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 安
摘要:生态工业是循环经济在工业领域的具体实现,它与传统工业在追求目标、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产业结构与布局、系统构成、对技术和产品的要求以及废弃物的处理方式等方面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作为仿照自然界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原理来规划和运行工业生产系统的一种全新发展模式和经济形态,以清洁生产和生态工业园区为主要实现形式的生态工业已经成为当代世界工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大力发展生态工业是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趋势和战略选择,
关键词:生态工业:传统工业: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中图分类号:F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494(2009)01-0067-04
生态工业作为仿照自然界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原理来规划和运行工业生产系统的全新发展模式和经济形态,它有着传统工业模式所不可比拟的巨大优势,能够从根本上缓解长期以来困扰人们的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问题的尖锐冲突,代表了未来工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同时也是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趋势和战略选择。
一、生态工业的产生
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仅用了200多年的时间,就大大地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技术手段和社会组织方式,形成了庞大复杂的现代工业体系,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现代工业文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和社会繁荣。然而,与现代工业文明辉煌灿烂相伴的是,人类对自然资源大规模、高强度的开发利用和对生态环境的肆意破坏。人类在享受工业文明所带来的丰富物质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和发展危机。所以,人类迫切需要找到一条能够不受资源和环境问题束缚的经济发展之路。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Boulding)受当时发射的宇宙飞船的启发,提出了著名的“宇宙飞船理论”。波尔丁认为,宇宙飞船是一个孤立无援、与世隔绝的系统,靠不断消耗自身资源存在,最终将因资源耗尽而毁灭。使之延长寿命的唯一方法就是实现飞船内的资源循环利用,尽可能地减少废物排出。而地球经济系统就如同一艘宇宙飞船,尽管地球资源很多,地球寿命也很长,但也只有实现对资源不断循环利用的循环经济,地球才能得以长存,经济社会才能持续发展。自波尔丁的“宇宙飞船理论”提出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之后,循环经济作为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的一条重要途径和全新发展模式,开始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从本质上讲,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生态化转向的生态型经济。它在工业领域的具体实现就形成为生态工业。20世纪70年代初,在丹麦一个叫卡隆堡(Kalunborg)的工业小城市,几家企业为降低成本、节约用水和达到环保法规的要求,开辟了一条革新性废弃物管理利用新途径——“工业共生体”,在该工业共生体中,不同企业按照互惠互利的原则,以贸易的方式利用对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或副产品,如甲厂产生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乙厂的生产原料,乙厂的废弃物或副产品又作为丙厂的生产原料,不同工厂之间相互循环利用不同的废弃物或副产品,构成一个紧密联系、相互协作的整体,产生了非常突出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卡隆堡工业共生体的创立,开创了生态工业园区的先河。此后,有关生态工业的研究和实践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关注和重视。1989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两位研究人员罗伯特·福罗什和尼古拉-加劳布劳斯在《科学美国人》杂志上发表题为《可持续发展工业发展战略》的论文,首次提出了“工业生态学”、“工业生态系统”等概念。1990年,美国国家科学院与贝尔实验室共同组织了首次“工业生态学”论坛,对工业生态学的概念、内容和方法及应用前景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1991年10月,联合国工业与发展组织提出“生态可持续性工业发展”概念。1993年,美国商人保罗·霍克恩在《商业生态学》一书中系统分析了生态系统和生态工业园区等问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确立,在学术理论界、政府机构、国际组织和众多企业的共同推动之下,生态工业的研究和实践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以清洁生产和生态工业园区为主要实现形式的生态工业已经成为当代世界工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二、生态工业的内涵和特征
目前学术理论界还没有形成一个普遍认可和接受的生态工业的定义。联合国工业与发展组织将其提出的“生态可持续性工业发展”定义为:“在不破坏基本生态进程的前提下,促进工业在长期内给社会和经济利益做出贡献的工业化模式”。国内学术界有这样几种代表性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生态工业是“依据生态经济学原理,以节约资源、清洁生产和废弃物多层次循环利用等为特征,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依托,运用生态规律、经济规律和系统工程的方法经营和管理的一种综合工业发展模式”。类似的一种观点认为,“生态工业是指合理的、充分的、节约的利用资源,工业产品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损害最小以及废弃物多层次综合再生利用的工业发展模式”。另一种观点认为,“生态工业就是以生态理论为指导,从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出发,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的功能,充分利用不同企业、产业、项目或工艺流程等之间资源、主副产品及废弃物的横向耦合、纵向闭合、上下衔接、协同共生的相互关系,运用现代化的工业技术、信息技术和经济措施优化配置组合,建立一个物质和能量多层利用、良性循环且转化效率高、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的工业链网结构,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形态”。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生态工业“是指经济上、生态上可持续的工业。这种工业体系不但应是经济上效率最高的,而且也是生态上效率最高的,因而也是工业发展的最高形式,是一种理想状态。从传统工业发展到生态工业的过程,也就是工业体系生态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
