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的货币市场很难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发展资本市场成为一种必然的要求。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的资本市场虽然有了一定的规模,但是依然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农村资本市场建设既要符合资本市场发展的总体目标,还要适应经济转型期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
关键词:市场经济体系 农村 资本市场
温家宝总理在200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就资本市场发展问题指出,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构建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发展资本市场,不仅有利于企业拓展融资渠道,促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还有利于分散银行体系的风险。当前,资金短缺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解决农村资金短缺和农户融资困难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发展农村资本市场。
一、发展农村资本市场的意义
资本市场又叫“长期资金市场”或“长期金融市场”,是相对于货币市场(短期资金市场)而言的一种金融市场,通常是指一年以上的金融工具交易的场所,包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长期信贷市场等。筹资者和投资者是资本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加上中介机构和管理机构,他们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就构成了资本市场的全部内涵。
从现代金融业发展的趋势来看,传统的商业银行提供资本有很多缺陷:
首先,银行提供的资本规模有限、用途有限。①银行融资规模的扩大会导致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如果货币发行量控制不力,容易引起全国范围内通货膨胀;②银行是负债经营,谨慎性原则是其首要原则,所以许多高风险投资的活动不敢涉足,为了防范风险,国家会对银行借贷的规模与银行的资本金有比例限制。如果银行自身规模不够,就无法提供足够的资本。另外,银行贷款,往往还要对债务部门附加一定的条件,例如一定的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等等,这也限制了银行信贷资金的使用范围。
其次,依靠银行提供资本容易造成银行和企业的双重道德风险。因为信贷活动双方承担的风险和收益是不对称的。银行提供贷款,银行只是债权人,企业无论获取多么大的利润,银行获得的只是固定的利息;如果企业投资失败,只要企业资产足够偿还贷款,银行也没有受到多大的损失。这种不对称形成两个后果,一方面银行作为债权人无法监督企业的经营活动;另一方面企业会由于银行的这种行为,企业对其经营行为卸责,常常造成企业行为的扭曲,增加了企业投资失败,无法偿还贷款的风险。
相比较而言,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构成的证券市场作为直接融资市场,融资数量较大,资金的使用限制较少,不会影响货币供应总量。因此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应当重点发展以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为中心的资本市场。
二、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资本市场规模迅速扩张,企业债券和股票市场发展很快。从1990年12月19日和1991年7月3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相继开业,到2006年3月底,上海、深圳两个交易所的上市公司达1373家,上市证券1787只,股市投资者7127.95万户,证券投资基金64只,股票市价总值达3631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4.08%。目前上海、深圳两市共有上市公司1461家,2007年两个市场的流通股票价值一度达到30万亿元人民币。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成为监管部门最关心的重要问题,特别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后,进一步加强了证券市场的管理。资本市场是资本和产权交易的市场,交易涉及的是金额巨大的金融资产,关系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切身经济利益。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并发挥其在国民经济中资源配置优化作用,必须有规范、合理、公平的法律和法规予以保证。为此,我国建立了一批包括《证券法》、《公司法》、《资产评估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在内的法律制度,形成了规范资本市场运作的监管机构和法规体系,对资本和产权交易的当事人、中介服务、企业公司和交易所都提出了比较系统的行为规范。
但是,与发达国家资本市场相比,我国资本市场还存在诸多缺陷。一是银行和金融机构贷款占金融资产的比重仍然很高。据统计,截至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金融资产总额中,银行存款占75%以上,有价证券约占10%,现金和其他金融资产不足10%。二是证券市场目前规模仍然较小,结构也不合理,表现在一级市场上股票发行比重过低,二级市场证券流通比重过低,总体上过度依赖股票。三是信息不对称,股市价格及收益与公司实质表现高度不相关。四是中国企业融资制度仍以间接融资为主导,直接融资规模总体仍然较小,从企业融资的存量结构看,间接融资占到较大比例。五是在监管方面,规范的监管力度尚不够。
