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永田
中图分类号:A8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529(2009)01-0143-02
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近代史学科的博士研究生、现任湖南省群众艺术馆副研究员、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的徐美辉女士,最近推出了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新著《20世纪湖南音乐人才群体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年8月出版发行)。该书篇幅48万字,内容包括绪论、正文、结语三大部分。绪论介绍了选题的意义、研究现状及基本思路和构架,并对湖南音乐人才及其群体的概念作了界定。正文分为八章:第一章探讨了20世纪湖南音乐人才群体产生的社会背景与历史文化渊源,揭示了20世纪湖南音乐人才群体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的双向关系;第二章至第六章根据20世纪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把20世纪湖南音乐人才群体分为五个时期,概括其内容、特色及其发展程度,同时对湖南音乐人才群体在各个时期的代表人物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进行科学的提炼和归纳总结;第七章分析了20世纪湖南音乐人才群体的个性特征及其局限;第八章论述了湖南音乐人才群体在中国近现代以来音乐史上的地位与作用。结语对20世纪湖南音乐人才群体进行了总体评价,指出了20世纪湖南音乐人才群体在推动中国社会变革和音乐现代化进程中所产生的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该书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布局合理。给人的感觉是:既有理论的探索和思考,又有实际的分析与论证;既有史料事实的梳理和概括,又有鲜明独到的观点与结论;在比较完整地勾画出20世纪湖南音乐人才群体的历史全貌的同时,又将其置之于中国现代化社会大背景之下予以认识。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20世纪湖南音乐人才群体研究》一书是目前音乐文化史方面仅见的一本拓荒性著作,填补了学术界多项空白:一是填补了湖南音乐史研究的空白。通观目前学术界对现有湖南音乐人才的研究,有分量的还只限于少数几个早期著名人物,而其他一批湖南音乐人物,虽已有研究或访谈文章,但较多的还停留在报道介绍和一般评论的层次。特别是一些音乐词作家,过去学术界几乎没有将其列入音乐家队伍。而在对湖南音乐人才现有的研究成果中,也存在着评价不公或有争议的情形。研究20世纪湖南音乐史的成果,主要集中在音乐家人物的个案研究上i或是对音乐人物的文献资料的发掘和整理,或是对音乐人物的介绍和评论,给人一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感觉。徐美辉女士把20世纪湖南音乐家人才作为一个群体来研究,无疑是把一整片森林呈现在读者面前,填补了湖南音乐史研究的空白。二是弥补了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的不足。20世纪湖南音乐人才群体队伍之庞大,开宗创派人物之众多,涉及的音乐门类之广泛以及所拥有的群体意识,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的一个独特的现象。一本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如果离开了湖南人,将不成其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徐著对20世纪湖南音乐人才群体的研究,无疑弥补了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的不足,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音乐史研究的进展。三是推动了湖湘文化和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深入。湖南音乐人才群体是湖湘文化中的重要内容,湖南音乐人才群体的变动更是20世纪100年来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种种变化的一个缩影,从中可以折射出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方方面面的变动的全过程。对这个群体展开研究,也必将推动湖湘文化和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走向深入。
作为一本拓荒性的著作,徐著在研究方法上也有较大突破:一是把区域史研究方法引入音乐史研究领域。纵观中国音乐史的研究成果,尚未见以某一区域的音乐人才为研究对象的。该书以一省的音乐人才为研究对象,把区域史研究方法引入到音乐史研究中来,是区域史研究方法的创造性运用,具有重大理论意义,为中国音乐史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范式。二是把群体研究方法引入音乐史研究领域。群体研究法是目前史学界比较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但就音乐史研究而言,尚未有人使用过。该书把20世纪湖南音乐人才群体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专门研究,是把群体研究法运用于音乐史研究的一次有效尝试,有力地推动了音乐史研究方法的革新和中国音乐史研究的发展。三是写作方法多样化。该书采用了理论与史料相结合、图表和实证分析相结合、动态与静态、纵向与横向比较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力求多学科综合运用。同时,突出了历史学、文化学、社会学和音乐学研究方法的有机结合,尤其注重了社会学研究方法的运用,把音乐人才群体和社会变迁紧密结合,加强了音乐社会性的探讨。