综合以上不同的观点,我们也可以给生态工业下这样一个简单化的定义:所谓生态工业,就是指仿照自然界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原理来规划和运行工业生产系统的一种现代工业发展模式。
生态工业与传统工业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传统工业是由“资源一产品—废弃物”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生产过程,是一种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为特征的线性生产模式。在这种生产模式中,人们以越来越高的强度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开采出来,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弃物大量地排放到环境中去,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而生态工业是由“资源一产品—废弃物一再生资源”构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环型生产模式。这种生产模式基本上不产生或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它从根本上消解了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代表了未来工业系统的发展方向。一些学者将生态工业与传统工业的区别大致概括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一是追求目标不同。传统工业是典型的“产品经济”,它把生产产品、销售产品作为获取利润的手段,致力于生产和销售产品实体而相对忽视提供功能和服务,重产品交换价值而轻产品使用价值,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而生态工业则是一种“功能经济”,鼓励消费者购买产品的服务功能而不仅仅是购买产品本身,强化企业对社会的服务功能,企业既要重视产品的交换价值,更要重视其使用价值,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更注重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企业、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不同。传统工业在利润最大化目标的驱使下,采取的是掠夺式的经营,在资源开发利用方面表现为明显的“三高”(高开采、高耗费、高排放)特征,许多原材料往往经过一次生产过程后就变成废弃物排放到自然环境中,不但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短缺,而且严重污染了环境;而生态工业依据工业生态学的基本原理,科学地指导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它提倡和遵循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和再循环(Recycle)的“3R”原则,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从而形成了“三低”(低开采、低耗费、低排放)的最佳效果。
三是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的要求不同。传统工业过分强调工业的专业化、区域化,过分追求规模经济效益,而且是区际封闭式发展,导致产业结构趋同、产业布局集中、同类企业密集,与当地的生态系统和自然结构不相适应;而生态工业强调系统的开放性和相对封闭性,系统内的人流、物流、价值流、信息流和能量流按照多种工艺路线合理流动,以互联的方式进行物质能量转换,与所处的生态系统和自然结构相适应,符合耐受性原理。
四是系统构成不同。传统工业由采掘业和加工业(主要是冶炼业、制造业)两大部门组成;而生态工业系统则是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由资源开采、加工生产、还原生产三大部门组成,整个工业生态链高效、良性地循环,做到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协同进化。
五是对技术、产品的要求不同。传统工业对工艺技术和产品只强调经济效益,而生态工业更强调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因此,生态工业在技术引进和生产的产品方面不仅有技术、市场、经济的严格要求,而且还有环保方面的限制。只有那些对生态环境不具有较大危害性,且符合市场原则、绿色环保型的工艺技术和产品才能引进、生产并进入市场流通。六是废弃物的处理方式不同。传统工业实行单一产品的生产加工模式,对废弃物一弃了之,其实质就是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垃圾的单向性运动,通过大量消耗自然资源的代价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而生态工业的生产模式为“原料—产品—废弃物—原料”,通过生态工艺关系,尽量延伸资源的加工链,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资源,减少废弃物的排放。这是一种与生态环境和谐相处的经济发展模式。
三、大力发展生态工业是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选择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既是对我国几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进程的经验总结,也是对今后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的指导方针和根本要求。
工业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经阶段和必由之路。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特别是在其快速发展时期,许多是以大规模消耗资源和肆意破坏环境为代价的,走的是一条“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这种道路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以自然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的高消耗来支撑经济的迅速增长;二是以生活资料的高消费来刺激经济的高速增长。实践证明:这条道路代价巨大,教训惨痛。我国实现工业化进程是在二元经济结构特征十分明显,人均资源并不丰富的条件下推进的。同时,我们也遇上了与上述发达国家不同的发展环境和机遇。