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随着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资本交易的市场化程度也将继续提高。特别是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化进程加快,资本交易的市场化进程也将加速发展。
总之,我国的资本市场目前正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不成熟阶段。结构调整和完善制度是我国资本市场建设最艰巨的任务。
三、农村资本市场建设的目标
200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了我国资本市场建设的明确目标,就是建设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
中国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应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①独立的、完整的货币发行体系。应该独立自主地制定货币政策,建立自主的人民币发行机制。②实质意义上的商业银行体系。在我国现有的资本市场体系中,银行的功能定位很不适当。我国的银行只是把分散的储蓄吸收进来,转向企业放款,存贷款之间虽然有利差,但是风险却是不同的。银行对储户承担着必须履约的保本、保息义务,而企业对银行的还本付息义务则有可能出现违约。通常在经济繁荣的时候,银行的资产质量都很高,因为企业的违约率很低;而在经济紧缩的时候,银行就会出现坏账,由此加剧经济周期的剧烈波动。因此,我国的银行要向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转变,首先要成为储户参与货币市场的中介机构。③包括股票和债券交易在内的风险交易市场。对于一个公司来说,发行股票和债券可以起到互补的作用。市场根据一个企业的经营状况对其债券和股票同时给出一个合理的定价。那些经营出色的公司股价可能很高,而债券的收益率就相应降低了;那些经营困难的企业股价会跌得很深,而其债券的收益率则相应上升。市场取代了银行对企业风险的评估,投资人也取代了银行来承担企业经营的风险,银行真正成了服务型的中介机构。④建立对应整个资本市场的“影子市场”,允许投资人对正规市场上交易的任何一项资产进行空头交易。比如:在货币市场上,允许用国债期货、远期利率、国债利率期权等衍生品在影子市场交易;在资本市场上,允许指数期货、融券交易、创设权证等交易。
农村资本市场建设要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发展的目标和要求,符合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和发展的方向,将农村资本市场建设成为我国社会主义资本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农村资本市场建设的思路
农村资本市场有特定的内涵,一是服务于农户、农业经济组织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资本市场业务份额;二是建立在农村范围内的资本市场。农村资本市场是整个国家资本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了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满足农户融资的需要,形成我国社会经济转型期复合型农户融资机制发展运行的环境条件,必须加快我国农村资本市场建设的步伐。
(1)农村资本市场建设从市场结构上看,要形成一个以正规金融机构为主体,民间金融为补充的农村金融体系。在发展农村金融体系的同时,逐步发展农村债券、期货市场,不断丰富农户融资的渠道和方式。
(2)农村金融体系建设要着力开展的工作是:①农村金融机构要从自身职能出发,明确自身定位,加大支持“三农”的力度。农业银行应当主要支持具有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的农产品产业带、产业生产基地、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农业发展银行重点服务于农业科技开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扶贫项目;农村信用社主要面对广大农户,增加农户信贷资金投入。②加强农村金融创新,丰富农村金融产品。开发多样化、系列化金融产品,为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涉农企业、农户提供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适应农村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结合农村、农业、农户的实际需要,适时推出灵活便利、易于被农村消费者接受的消费贷款种类,重点推出农村建房、购买农机具、大宗耐用消费品、子女上学等贷款品种,以良好的农村金融服务促进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③全面推进农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不断优化信用环境。发动工商管理、税务、公安、金融等部门共同协作,形成良好的农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机制。
(3)规范发展民间借贷。积极探索由自然人、企业法人或社团法人发起形成的小额贷款机构等多种形式的农村金融服务组织,鼓励私有资本进入农村金融市场。鼓励和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满足农户间的资金调剂需要。积极引导和规范民间借贷行为,充分发挥民间金融对农村金融的补充作用。
(4)积极创造条件,发展农村债券、股票、期货市场,增加农户直接融资的比例。农村债券、股票、期货市场的发展要依托较大规模的经济组织。为此,要加快农户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依托农户合作经济组织将农户组织起来,实现农户的企业化经营,为农村资本市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 朱衍强.解决“三农”问题的主线是资本形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9):P 73-76
[2] 孟晓宏.农业资本形成的障碍及对策分析[J].水利经济,2004(2):P 45-48
作者简介:孟全省,男,1963年4月生,博士,教授,长期从事农林经济管理教学与研究工作。