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探讨

2009-03-08 01:48
关键词:监督制度企业

刘 艳

摘要:所有制及其组织结构并不是现代企业最本质的东西,最本质的是企业内部的控制文化和控制机制。内部控制作为公司治理的关键环节和经营管理的重要举措,在企业发展壮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内部控制历来是包括企业在内的所有组织和机构正常运转的制度基础,内部控制是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基础,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探讨

0引言

管理实践证明,企业的一切管理工作,都是从建立和健全内部控制开始的,企业的一切活动都无法游离于内部控制之外。管理实践还证明,得控制则强,失控制则弱,无控制则乱,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企业如何运用先进的内控理论和方法,逐步建立符合国际全球化要求的内部管理体系,建立现代化的内部控制系统,以提升管理水平,是亟待解决目现实意义重大的问题。

1内部控制概念的发展

内部控制概念的形成是一个逐步演进的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最初的控制形式是内部牵制。这种古老的思想发源于古埃及的国库管理制度,其理论基础是假设两个人或两个部门无意识地犯同样错误的可能性是很小的,以及假设两个人或两个部门有意识地串通舞弊的可能性是很小的。直到20世纪初,企业管理思想依然继承了这种以业务授权、职责分工、双重记录、定期核对等内部牵制的基本思想。20世纪四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初,内部制度在牵制思想与古典管理思想相结合的基础上,突破了内部牵制仅限于对会计进行控制的局面,还包括了提高经营销路,检查既定方针的遵守情况,这一阶段产生了“制度两分法”(划分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1988年美国注册会计9币协会首次提出了内部控制结构的概念,即“为了合理保证实现公司的具体目标而建立的一系列政策和程序”,该协会还把控制结构划分为控制环境、会计制度、控制程序三个要素,进而突出了“环境”因素的重要影响。1 922年美国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的赞助组织委员会(COSO),提出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概念,即内部控制应包括相应联系的五个整体要素,即控制环境、风险评估、内部控制活动、信息交流、监督,从此以风险和环境为基础的审计方法日趋成熟。

2内部控制的要素

2.1内部环境。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一般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企业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章程,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和议事规则,明确决策、执行、监督等方面的职责权限,形成科学有效的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董事会负责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监事会对董事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进行监督。经理层负责组织领导企业内部控制的日常运行。企业应当加强法制教育,增强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和员工的法制观念,严格依法决策、依法办事、依法监督,建立健全法律顾问制度和重大法律纠纷案件备案制度。

2.2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企业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企业开展风险评估,应当准确识别与实现控制目标相关的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确定相应的风险承受度。风险承受度是企业能够承担的风险限度,包括整体风险承受能力和业务层面的可接受风险水平。应当根据风险分析的结果,结合风险承受度,权衡风险与收益,确定风险应对策略。合理分析、准确掌握董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关键岗位员工的风险偏好,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避免因个人风险偏好给企业经营带来重大损失。

2.3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企业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企业应当结合风险评估结果,通过手工控制与自动控制、预防性控制与发现性控制相结合的方法,运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控制措施一般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和绩效考评控制等。会计系统控制要求企业严格执行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的处理程序,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企业应当根据内部控制目标,结合风险应对策略,综合运用控制措施,对各种业务和事项实施有效控制。

2.4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是企业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在企业内部、企业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企业应当建立信息与沟通制度,明确内部控制相关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递程序,确保信息及时沟通,促进内部控制有效运行。企业可以通过财务会计资料、经营管理资料、调研报告、专项信息、内部刊物、办公网络等渠道,通过行业协会组织、社会中介机构、业务往来单位、市场调查、来信来访、网络媒体以及有关监管部门等渠道,获取内外部信息,并将内部控制相关信息在企业内部各管理级次、责任单位、业务环节之间,以及企业与外部投资者、债权人、客户、供应商、中介机构和监管部门等有关方面之间进行沟通和反馈。信息沟通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应当及时报告并加以解决。

2.5内部监督。内部监督是企业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应当及时加以改进。内部监督分为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日常监督是指企业对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进行常规、持续的监督检查;专项监督是指在企业发展战略、组织结构、经营活动、业务流程、关键岗位员工等发生较大调整或变化的情况下,对内部控制的某一或者某些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监督检查。专项监督的范围和频率应当根据风险评估结果以及日常监督的有效性等予以确定。企业应当结合内部监督情况,定期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出具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

企业内部控制的五大要素是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缺少任何一项要素,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都是不完整的,都是无效的。只有五大要素分工协作,共同运行,才能保证企业经济活动的有效进行。

3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不能忽视内部控制的局限性

3.1内部牵制制度不完善企业的内部牵制制度是指对具体业务进行分工时,不能由一个部门或一个人完成一项业务的全过程,而必须由其他部门或人员参与,并且与之衔接的部门能自动地对前面已完成工作进行正确性检查。它由适当授权、不相容工作的责任分工、凭证和记录、接近控制、独立检查等环节组成。这种制约包括上下级之间的互相制约、相关部门之间的相互制约等。如会计信息收集、归类过程中,必须有复核并由财会主管审批:又如现金流转业务中,现金收支的审批、收入和支出、印鉴的保管、记账等业务应分工管理,互相牵制。

3.2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评价内部控制评价是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定的工作。任何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的执行,都需要有外力的推动与监督。国际上内部控制制度比较完善的国家和地区,大都通过立法的形式要求企业对外界出具内部控制状态的报告,有些国家还要求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情况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目前,我国内部控制规范分别由不同部门颁布,对内部控制的目标定位、内容范围不统一,导致其评价标准也不一致。由于我国缺乏一套完整的内部控制评价标准,造成内部控制评价流于形式。为了推动内部控制的发展,必须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评价机制。

3.3内部会计控制的执行与监督体制不健全良好的内部会计控制不仅要求制度化,同时应配有相应的检查与考核制度。目前,部分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执行与检查流于形式,没有建立整套的评判考核制度。或者是建立了相应的评判考核制度,也没有认真实行。此外,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体制也不健全,各职能部门、各个岗位之间缺乏必要的协调与监督,各行其是,导致会计信息不能快速传递与交流。不仅影响到工作的正常完成。同时对内部审计也极为不利。

4结束语

内部控制是企业的一项综合性管理活动。涉及组织、人事和业务多方面。企业必须制订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使内部各职能部门及人员都能够有效地进行工作。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并坚持有效执行,才能使企业经济活动和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的风险将为最低趋近于零。才能使企业的报表数据真实、完整、可靠。很多企业看起来都设置了部控制制度,但却形同虚设,根本没有发挥其作用,因此我们应根据不同的内部控制特点,针对不同的岗位制定相应的内部纪律。并严格实施、奖罚分明。充分调动起职工的积极性。以保证内部控制得以实现。

猜你喜欢
监督制度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突出“四个注重” 预算监督显实效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监督见成效 旧貌换新颜
夯实监督之基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