观点鲜明、新意迭出是该书又一显著特点。兹列举三个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一是20世纪的湖南音乐人才群体可称为“音乐湘军”。作者认为在20世纪湖南所涌现的人才群体中,还有一个文化艺术方面的人才群体,这个群体由于过去一直注意和宣传得不够,故至今还鲜为人知。二是20世纪湖南音乐人才群体是推动中国音乐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作者认为20世纪湖南音乐人才群体在20世纪中国的音乐教育与传承、创新与开拓方面均有突出表现:首开流行音乐之先河;促进了民族音乐的传播并确立了中国音乐在世界语境中的话语权;充分发挥了音乐的社会作用。因此,20世纪的湖南音乐人才群体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音乐现代化的进程。三是20世纪湖南音乐的发展可分为新音乐萌芽、新音乐运动、新音乐民族化、新音乐变异、新音乐大众化五个时期,并相应地产生了五个音乐人才群体。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新观点也值得我们注意。如:湖南音乐家是新音乐运动的主体;在新音乐民族化时期,湖南音乐界引领了中国音乐教育的方向;文革时期孕育和培养了中国新一代民族音乐家;湖南音乐人才群体个性特征鲜明,成就突出,但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和局限等等。
令人兴奋的是,该书在另外几个方面也很值得称道:一是在史料的搜集和整理上下了功夫。该书征引的资料既有地方志、报刊、杂志、个人艺术档案、音乐家个人首度公开的来往信件、电视节目、DVD影像资料、作者对音乐家的访谈材料及有关音乐史的论著等相关资料,又有社会史方面的相关的著作和论文,还有社会学、政治学等方面的理论书籍。一手资料的大量使用增加了该书的论证力度和结论的可信度;相关理论的合理运用提高了该书的学术水准;对史料的挖掘和整理为后来者搭建了阶梯和提供了便利。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徐女士还走访了在湘的音乐家和其中一些音乐家的后裔,搜集和发掘了一些新的研究湖南音乐人物的访谈材料,弥足珍贵。二是构架新颖而不失严谨。书中首置绪论,介绍了该课题研究的相关外围事项;尾置结语,总结全书;正文部分直奔主题,进行了比较全面深入的论证,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需要指出的是,在正文部分的构架上,更是匠心独具。作者首先阐述了20世纪湖南音乐人才群体产生的生态环境,接着把20世纪湖南音乐人才分为五个不同时期的群体分别进行论述,在论述每一时期的群体时,先说明分期的依据并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接着介绍代表性人物,然后对这一时期的群体的活动进行概述并给予适当的评价,最后总结和概括出这一时期的群体的特征。正文的最后用两章的篇幅从整体上总结和分析了20世纪湖南音乐人才群体的个性特征及其局限,论述了其在中国音乐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由此观之,全书思路清晰而不落俗套,结构新颖而不失严谨。对于如此宏大而又庞杂的历史事件,作者在没有前人的经验和成果可以借鉴的情况下,能够在文章的构架上有这样的突破和特色,确实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该书不但具有较高的理论学术价值,而且有相当大的现实意义:其一,20世纪的湖南音乐人才与当今的湖南音乐事业及音乐人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20世纪下半叶的音乐人物,仍有不少活跃在或影响着当今的乐坛。此书的面世将利于当代音乐事业的发展。其二,音乐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湖南20世纪的音乐事业进行回顾和总结,必将推动湖南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乃至和谐社会的构建。其三,历史上的音乐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作为从事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徐女士用她的实际行动出色地履行了她的工作职责,必将有力地推动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其四,“音乐湘军”的提出丰富和拓展了湖湘文化,不但推动了湖湘文化研究的深入,而且增强了湖南人民的自信心、责任感和凝聚力,对湖湘子弟在新时代大展宏图是一种激励,必将有利于湖南的更大更好发展。
当然,该书也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关于西方音乐人才群体与湖南音乐人才群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和相互作用论述得还不够;由于受现有研究成果的限制(地域性研究成果空缺,整体性研究成果不多),在概括湖南音乐人才群体的个性特征时,与全国和其他各省音乐人才群体的比较稍嫌不足;由于20世纪湖南音乐人才群体涉及的音乐家人物众多,跨度较大,许多资料毁失而不可复得,所以也还存在着一个资料需要进一步发掘和整理的问题。
总之,该书虽有某些缺陷和不足,但瑕不掩瑜,是当今音乐和历史文化领域难得的一本颇见功力新意迭出的拓荒性著作。
责任编校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