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暗示在数学教学中的尝试与思考

2009-03-08 02:37吴光蕴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09年11期
关键词:数学课笔者心理

吴光蕴

[摘 要]教师是学生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无心”的心理暗示,能在学生心灵不设防时,将教育教学的要求悄悄潜入学生心灵。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要学会运用各种委婉曲折的心理暗示,于不经意间对学生进行疏导和启迪,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本文浅谈几例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心理暗示的做法。

[关键词]心理暗示 数学教学

数学教学是一门艺术,一种美的艺术,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早在四百多年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一书中就曾指出:教学就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我国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认为,“知识是做真人的基础,要传授真知就必须先尊重人的情感。”学生既是学习知识的主体,同时也是科学研究范畴内的主体。通过暗示教学模式所采用的暗示手段,最能有效地、直接诉诸于人的直觉和感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摸索,笔者对心理暗示辅助数学教学体会尤深。心理暗示是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暗示作用往往会使别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若将心理暗示与知识内容彼此融为一体,利用情绪刺激和外围知觉,即通过非理性打动人的全身心,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情绪体验,创造适宜于有效发挥学生学习潜力的学习气氛。笔者就自己在实践过程中感触较深的几点谈一些体会,望大家斧正。

一、趣味教学暗示着愉快心情的激发

数学是关于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数学学科的性质给学生的往往是严肃而冷冰冰的面孔。对一些学生而言,严谨的推理、精确的计算、多变的想象容易使他们产生畏惧心理。为了扭转学生的消极心态,笔者采用趣味教学,试图暗示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参与数学学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例1:全等三角形的教学。

这是笔者体会比较深的一节课。与以往的教学一样,在师生的双边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手中的两个三角形教具,初步认识到平面内两个全等三角形可以通过“平移”、“对折”、“旋转”达到互相重合。此时,时间已过大半,似乎一节课的高潮已过,学生的注意力开始减弱。这时,笔者显示一张幻灯片,说:“这是一个几何超市,有很多是全等三角形,随便挑选。通过“平移”、“对折”、“旋转”能使它们互相重合的,就送给你!不过你要说明理由!”一下子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直到下课铃响了,学生还欲罢不能,“再来、再来”之声响成一片。在放学路上,还能看到学生三三两两比划着笔者留给他们的思考题。笔者通过创造趣味情境来暗示学生,使他们调整心态,不仅使之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境界,同时也培养了他们良好的意志和品质。

笔者经常采用趣味教学,起初只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多年的实践发现,趣味教学还具有暗示学生进行自我调整,以愉快的心情参与数学学习的功效。不少学生曾经对笔者说,“吴老师,不知怎么回事,我一想到要上数学课,心情就兴奋起来。因为我一上数学课,就期待您给我们带来有趣的事情。”记得有一次,一个初一学生早读时还红着眼圈,可上第一节数学课时,他就积极起来,仿佛根本没有发生什么不愉快的事情。等下课后,却又趴在桌子上。笔者向他询问,原来这个学生来校之前,被家长骂过。笔者问:“数学课你很高兴,可现在为什么又蔫了?”学生说:“不知怎么回事,我一上数学课就把什么都忘了,因为老师总会让我们做一些有趣的事情。现在我又想起被爸爸骂的情景,又有点难过了。”笔者不由想起自己也有过类似的经历,一次因为一个学生犯错误,导致自己心情一直不好。在家里随便浏览电视节目,等看完赵本山的小品后,自我感觉心情好多了。其实,如果数学课经常笑声不断,那么上数学课之前,学生的愉快心情自然会由于暗示而被激发,他们往往在期待着老师又给他们带来有趣的故事。数学的学科特点恰恰需要这样的心理暗示。记得在上中学数学教学法时,老师讲过这样一句话:“我一节课至少争取让学生笑三次。”现在的教学实践使笔者体会尤深:一是创设的有趣情景应该和谐,与教学活动自然衔接,不能牵强附会,这需要教师动脑筋设计;二是要健康向上,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三是教师要随机应变,适度运用幽默的语言;四要围绕教学重点,不能因为要创造幽默有趣的情景而喧宾夺主,使学生分心。营造愉悦的情境主要是以辅助数学教学为目的。

二、含蓄语言暗示着教师希望的期待

心理暗示是人类生活中一个特别重要的心理现象,恰当运用心理暗示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罗森塔尔效应便是明证。数学信息往往具有准确、直接的特点,更加需要其它信息的辅助暗示。所以,数学教师要善于利用一切时机与学生进行心理交流。

例2:确定性事件与随机事件概念的教学。

笔者在确定性事件与随机事件概念的教学中设计了一个活动:在三个不透明的盒子中摸红球。笔者设计了三个盒子,其中一个盒子装的全是红球,一个盒子装的全是白球,一个盒中装的有红球也有白球。笔者刻意安排了一位数学成绩不太好,有点自卑心理的同学摸全装红球的盒子,并暗示道:“你是一个幸运者,在学数学的时候,好运将永远伴着你。”让一位内向、不好动的同学摸装有红、有白的盒子,暗示道:“只要你多动手,一定能多摸几个红球,就抓住了幸运。”接下来的几天,笔者留心观察他们,发现他们总用友善的眼光看着笔者,有时自修课从他们座位边走过,如果他们没做数学作业,就会马上换上数学作业;如果正在做数学作业,则会表现出很认真、专注的样子。笔者认识到学生这样的热情不会保持很长时间,便决定及时给予鼓励。在布置作业,甚至是试卷时,都分出“达标题”和“攻克题”,让学生为自己顺利完成“达标题”而充满自信,为攻克几个“堡垒”而喜出望外,在笔者的不断肯定中激发出前进的动力,并获得进步。

