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有部名叫《超强台风》的国产主旋律“大片”在网上一度被人骂得不轻。笔者以为主要原因是导演冯小宁太自以为是,硬要说片子里粗制滥造的特效可以很好莱坞的《后天》相提并论——其实全然不是那么回事,一部反应气象灾害的电影,总得有点对的科学精神吧?可是我们却屡屡在片子里见到这样的场面:16级台风铺天盖地刮来了,人却还能在风中乱跑。老天爷要知道这么大的风就算汽车也得飞上房呢!
气温再低也不能“速冻”
其实,《后天》的特效固然惊人,但也大多是编导为了突出骇人效果而做得夸张。比如大家最津津乐道的一幕——由于气温极具降低,主人公一行人们眼睁睁地看着水流、墙壁、甚至飘扬的国旗,以飞快地速度结冻……
开玩笑!哪有这么快的道理?要知道,空气的导热性能其实很差,即便是在绝对零度之下,也不可能这么快就让物体失去如此巨大的热量。况且,不同物体的热传导性能也不同,不会出现片中整辆汽车、整幢大楼同时冻僵的场面。
最后,我们在电影里看到,这些被冻僵的物体表面都结上了厚厚的冰霜,问题是,水是从哪来的呢?仅靠空气里那点水分,根本不足以达到如此之效果。
对于片中阐释的温室效应导致“冰河世纪”之一观点,也有很多争议,不过对我们这些物理门外汉来说就显得太专业了。当然,《后天》在总体上还是比较严谨的,特别是在环保方面对人类提出了警告,再加上直观又惊人的电脑特效,值得让每个人回味。
公共汽车飞不过断桥
是的,我是在说《生死时速》里最经典的一瞬——载着乘客的公共汽车飞越高架桥上长约15米的巨大断裂。这可能吗?我们都见过摩托车或者汽车飞越黄河瀑布,但对于重量大得多的公共汽车,即便不考虑其与空气摩擦产生的阻力——这也无异于自杀。电影里,桑德拉·布洛克把汽车加速到70英里/小时,大约相当于110千米/小时;一辆公共汽车的重量最少也有4000千克,假设片中看似水平的公路存在2度的倾斜度。好了,这是一道很简单的中学物理题。请问飞起的汽车在落至水平面以下之前,有多少时间?
先根据裂口长度和夹角算出汽车飞起的理想高度——大约0.17米。那么根据重力加速度的公式,可以算出汽车会在0.2秒之内跌落至水平面下,而在这短短的0.2秒里,它最多也才飞出6米多远——离高架桥的另一端还差一半多呢!
飞车相撞不死也伤
电影里有很多飞车相撞的场面,我们举一个比较离谱的例子,在吴宇森导演的《碟中谍2》里,汤姆·克鲁斯和反派多格雷·斯科特在两辆摩托相撞时腾空而起,两人在空中撞击后重重地摔到几米之外。其实,按照摩托车当时的速度和这二位的体重来估算,这次撞击产生的力量,相当于以汤姆·克鲁斯的肉身,与一辆时速近百公里/小时的汽车迎面相撞,不用做实验你也该知道,他非死即残,怎么可能爬起来拍拍屁股就跟没事人一样呢?
救命绳索肯定会断
很多电影里都有这种惊险桥段:大英雄从高楼坠落,眼看一命呜呼,却在几乎坠至地面的一瞬间,被一根救命的绳索钩住,化险为夷。别光顾看英雄(有时候怀里还抱着个美人)如何面不改色,请注意一个细节——绳索居然连弹都没弹一下!假设英雄加美人的体重一共是140千克,下落的速度是60米/秒,整个下落过程在被绳索钩住的一刹那——约为0.1秒突然中止,再次翻出你的中学物理课本吧,你可以算出他们的加速度有多么惊人,而绳子将在那一瞬间承受85000(看好了几个零)牛顿的拉力。在查阅“钢丝绳中国标准汇编”之后,我发现,即便是横截面直径接近1厘米的钢丝绳,其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也不过六万牛顿出头,但你可曾在电影里见过蝙蝠侠之流使用那么粗而欠美观的绳子吗?
退一步说,就算他们的绳子采用特种材料,但是加入像电影里演的那样,连弹性形变都没发生的话,意味着大多数力都传导给了绑在绳子上的人——他们不可能面不改色,应该惨叫一声然后去医院看他的腰才对。
哥斯拉寸步难行
电影喜欢拍怪物,越大越好。不用说,谁都知道在自然条件下这些庞然大物根本没机会长成,我们要考虑的问题是——难道因为块头大,怪物就能凌驾于力学定律之上吗?
就说《金刚》吧,那头估算至少有7米多高的大猩猩,最后从近400米高的帝国大厦楼顶上一头栽下,怎么可能落地连个坑都没砸出来呢?更离谱的是《哥斯拉》,当初日本电影人发明这个庞然大物时,极尽他们的想象力赋予它超级的身材:身长120米,直立身高55米,体重6万吨……后来好莱坞也拍了《哥斯拉》,尺寸只大不小。想想看,它的肌肉和骨骼得达到怎样的密度,才能支撑如此恐怖的体重——尤其是它还喜欢像人一样双足直立行走,时不时还得挥几下拳头。事实上,根据物理学估算的话,这东西根本就站都站不稳,更别提走路了。哥斯拉同学,你就老老实实在海里呆着吧!
