海面大鲨鱼的原始出处,将好莱坞原版画面的截图与之放到一起任网友对照鉴别。这还仅仅是开始,影片上映后,关于剧本漏洞的讨论在网上一浪高过一浪,连导演将特效自比好莱坞大片《后天》的一番言论也被传为笑谈。一部所谓的主旋律电影,在网络空间引发观众如此的持续争论是不多见的,而这种“关注”对于票房的作用是好是坏至今也无定论,据称这场“台风”最终从全国卷走了两千万元人民币的票房,已经称得上是国产中等制作影片的较好收益。

除此之外,还有若干被称作“山寨片”的国产电影,《高兴》尚未看到不便妄言,号称“山寨”版《阿甘正传》的《硬汉》在贺岁档众多影片的夹击围堵下获得千万票房,而另一部《哈哈哈》则纯属品味低俗、剧情牵强附会,称“山寨”都嫌玷污“山寨”之名的纯粹假冒伪劣之作。饶有兴味的是,本年度唯一一部正式拥有改编版权的翻拍作品《保持通话》,却无人以“山寨”称之,所得到的尽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类的上佳赞誉,这或许预示着“山寨”登堂入室的某种方向。

高 山: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赵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