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卫东
[关键词]新课标,教科书,《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09)13—0056—04
教科书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工具。树立正确的教材观,对教材进行合理的整合,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一线教师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之一。
我们曾经习惯于“国定制”教科书的权威地位,在教材中密密地编织着知识的网络,力求用足教材、学透教材,甚至背透教材,但是威权之下自有其简单的一面。而今天“一标多本”的状况,虽然在教材的使用上多了选择、有了自由度,但又带来些新的问题。由于教材编著者对课标的理解不同,所带来的四种版本的差异使一些教师陷在教材的对比、组合、交集、并集之中,教学中难免带着一点浮躁。记得一位老教师在谈起对教材的态度时,曾提到过三种“心”。他说要以“教者之心”体会“编者之心”(教材编辑者),切实关注“学者之心”(学生)。这虽是很多年以前的话了,但笔者以为这“三心”是处理好、“教材——教师——学生”关系的言简意赅的道理。
一、体会“编者之心”
“读书要读出它的好处来”,道出了读书的目的,又反映出对读书的态度。面对教材,教师应首先体会编者的意图。笔者以岳麓版教材必修(I)第2l课《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为例说明这一点。本课的教学内容虽为教师所熟悉,但在教学处理上又面临着以下问题。
一,教学时间
从教学内容上看:本课是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完成。有的教师为了使学生建立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整认识,将五四运动也纳入本课。这样的教学内容在原“统编”教材中约占五章的篇幅,需要近半个多学期的教学时间,新课程要求仅用3-4课时就必须完成,可见难度之大。
二,内容的增删及新的表述
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目为例,在以下几个知识点上,岳麓版教材的变更内容涉及:共产党“一大”的中心工作;“一大”的意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的结论、五四运动与第21课课前提示及“一大”意义上出现了不同角度的表述;岳麓版教材与人教版教材就此问题也有着不同表述;在中共“二大”内容中新旧教材间出现了重大的变化。教师在面对新、旧教材的不同时,需要判断取舍,造成了教师对本课教学产生怨言的主要原因。这就需要我们体会编者的意图。笔者以以下两点为突破,加以说明。
1,初中课程标准
在《全日制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到“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根据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任务以及课程目标和基本要求……规定适合高中学生学习的课程目标和学习内容……”“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等等。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却常常忽略了初中历史学习阶段,由此引发的一些问题,在本课表现尤为突出。
现列举初中课程标准中的相关内容: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1)简述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理解五四精神。(2)简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史实,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3)知道黄埔军校的创建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4)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实。(5)知道南昌起义,讲述朱德和毛泽东井冈山会师的故事,了解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6)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简述九一八事变的史实,知道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2)了解西安事变的概况,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3)简述七七事变的史实,知道中国全民族抗战从此开始。(4)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5)讲述中国军队血战台儿庄和百团大战等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6)了解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7)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1)知道重庆谈判,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认识国民党独裁内战的本质。(2)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人民解放战争开始转入战略进攻。(3)列举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2,高中课程标准中相关内容
