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处不胜寒?
本期封面在刻画赵本山正面形象的同时,使用了“江湖”两个字,实在可圈可点。
江湖的描绘,会让人民艺术家变得有些尴尬。
那前呼后拥的架势和自得,那据说是与生俱来的霸气,身边人对他的那种肃然,那种敬畏,还有那低调的奢华,真让人刮目相看。
从走江湖到闯江湖,再到江湖”本色”的栩栩如生,我们看到了很多曾经熟悉但已迅速模糊的身影。
高处不胜寒!
杨锦麟(凤凰卫视)
中国人的劣根性
柏杨先生说“中国人缺乏鉴赏能力,什么都是和稀泥,没有是非,没有标准”。前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王益的闹剧让我们再次看到了中国人丑陋的一面。(本刊2009年第5期报道)
从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到学术“水货”,从“交响乐”音乐家到“群众文化馆水平”,正如编辑所说,“只有现实本身敢于编造这样的故事”,也只有中国的现实本身敢于编造这样的故事。
如果说王益的学术和音乐都是假的,那么以前怎么就没有人发现?如果说是有人早已知道而不敢或不愿说,这又反映出中国人“神经质恐惧”和“阿谀奉承”的丑陋。
反过来看,如果王益头上的光环都是名副其实的,又为何因其行为的错误而否定他的学术和音乐?中国人往往有这样的习惯:否定一个人的某一方面,就要否定他的全部。这也是中国人的劣根性。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因受贿而被免去大法官的职务,却丝毫没有影响他的作品流传后世。而在中国,宋朝时期的秦桧也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据说现在的宋体字就是由他所创。但是在中国文化里,秦桧只是卖国求荣、陷害忠良的奸臣的代名词。
卢恒飞(华东政法大学)
美好在别处
上期《南方人物周刊》电光倒影专栏刊登了王书亚的《最好的年代,最坏的年代》一文。两个月前就看了《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这部电影,当时自然没料到今天它已陆续获得各种电影节和地方影评人协会颁出的80 多个奖项,只是在“搜影”时不以为然地选择了它,因为英法的叙事视角比起美国的总让人更加平静以致沉迷,拥有让人无限深入的魔力。
这部电影在我脑中定格的是杰玛的眼神,那对睁大的眼睛里干净又坚定的眼神,它只能是一个词——相信。也正是王书亚的那句:“你若相信苦难是化了妆的祝福,你就是杰玛;你若不信,你就永远活在自己的不信里面。”我不知道如果这篇影评也如杂志的其他文章一样有一个精辟的导语,这句话是否会得到编辑的垂青。作者所说的这种“非宿命论的命运观”,正是无论处于何种境地都对“苦难之上还有美善永远存有一份信心”,一种坚定的至高无上的信念。
陈小瑾(广州)
教授大跃进
前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先生,在2009年第2期《南方人物周刊》上发表的谈话,对今天中国大陆的高等教育的种种弊端,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严厉的批评,读后让我有一种畅快淋漓之感。
我也是在一所大学里任职多年的老教师。我只想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一个问题。我所任教的原是一所专科学校,20多年里,学校仅有一位正教授,被当作“校宝”供奉着。到1998年我退休时,正教授还是那位“校宝”。1998年以后,学校要力争“专升本”,而“专升本“的条件之一就是学校教师中,正教授要占一定的比例。只有一个正教授达不到标准,怎么办呢?办法有的是:首先,从外地返聘一些已退休的正教授来校任教,也算在学校正教授指标之内;接着,突击、速成了一批正教授。把一些根本不具备正教授条件的教师,送到外校做访问学者,半年或一年,东拼西凑了一本所谓的“专著”,由学校出钱找关系出版。于是这些人都成了正教授,一时间,学校里正教授多不胜数。再加上其他一些勉强凑成的条件,“专升本”终于如愿以偿。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这些正教授中的很大一部分是机关干部,是不上讲台讲课的,美其名曰“双肩挑”,即既有教授职称又有官员职务,好处都占尽了。20年里只是有一个正教授,3、5年里就忽然涌出数十个正教授,岂不是个大奇迹?
这种速成教授如云的情况,全国各高等院校,可能都差不多。
感谢刘道玉先生说了一番真话!
董季林(湖南娄底)
从大学生就业难看高校教育缺失
据《成都晚报》报道,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大四毕业生小张好不容易找了份工作,结果用人单位要求的技能他没学过。为了保住饭碗,小张只好直接写信向学院院长求助,请学校派懂行的老师给他补补课。没想到,学校还真答应了。
应该说小张还是幸运的,不仅用人单位给了他补课的时间,自己的母校也正好有相关专业的课程,否则,能否保住这份工作还真难说。虽然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急毕业生所急的做法值得称道,但这件事本身也值得我们反思,大学的课程设置是不是应该改一改了。
现在的一些大学,招生的时候无所不用其极,但教学思路却几十年不变。虽然学生毕业时也拿了很多证书,但真要工作了,却往往会出尽洋相。中文系毕业的不会写信、外语系毕业的口语糟糕、会计专业的算不清账目的情况并非个例。学校一般只满足于完成教学任务,然后赶紧催毕业生签约(哪怕是先签个假的就业协议),以达到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目的。而对于用人单位的真实需求,学校却很少会在教学中顾及到。像职场中普遍会遇到的项目调查与研究、案例分析等课程,就很少有学校会开设,倒是校外的辅导班常有类似培训课目。以致于出现了本科生毕业后要到职业院校回炉深造以提高职业竞争力的怪象。这也难怪很多用人单位宁要职校生也不要本科生。
杨国栋(江苏苏州)
原则与原则的碰撞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原则,然而当原则与原则碰撞的时候,是否每个人都可以坚持自己的原则?
近日笔者在广州天河体育中心附近等候公车,恰好目睹了一起人民内部矛盾由产生到解决的全过程。一位候车的眼镜青年身上没有散钱,便想在附近的报亭买份报纸换些散钱。报亭老板见眼镜青年递过来张50,脸上不快,拒收了:“我没钱找,这份报纸没法卖你了。”眼镜青年显然没预料到老板会拒收,追问道:“你真的没钱找?”老板点头。眼镜青年把钱收了回去,一言不发开始在报摊翻手头上的报纸。老板也忙着招待其他顾客去了。
过了一小会,老板终于忍不住说:“先生,你往旁边挪点,别挡我窗口前面啊。”青年头一抬,“那你把报纸卖给我啊。”老板有点激动了:“我不是说了我没钱找啊?”
“我在这里站半天了,你一直找给别人10块20块的,就找不了我这50块?”
“你给一张大钱,我就是没法找!”
“50块钱也算大钱?你有没见过钱的?”
“我就是不想卖给你!我有权利不卖给你!”
“那我也有权利在这里看!”
两个人一人一句地僵持起来,路人纷纷侧目。
“我有我自己的原则,我就是找不开钱,就是不卖给你!你还讲道理不?”老板声音大了。
“你有原则,我也有原则!我今天就是要站在这里看完报纸!”眼镜青年也面红脖子粗地回道。
故事的最后,报亭老板见这么吵下去做不成生意了,只好乖乖地找了49块零钱,默默地递给眼镜青年。而眼镜青年,则作为坚持原则的胜利者,雄赳赳地上了公车,飘然而去。
实习记者林勋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