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小看了瑞典人的精明

2009-03-09 13:29
环球时报 2009-03-09
关键词:萨博瑞典人瑞典克朗

雷 达

最近,国内几家汽车制造商与沃尔沃的“绯闻”被炒得沸沸扬扬。赞同者有之,认为中国企业借金融危机抄底,可以获得核心生产技术、提早进入国际市场;反对者也不少,觉得国内企业购买沃尔沃这样的国际品牌有如“蛇吞象”,最终很可能会“消化不良”。笔者并非汽车领域专家,对国际收购更无资格说三道四,但以在瑞典工作多年的角度,想提醒国人的是千万不要小看瑞典人的精明。

说沃尔沃轿车,就不得不提它第一次被转卖的故事。作为诞生于上世纪20年代的瑞典民族品牌,沃尔沃和爱立信、伊莱克斯一起曾被视为瑞典现代工业的象征,而且因安全性能优越,被公认为“世界上最安全的轿车”。但上世纪末,沃尔沃集团因资金不足,不得不决定出售集团内的轿车公司。当这个消息刚一公布时,几乎全瑞典都陷入了震惊与悲伤之中,很多人甚至给政府写信,表示即使倾家荡产也要保护自己的民族品牌。不过,沃尔沃轿车公司最终还是被卖给了美国福特汽车,而瑞典只是继续拥有沃尔沃的卡车公司部分。

此后,就沃尔沃轿车公司被出售一事,瑞典媒体报道的都是“喜人”消息:瑞典沃尔沃集团能够集中精力发展卡车,业绩突飞猛进;沃尔沃轿车得到了福特集团的资金支持,车型推陈出新,销量也逐年提高;福特集团更从沃尔沃轿车的销售中获益匪浅……可如果一切真像媒体报道的这样乐观,为什么金融危机一出现,福特就急于把沃尔沃出手呢?当然,福特方面可以给出如全球市场布局、沃尔沃业绩好更易于出手等解释,但不可忽略的是,当年瑞典卖出沃尔沃轿车公司,其实留了“好几手”。

首先就是在法律层面上规定,为保证瑞典工人就业,沃尔沃轿车公司无论属于哪个国家的企业,生产线都不能转出瑞典。而为沃尔沃工作的瑞典工人,平均月薪在2万瑞典克朗以上(瑞典克朗目前与人民币基本等价),此外,老板还要每月再为每名员工支付2万多瑞典克朗的福利金等等,这还不算为工人修建淋浴间、娱乐室等支出,按照瑞典法律,这些设施都必须有。

其次就是沃尔沃轿车专利技术主要集中在如何保障安全性上,如三点式安全带、防侧撞气囊、儿童安全椅等,科技含量并不高。虽然沃尔沃发动机技术非常先进,甚至能生产出飞机用发动机,但核心技术属于沃尔沃卡车公司,换句话说,当年福特并没有从沃尔沃得到令他们垂涎的发动机技术。

第三就是沃尔沃虽然被北美和亚洲市场看为高档车,但在其主要销售地欧洲,民众对其定位只是在中档车水平。这样的市场定位也就决定了其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市场好时竞争不过那些高档车,危机到来时又卖不过更有价格优势的低档车。这也是为什么当年沃尔沃集团决定卖出其轿车业务的重要原因,毕竟比较起来,卡车受市场波动的影响更小,也更符合瑞典人“求稳”的胃口。

类似情况还发生在萨博汽车身上。和沃尔沃一样,萨博也曾是瑞典品牌,现属于美国通用汽车,因经营状况糟糕,日前已申请破产保护。即便沦落到如此地步,瑞典政府还是狠心宣布,虽然从感情上希望萨博能东山再起,但萨博亏损是美国通用的事情,瑞典将选择袖手旁观。

除此以外,现今沃尔沃与萨博的市场主打车型都显得有些落伍,即使在金融危机发生前,欧洲民众的购买意愿也不是很高,收购后还需再投入大笔资金进行新车型研发。另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沃尔沃、萨博这些企业在瑞典本土扎根数十年,已经形成独特的企业文化,并与其他大型国际汽车企业的文化大相径庭,比如瑞典的某些企业领导者只求小富即安,并且希望“永不当头”,认为那样的话压力太大。

总而言之,回顾沃尔沃轿车第一次被转卖的经历,可以发现表面憨厚的瑞典人其实精明过人;而考察沃尔沃、萨博目前的市场情况,也会明了它们面临的困难超出想象。汲取历史经验,做好市场调研,这是有志于收购沃尔沃、萨博的国内企业必须要做好的功课。▲(作者是本报驻瑞典特派记者)

猜你喜欢
萨博瑞典人瑞典克朗
通信产业报网V
孤独的幸存
独处魅力
呼叫瑞典
拿破仑三问
北汽联合科尼赛克收购萨博
拿破仑的三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