历史必修(I)政治模块的内容标准中,在“要求了解中外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重大政治事件及重要人物”的同时,针对高中学生提出更应“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能理解政治变革,并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的要求。通过与初中教学内容要求的对比,高中教学的侧重点一目了然。
在第21课的课标具体要求中,写到“概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将初、高中的课程标准结合来看就能发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相关史实部分在两个学段的学习中,重复比重非常大。因此笔者认为高中教材的编写者们对本课的编写侧重于“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理解政治变革,并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因此在教材的编写中尽量弱化史实的简单重复,规定了适合高中学生学习的课程目标和学习内容。高中教师只有在了解初中义务教育阶段教学内容的前提下,才能体会“编者之心”,重新设计教学活动。
二、关注“学者之心”
这就是说高中的教学设计要“适应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要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要为对历史学习有兴趣的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条件”。笔者以对该课两目的处理为例说明。
1,对比国共两党的政治纲领
在“两种命运的较量”一目中,开篇就是抗战胜利前后国共两党提出各自的建国方针,教材表述上具体内容很少,而其结论昭昭:“中共七大为中国人民指出了光明的前途,国民党六大代表着一种黑暗的力量。”在《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的指导意见》中提到:“如果高中历史教科书直接把结论给学生,容易禁锢学生的思想,造成学生历史学习的懒惰心理,不利于实现学习的创造性,也不利于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在教材未提供有价值材料的情况下,学生直接面对结论,难以感受和理解到“那是一个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时刻”,使学生能够投入自己情感,关心国家的前途与命运的情感教育也难以落实。笔者认为这就该是教师从“学者之心”出发,发挥“教者之
心”、完善教材的时候了。
情景的铺垫或许是一种重要的、直观的手段,但在对比国共两党的政治纲领的问题上,如果能够找到双方的相对应的材料,尤其是两个会议的原始材料更是能够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在查找上述两次会议的原始材料过程中,我们发现共产党“七大”的原始材料保留比较完整,学生对此在理解上难度不大。而国民党“六大”的会议资料及相关决议则不多,且多数资料是以共产党的角度或是当时民众的角度评述、转述国民党“六大”的二手资料。二者相比,不具有对等的价值。几经周折,笔者最终找到国民党“六大”决议中的一段文字。将共产党“七大”与国民党“六大”两则材料放在一起,才具有了一些“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味道。
笔者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关注以下问题:
材料一我们主张在彻底地打败日本侵略者之后。建立一个以全国绝对大多数人民为基础而在工人阶级领导之下的统一战线的民主联盟的国家制度,我们把这样的国家制度称之为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制度。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1945,4中国共产党“七大”)
材料二本党同志对中共问题之工作方针
中共一贯坚持其武装割据,借以破坏抗战,致本党委曲求全政治解决之苦心,造无成效。……乃中共最近更变本加厉,提出联合政府口号,并阴谋制造其所谓“解放区人民代表会议”,企图颠覆政府,危害国家。
——中国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
共产党问题的两个决议(1945,5)
①毛泽东《论联合政府》中提到的是怎样的一种国家制度?(请学生关注其中的“全国绝对大多数人民”“统一战线”“民主联盟”等字句。)
②国民党“六大”在对“中共问题之工作方针”中是怎样看待共产党的?
③国民党“六大”决议中对联合政府的态度如何?
④两党在抗战胜利后如何建设国家的问题上相容度有多大?
⑤结合两则材料的出台时间(背景),就两党的建国纲领谈谈你的看法。
⑥如果你生活在1945年春天,面对国共两党的建国方案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教师通过设计逐步深入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个过程中,教师体谅着“学者之心”(学生的知识与心理状态),最终实现了“编者之心”,使学生理解教材中“中共七大为中国人民指出了光明的前途,国民党六大代表着一种黑暗的力量”的结论。
