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美国、日本、德国、法国特约记者 尚未迟 孙秀萍 青 木 姚 蒙 ●本报记者 程 刚 段聪聪
中国的“两会”今年超乎寻常地牵动了世界的情绪。上周末全球股市甚至一些原材料价格都随着北京人大会场的信息直接发生波动。这是西方大多数议会根本无法做到的。曾经嘲笑“两会”是“橡皮图章”的西方记者,如今苦守在会场门口等待他们无法预知的结果,媒体的这种强烈关注也令西方大多数议会逊色。“世界在重新认识中国的两会,”一位学者对《环球时报》说,“中国强大了,并且与世界的利益扭在了一起,这使西方能耐下心来了解中国的两会是怎么一回事。这种转变的进程一直在发生着,但今年显得格外突出。”的确,“两会”本身的丰富内容,中国民众的议政热情都出乎了西方的意料,尽管今年“两会”在外界得到的仍不完全是正面议论,但即使是对中国军费和人权发出指摘的西方记者,也再不能对“两会”滥用带有贬义的形容词了。
“两会”受到空前重视
据美国彭博社6日报道,在中国总理温家宝并未宣布在4万亿元之外增加新的经济刺激措施后,亚洲市场铜价连续第二个交易日下跌,跌回一周前的水平。表现更明显的是股市,韩国《朝鲜日报》说,前一天全面暴涨的亚洲和欧美股市,在6日表现出“明显的失望感”。《日本经济新闻》7日则报道说,由于对中国“两会”充满期待,东京市场与中国有关股票的股价上升。特别是建筑、机械、海运等股票被集中抢购。对于需求急剧减少的机械制造商来说,中国扩大公共投资是为数不多的好消息。德国《世界报》7日发表评论认为,这表明世界都在“阅读”中国“两会”报告,“两会”出台的政策将直接影响世界经济。
新加坡《联合早报》6日发表评论称,10年前,中国人大基本上不会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但最近几年却有所不同,甚至“大为不同”。文章认为,在全球经济一片灰暗的背景下,中国8%的经济增长目标是全球所剩无几的兴奋点之一,尽管中国没有推出更多的经济刺激措施,但投资者从温家宝的报告中“依然获得了信心”。文章还写道,在中国人大会议开幕前几小时,英国首相布朗在美国国会发表演说,呼吁美国和欧洲朋友一起“领导”世界经济的复苏。 但是与温家宝的政府工作报告相比,布朗这番慷慨言辞,“却被英国之外的世界媒体所忽视,市场上更是毫无反应”,“并非言辞不动听,而是因为在豪言壮语与现实之间,存在太大的反差”。文章强调,在世界五大经济体当中,“目前唯一还在增长的经济体只剩下中国”。
英国广播公司(BBC)资深记者佩斯顿6日发表了观点与之相近的文章。他在一篇题为“听温家宝讲明天的故事”的报道中写道,5日上午中国总理温家宝在11届人大会议上对中国经济所开的大多数药方在欧美人听来相当熟悉:减税、大幅增加公共开支、为商界提供更多融资、改善银行和金融机构的监管等———“在人民大会堂房顶的巨大红星下,向3000名人大代表讲话的温家宝听起来好像是我们的首相布朗。但有一点非常不同,即以美国或英国水平来看,中国经济依然异乎寻常的强劲”。
外媒热议“两会”新发现
《环球时报》记者连日来在“两会”现场遇到的外国记者,大多数都认同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并表示这也是吸引他们参加和报道“两会”的原因。俄罗斯新闻社记者谢平说,“两会”越来越务实,现在可以在会上讨论政府预算和其他很多重要的问题。不少西方媒体也对本次“两会”的透明度给予高度关注。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说,过去中国“两会”被批评为“政治秀”,但今年的“两会”发生了变化,“出现了讨论和争论”。
《华尔街日报》报道说,中国每年一度的人大会议召开之际,许多中国普通百姓也能通过网络调查投出他们的一票。此外,今年人大代表将与民众进行一系列网上交流活动,交流内容将在10个新闻网站上播出。报道说,根据新华社进行的一项“两会”民意调查,反腐成为首要热点问题,调查还允许网民进行评论。一个化名“发如雪”的投票者呼吁人大代表关注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的资金使用问题;他说,我们不想重大项目的投标和建设过程中出现腐败蛀虫。报道指出,“鉴于中国正面临着深切影响民生问题的重大挑战,参与者对今年人大会议的成果表现出更强烈的兴趣”。
德国《每日新闻报》8日说,这次参加“两会”的代表“最整齐”,会上“有些紧张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