所以,我们必须努力克服发达国家传统工业化道路的弱点和弊端,避免掠夺资源、牺牲环境的恶果,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传统老路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正是基于这个方面的原因,2002年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我们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这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鲜明地提出新型工业化的概念。十七大在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了“中国特色”,这是对新型工业化内容的进一步拓展、思路的进一步提升、发展方式的进一步转变。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特”在哪里?“新”在何处?概括起来讲就是:“三高两低”,即:高科技、高效益、高就业、低消耗、低污染。这与生态工业的本质特征是根本一致的。毫无疑问,大力发展生态工业是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趋势和战略选择。第一,大力发展生态工业是减少资源消耗、减轻环境污染的主要途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国经济是典型的资源消耗型经济,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的是大量的资源消耗。尽管我国是资源大国,但在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资源供求矛盾日趋尖锐,特别是随着重化工业的快速发展,资源的消耗更是呈加速发展态势,资源对经济发展的瓶颈约束日趋严重。同时,由于工业生产中的乱排乱放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的生态环境形势不容乐观。不少地区大气混浊、湖塘发臭、草木难生,酸雨、毒雾、蓝藻等大大小小的生态灾难接连不断。这一切迫切要求我们在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发展中,必须更加注重资源的节约使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生态工业以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综合利用为显著特征,每一个生产过程产生的“废弃物”都可以作为原料进入下一生产过程更新利用,向自然环境中排放的污染物极少。因而,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可以从根本上大大缓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约束及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有利于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目标。第二,大力发展生态工业是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措施。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应该是一条经济结构合理、以集约型增长为基础的工业化道路。我国传统工业化道路以粗放型增长为典型特征,结构性矛盾突出。产业发展以资源型产品和初级产品居多,采掘业和原材料工业比例过高,占重工业比重达60%以上,加工制造业特别是精深加工业发展不足,产业配套能力较差。同时,由于区际封闭发展,“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导致产业结构雷同,产业布局不够合理。生态工业提倡系统的开放性和相对封闭性,注重物质、能量的循环利用,各种相关产业和生产流程之间可以根据生态工艺关系构成一个高效运转的有机系统,从而使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并且,生态工业“原料一产品—废弃物一原料”的生产模式可以大大延长产业链,促进精深加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减少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从而使经济增长质量不断提高。
第三,大力发展生态工业是促进科技进步、提升就业水平的强劲动力。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是充分运用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依靠科技进步的工业化,是能够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我国工业经济粗放型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科技含量低,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因此,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成为我国当前面临的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生态工业是建立在先进的信息技术、产业链接技术、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的无害化技术和替代技术、环境工程技术、污染治理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绿色技术支撑体系基础上的现代生产方式。发展生态工业,必将促进企业加大对相关技术的引进和自主研发力度,推动企业乃至整个工业经济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同时,生态工业通过对产业链的延伸和扩展,可以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和就业机会,从而使我国人力资源的优势能够得到充分发挥。第四,大力发展生态工业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拓展企业生存空间的有效手段。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一条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兼顾,企业具有广阔生存空间的工业化道路。目前,我们不少工业企业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生存压力。其中包括:原材料与能源过量消耗所带来的巨大成本压力、污染物过量排放所带来的政府和公众压力以及消费者青睐绿色产品和生态消费所带来的产品竞争压力等等。大力发展生态工业是化解这些生存压力的必然选择。一方面,对物质、能量的循环利用不仅可以大大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消耗成本,而且可以有效降低污染物排放末端治理的成本,从而显著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盈利能力;另一方面,随着工业污染物的大大减少甚至零排放,企业在满足政府和社会公众环保要求的同时,还可以树立起具有崇高社会责任感的绿色企业形象,赢得更多社会信任和支持;再一方面,由于实施了清洁生产,生产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绿色产品,企业产品竞争力和市场拓展能力都会有明显的提高,更不用为发达国家设置的绿色贸易壁垒而忧心忡忡,企业可以从容地进军更广阔的国际市场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