2,停战之后
(一)关于和平建国基本方针:一致认为中国抗日战争业已胜利结束……双方又认同蒋主席所倡导之政治民主化、军队国家化、及党派平等合作,为达成和平建国必由之途径。
——《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1945,10)
(三)确认蒋主席所倡导之“政治民主化”、“军队国家化”及党派平等合法,为达到和平建国必由之途径。
(四)用政治方法解决政治纠纷,以保持国家之和平发展。
——1946年1月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一致通过
“政治协商会议得以终获成就,各党派态度的妥协,都值得赞美。共产党是第二大党,对若干问题能不固执己见,甚为难得。国民党能着眼时代,着眼国家,值得赞扬。政治民主化与军队国家化,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现在这两项具备,以后施政建军有轨辙可循,其前进之路,则归纳于政府改组,以过渡到宪政实施。”
——1946年《大公报》发表的题为《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就》的社评
当《新华日报》连续三天分别发表题为《和平建国的起点》《中国历史的新方向——庆祝政协会议成功》《从协议到实施》的社论,认为这次政治协商会议确实发挥了和平协商的伟大作用,是中国历史的创举的时候……
当中国政治出现和平的曙光,民众充满期望的时候……
当人们关注着政治协商会议的协议能否逐一实现的时候……
当进步人士尝试着更积极地督促政府,朝向更民主、更进步的道路迈进的时候……
(在“李闻血案”发生的一个月前的1946年6月,国民党反动当局已撕毁停战协定和政协协议,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
在这一片段的教学活动中,笔者根据对教材和学生水平的认识进行教学,以材料引导,把民众在这一阶段对中国政治局面关注与期盼、对国民党由希望到失望的过程展现出来,丰富了教材的表现力,激发了学生的真情实感。
3,人民解放战争
原旧版教材的相关内容详实丰富、教学时间至少为4-5课时,现在却要以15-20分钟完成“内战全面爆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战略反攻”“战略决战”“渡江战役”几个重要片段的教学任务。有些教师在处理这一内容中选择了划书、列结构、布置家庭作业等方式,也有的干脆甩开新教材,仍以旧教材思路实施教学。如何有效地开展这部份内容的教学是考验教师宏观把握教材、优化教材的一个很好的练兵场。笔者设计方案如下。
一、利用PPT一页呈现:内战的全面爆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战略反攻、战略决战(辽沈、淮海、平津)和渡江战役几个重要阶段。
二、每个片段链接相关视频资料,每个资料片约1.5-2分钟,教师可根据教材重点难点、学生的要求,课堂教学时间限度等点击观看相关内容。每段视频后教师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层思考“什么是战争胜败的决定性因素”。
视频一“内战全面爆发与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设问角度:
(1)看过内战全面爆发时国共双方的实力对比,你有何感想?
(2)在内战全面爆发的8个月内,解放军就已取得辉煌的战绩,主要原因有哪些?
视频二“战略反攻”
设问角度:
(1)1947年实施战略转变的关键何在?
(2)为什么说刘邓大军过黄河既是军事上的胜利,又是一个政治上的胜利?
视频三“战略决战”
设问角度:
(1)战略决战首战为什么选在东北战场?结合相关地理知识回答,辽沈战役为什么首战锦州?
(2)东北野战军数十万大军11月23日开始进关,直至12月5攻克密云县城国民党方面才如梦方醒,这说明了什么?
(3)如何理解视频中提到淮海战役是“以分散落后的农村经济保障方式为大规模战争服务,这在战争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4)山东济南运输团与临朐县南流区小车队的故事说明了什么?
另外补充材料:
(5)根据以上视频,看看战争之初双方实力对比;查阅国民党五大王牌军队的兴衰;对比1948年《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号召台湾同胞响应中共五一号召》与1946年《大公报》之《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就》的社评……思考决定战争胜败的关键是什么?
依据教材的逻辑结构,以视频手段使学生深入历史,使教材“血肉”丰满;以层层设问帮助学生对有所感知的历史片段进行升华,逐步提高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能力,从而有助于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本文虽然没有单列条目分析“教者之心”,但对教材的理解与挖掘、构思适于学生的教学设计、在学生的需求发展与教材之间构建人性化的桥梁,这一切无不蕴含着“教者之心”。当课程的自主权交还到教师手中的时候,教师要做有心人,用我们对课标的理解来整合教材、理顺内在联系、形成清晰的思路、选择教法;用我们的智慧和创造力去设计教学流程,帮助学生构建符合他们实际需要的学习体系。以“教者之心”关注“学者之心”,理解“编者之心”,以教师的能动性推动“教材—教师——学生”的有机体的形成,从尊重、理解出发,挖掘教材,形成个性化的经验与方法,实现在教学过程中的感受与感悟,而后发展教材,创新教材,最终构建具有个性的、独立的精神家园,那就是我们课堂教学的理想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