还有很多科幻片里出现了巨大的虫子。老实说,这些小东西变大以后可真是吓人。然而,即便有朝一日真有某只臭虫或蜘蛛变得硕大无朋,它也会在几秒钟内窒息而死。因为它们的呼吸机理很独特,空气是直接通过体表的气孔进入气管内,最终进入细胞的。假如它们变得那么大的话,那丁点儿顺道经过的空气肯定不够活半秒的。
钻个眼别想炸掉小行星
很多人都看过《世界末日》这部片子吧?布鲁斯·威利斯扮演的钻井英雄为了全地球人牺牲了自己,在即将撞上地球的小行星上打了个洞装进炸药然后引爆……挺感人,不过并不可信。我本来不想深究,可是导演迈克尔·贝偏要夸大其词地在片子里加上一句“这小行星有德克萨斯州那么大”。
德克萨斯州是美国最大的一个州,面积着实不小。且不说这么大的一坨东西为什么直到地球眼前才被人发现,按照电影里所说,威利斯等工人们在它表面上钻了个深达240米的洞。这个洞很深吗?对于一颗“像德州那么大”的小行星来说,这个距离就好比蚊子叮一口那么不疼不痒!
即使爆炸也毫发无损?
好莱坞动作片里,大爆炸是家常便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一个大爆炸产生巨大的火球,主人公在千钧一发之际跳开或者被震飞,然后毫发无损。比如说《虎胆龙威3》里,《虎胆龙威3》里,布鲁斯·威利斯(又是这位科学盲,谁叫他总演动作英雄来着)把C4炸药不慎掉到电梯地板上,引发爆炸,他跳出电梯幸免于难——这太荒唐了。高爆炸药施放高温气体的速度超过音速,你在听到它之前就已经被火光罩住,怎么可能脸上连点伤都没有,我觉得《虎胆龙威4》根本就不该被拍出来,因为主角早在那一瞬间就灰飞烟灭了。
间谍卫星还没那么先进
威尔·史密斯主演的《全民公敌》,
开场的镜头非常酷,以太空中间谍卫星的视角开始,然后不断拉近不断放大,最后集中到在地面上行走的一个人的面孔……这个镜头给人带来的冲击力可想而知,也暗含着整部影片的主旨——高度发达的国家机器已经到了可以随时监视每个人的地步。有意思的是,后来冯小刚的《手机》也借用了这组镜头。
可惜我们只能将其称之为“艺术夸张”,因为现在的间谍卫星还没那么发达。尽管如今每个普通人都可以通过Google Earth在卫星照片上找到自己的家甚至自己的车,可即使最先进的技术也很难清晰拍摄出运动中的人脸——注意,电影里的人是一直在运动着的。况且还得考虑云层、空气对视线的遮挡,不可能像电影里一样总是万里无云。最大的漏洞是——军事卫星的照片通常都是黑白的。
所以说,间谍卫星还没那么先进。否则,以后大家不用买票和电视机也可以看足球比赛了。
军事专家还是业余饭桶
最后我们来说说一些跟军事有关的电影。相信不少读者都是军事迷,对于电影里一些常见的谬误也司空见惯——比如薄薄的汽车门挡子弹有如神助、比如—只只能装20发子弹的手枪发射了足足80次。
说几个具体的。汤姆·克鲁斯的《壮志凌云》是最经典的空战片之一。片中他身着飞行员服驾驶F-14战斗机的镜头真是帅得没话说。但有人指出,这位“王牌飞行员”纯粹是门外汉。片中,好几次当汤姆·克鲁斯口称“打开减速版”时,手却在把节流阀往前推,并拉回操纵杆……你玩过空战游戏吗?这样操作只会让他的战斗机推力全开并且爬升,完全相反的结果!
还有施瓦辛格州长当年那部《真实的谎言》。该片作为较早一批引进国内的“大片”,着实让很多人开了眼界。问题是,你可以骑着马在豪华酒店里乱跑,却没有把人挂在导弹上发射、并准确命中另一架飞机的道理。一个人的体重足以让导弹在发射瞬间便偏离轨道,这枚导弹只能往下飞,没别的路可走。片中还有个漏洞也出在飞机上——鹞式战斗机的座舱盖居然会被Ak-47的子弹射碎,拜托,连高级汽车都有防弹玻璃,造价上千万的飞机怎么会如此不经打,那也太拿飞行员的命不当回事了吧?我的猜测是:导演担心透明的座舱盖玻璃会反光,映出摄影机从而穿帮,于是便出此下策。吴宇森电影里手枪子弹总也打不光,但是像《变脸》那样,—支M4自动步枪下挂的M203榴弹发射器,居然也能连打两发,就太不像话了,这玩意可是每打一发就需要装填一次的。
还有梅尔·吉布森,这位动作明星显然也不爱学习。《爱国者》里,他用一支使用黑火药的燧发手枪,击中了近100米以外的英军骑兵——这种距离即便对现代手枪来说也嫌远,更何况他用的是N多年前的老古董呢?其实际射程顶多也就50米。更可怕的是片中某次伏击战。“爱国者”们在田野里埋伏下来等待英军,他们居然面对面排成两列。哪怕最愚蠢的军官也不会这么指挥——想想吧,一旦战斗打响,恐怕死在自己人枪下的人会比敌人还多!
最后我们用《角斗士》来结尾。古罗马人怎么打仗咱没见过,但有一点我可以肯定——他们绝不会在指挥士兵放箭时说“开火!”(Firel),因为那时候他们连火药都没见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