笔者这里的含蓄语言不仅指口头语言,而且还指教师可以运用丰富的体态语言对学生进行暗示,以弥补数学学科信息传递方面存在的缺陷。在课堂提问时,笔者就常常采用充满期待的眼神来暗示学生参与讨论,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就是在提问自己,因而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当提出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时,笔者往往将眼神对准成绩较好的学生,使这些学生感觉到老师的期待和自己面临的挑战,从而更加专注地投入到问题的解决中;当问题比较简单时,笔者往往将眼神对准成绩较差的学生,使他们感觉到老师并没有遗忘他们,当他们能够回答老师的问题时,笔者往往会用赞许的目光并配以适度的表扬,使他们获得自信,克服自卑心理。记得有一次,一个学生做小动作,笔者没有直接批评他,而是走到他旁边,用手轻轻地碰了他的肩膀,结果这个学生在后半节课中都很认真地听讲。事后,他告诉笔者:“老师轻碰肩膀有三个意思:一是给自己一个面子;二是叫我不要开小差;三是期待我能够把问题解决。”真想不到笔者的轻轻一碰,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不过,笔者感觉到教师如果要采用含蓄的语言暗示学生,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根据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方法。对于一些采用口头语言暗示效果不佳的学生,采用其它暗示的方法往往能够奏效;二是适度控制暗示的信息量,以学生能够感受到为准;三是传递的信息和方法要多样、多变。例如,不能老将难题暗示给优秀学生解决,否则一些成绩差的学生往往就会得到“另一暗示”:“难题与我无关”;四是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暗示是积极的、善意的,不能让学生产生误解。

三、采用迂回手段来暗示学生改变不良行为

解题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很重要的手段,解题的成功往往意味着学习数学的进步。由于数学具有确定性的特点,因此,学生能够很快判断出自己的解答是否正确。一些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往往采用偷看等手段来回避尴尬的局面,因为数学的选择题、填空题的信息最“简洁”,偷看能够“立竿见影”地拿到好分数,而解答题目的关键往往决定于思路的某个“卡口”,学生之间的一个“暗示”就可以使得解答题“顺利解决”。因此,由于数学考试偷看的“效率高”,使得一些学生产生了依赖和偷看等不良行为习惯。笔者的体会是要采用恰当的手段来暗示,以改变学生的不良心理和习惯。

例3:一次考风的转变。

笔者接过一个初三的班,成绩差不说,考试还偷看成风,而且学习成绩好的非常乐意帮助成绩差的作弊。笔者思考再三,决定采用迂回手段来进行暗示。首先,根据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适度减轻课业负担,以减轻学生过重的心理负担,帮助其正确地面对压力,面对竞争,鼓励他们勇敢地承受负担,参与竞争。其次,不在班级中大肆宣扬学生的数学考试成绩,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并帮助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分析原因,同时在班级中表扬他们宁可考差也不作弊的精神(其实是暗示性地批评作弊学生)。另外,把班级的整体情况告诉学生,帮助学生认真对待得失、了解自己、接受自己,培养喜欢自己的态度,树立适度的奋斗目标,从而战胜自己,超越自己。有一次,笔者把学生分成A、B两组,做不同的题目,结果发现A组的同学自己还没完成好,就偷偷帮B组做,这反映了B组同学面对困难、面对竞争的畏难心理和逃避心态,也反映了这个年龄段学生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歪曲了帮助“弱小”的正义感。为此,笔者设计了一个题为“一帮一对对红”活动,首先组织一次偏难的考试,要求好朋友结对子(帮助最需要你帮助的同学)。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比一比,看哪一对比“底线”提高得多,又没有作弊现象的,前一半同学加一面小红旗(比赛时还分A、B组)。这下,那些惯于作弊的同学纷纷来承认错误,说自己的“底线”太高了,拿高分是因为偷看过,以后再也不偷看了,愿意坐在最前面接受大家的监督。笔者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他们,希望同学们给他们一个改过的机会。学生们七嘴八舌,用自己的“法律”为这些同学重新定下“底线”。笔者最后总结说:“希望这些同学记住这次教训,不要被人看扁了,要发奋学习,争取多夺几面红旗。”笔者还特意强调,今后会根据具体情况,再征得大家的同意,做一些更改。此外,还会发奖状给进步快的同学,并向家长报喜。”通过这个活动,全班学生都尝到了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而获得成功的喜悦,且为积极向上、充满正义的班集体而感到自豪。随着学生的成长及与老师感情的日益融洽,逐步加强了学生承受压力、挫折、负重前进的能力,班级的考风也有了明显的转变。

其实,学生的不良心理或习惯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他们还往往具有自我保护的心理。由于学科的特点,数学教师往往喜欢与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进行“直接的交锋”,但往往收效甚微。近几年来,笔者通过迂回的手段来进行暗示性教育,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虽然一些方法还在探索中,但笔者认为以下几点是数学教师应引起注意的:一是直接与间接进行有机结合,主要是根据教育的目的与场合需要来选择。二是注意学生的个性特点。如对性格外向的学生可以“直接一些”,同时辅之以某些暗示;对内向的学生则应该间接一些,这些学生往往更在乎自己的形象,教师应该充分维护他们的自尊。三是要注意学生的不良心理和行为的规模效应,将一些个别不良行为消灭在萌芽之中,以免扩大不良影响。

其实,心理暗示方法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得非常广泛,本文就讨论到此,建议有兴趣的同行对这个专题进行一些研究,笔者也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曹才翰,章建跃.数学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6.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猜你喜欢
数学课笔者心理
老师,别走……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有趣的数学课
讨厌的理由
“网红”数学课
心理小测试
不计算比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